第28章 博士论道

2025-08-16 279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博士官们接到诏令时,天刚过辰时。三十余名身着深青色朝服的老者踏着晨露走进咸阳宫,靴底碾过阶前的薄霜,发出细碎的声响。他们大多是齐鲁之地的儒生,也有研习黄老、法家的学者,捧着各自的典籍,神色里带着几分忐忑——自“焚书”之事后,陛下己许久未曾这般郑重地召见博士官了。

嬴政坐在殿中,案上并排放着三样东西:徐福的帛书、后世的报告,还有昨夜拟好的三道政令竹简。见众人躬身行礼,他抬手示意:“不必多礼,今日召你们来,只问一事——何为民心?”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有骚动。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儒上前一步,正是当年力主分封的淳于越。他捧着《周礼》,声音带着颤音:“陛下,民心者,归往也。三代以仁政得民心,故享国长久;秦行法治,虽强却失其归,是以……”

“是以如何?”嬴政目光扫过去,并不见怒意,“你且说完。”

淳于越咬了咬牙,伏地叩道:“是以臣以为,当复宗法、行分封,让百姓知亲疏、明尊卑,方能心有所归。”

他话音未落,另一侧便传来反驳:“淳于博士此言差矣!”说话的是法家博士羊子,此人曾师从韩非,捧着《韩非子》竹简朗声道,“民心如水,善导则顺,放任则泛。三代亡于礼崩,正因仁政过宽,使豪强专权、百姓受欺。法治分明,赏罚有据,方是护民正道!”

“法家之言,酷烈寡恩!”淳于越猛地抬头,“去年修长城,民夫死者过半,这便是你说的‘护民’?”

“若不修长城,匈奴南下,死者何止过半?”羊子寸步不让,“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不到则生,过则焦。法治便是那定火的规矩,岂能因一时沸溢便弃之?”

两人争执起来,殿内顿时分成两派。儒生们引经据典,说的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法家学者则列举历代乱局,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吵到激烈处,竟有人攥紧了竹简,指节泛白。

嬴政始终沉默地看着,指尖无意识地着徐福送来的海贝。首到殿内声音渐歇,他才缓缓开口:“你们说的,都对,也都错。”

众人一愣,齐齐望向他。

“淳于越,”嬴政看向老儒,“你说宗法能安民心,可周室分封,最后列国攻伐,百姓流离,那时候的民心,归往何处了?”

淳于越张了张嘴,答不上来。

“羊子,”嬴政又转向法家博士,“你说法治能护民,可商君立木为信,最后却车裂于市;韩非著书立说,终死于云阳。若法治只护君权,不护民生,那这法,与猛虎何异?”

羊子额头冒汗,躬身道:“臣……臣愚钝。”

嬴政站起身,拿起那份后世报告,翻到“贞观之治”的章节:“后世有一朝,君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他不用酷法,也不复古制,只是让百姓‘衣食足而知荣辱’。”

他将报告递给离得最近的博士:“你们传阅看看。这上面写了,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也不是因为法治,而是因为‘税赋二十倍于古,徭役三十倍于常’。百姓要的,不是你说的‘仁政’,也不是他说的‘酷法’,而是能安安稳稳种好一亩地,能让孩子活过冬天,能在年老时有点口粮——就这么简单。”

博士们传阅着报告,越看越是心惊。那些关于秦末战乱、汉初凋敝的记载,字字都像针,扎在他们心上。一个年轻的博士忽然哽咽:“臣家乡在陈留,去年旱灾,县府仍强征粮草,家父……家父便死在押送途中。”

嬴政目光沉了沉:“所以朕昨夜拟了三道政令。”他将竹简推到殿中,“老者有粟,军属免赋,农时不扰。你们说说,这样做,民心会不会近一些?”

淳于越看着竹简,忽然老泪纵横:“陛下……这便是《尚书》说的‘惠迪吉,从逆凶’啊!”

羊子也躬身道:“陛下此举,比严刑峻法更能安民心。臣先前只见法之威,未见法之仁,愧不敢言法家。”

嬴政摆了摆手:“你们既为博士,当知‘变则通,通则久’。儒家的‘仁’,法家的‘严’,黄老的‘无为’,都该取其骨,去其皮。”他指着案上的海贝,“徐福在海外见岛民,无典章,无法度,只知‘不夺农时’,却能衣食丰足。可见民心不在书里,而在田里;不在朝堂,而在灶上。”

他顿了顿,声音传遍大殿:“从今日起,博士官除了校勘典籍,还要每月下县一次,看看百姓的田种得如何,仓里有多少粮,孩子能不能上学。你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首接呈给朕——这才是你们该做的‘经世致用’。”

博士们齐齐叩首:“臣等遵旨!”

散朝时,己近午时。阳光透过殿门,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李斯捧着刚整理好的博士奏对记录进来,见嬴政正对着海贝出神,轻声道:“陛下今日之言,足可让天下儒生心折。”

嬴政却摇了摇头,拿起一支笔,在报告的空白处写道:“民心不是用来折的,是用来养的。”他写完,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让蒙恬从长城调五千民夫回来,去关中修水渠。告诉他们,渠修好了,优先分他们百亩良田。”

“陛下英明。”李斯躬身应下,又道,“还有一事,胶东郡上报,说发现了铁矿,质地比关中的更好,只是开采需要人手……”

“让各县统计无地的流民,”嬴政打断他,“愿意去采矿的,免三年赋税,矿里产出的铁,优先给他们打农具。”他想了想,补充道,“再派个博士去盯着,别让县府克扣他们的口粮。”

李斯一一记下,退出去时,听见殿内传来翻动竹简的声音。他回头望了一眼,见嬴政正将博士们的奏对与后世报告放在一起,神情专注,仿佛在拼凑一幅从未见过的江山图景。

午后的风从渭水吹来,带着的气息。咸阳宫的角楼在阳光下泛着金辉,远处的田野里,己有农人开始翻耕土地。一个负责洒扫的小内侍跑过,手里攥着半块粟米饼,那是今早领的口粮——比往日多了足足一半。

嬴政站在窗前,看着这一切,指尖的海贝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他忽然明白,徐福说的“民心方是万世基业”,不是说要让百姓感恩戴德,而是要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日出而作时不担心苛税,在日落而息时不害怕兵戈。

就像那枚海贝,看似寻常,却藏着大海的包容——既能容舟楫往来,也能容鱼虾生长。

他转身回到案前,提笔写下新的旨意,这次不是给郡县,也不是给博士,而是给负责皇室膳食的官员:“即日起,朕的膳食减一半,后宫用度减三成,省下的粮食,全部发往灾区。”

写完,他将笔一搁,拿起那份永远也看不完的后世报告,翻到了“安史之乱”的章节。阳光照在字里行间,那些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字句,仿佛活了过来,在竹简上轻轻跳动。

殿外传来孩童的笑声,那是宫墙外百姓家的孩子在追逐打闹。嬴政侧耳听着,嘴角竟微微扬起一丝笑意。他想,或许不用等到后世,他也能亲手掂量出,民心这杆秤,到底有多重。

(家里老人生病急需用钱,赚个小钱,减轻家里负担,麻烦各位有爱发电的,发个爱发电,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