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真相,那些未被烧毁的典籍”
天幕上的字落下时,咸阳宫的气氛比以往更显凝重。“焚书”二字,如同一根刺,扎在所有儒生和博士官的心头。自天幕开启,此事己被多次提及,虽有辩解,却始终难脱“摧残文化”的阴影。
嬴政的目光扫过阶下的博士官们,他们手中捧着的简牍,正是朝廷珍藏的典籍。他清楚记得,当年焚书时,特意下令保留了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言,可后世为何仍要揪住此事不放?
“陛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博士官颤巍巍地出列,“臣等所藏典籍,皆是先祖智慧结晶。若后世只知‘焚书’之毁,不见‘保书’之功,实为痛心。”
嬴政微微颔首,看向天幕:“且看后世如何说。”
画面亮起,先重现了焚书令颁布时的场景——
咸阳城头,官吏们宣读着李斯的奏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街道上,百姓们抱着自家藏书,神色惶恐地前往官府上交,竹简堆积如山,点火的官吏面无表情,火焰舔舐着竹片,发出噼啪的声响。
【焚书令:公元前213年,为统一思想、巩固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颁布此令,核心是“禁民间私藏,保官府典藏”,即民间不得私藏非秦国史书及诸子典籍,但博士官掌管的官方藏书不在此列。】
“看到了吗?”李斯忍不住开口,“令中明言‘非博士官所职’才需烧毁,朝廷藏书从未动过!后世只说‘焚书’,却不提‘保书’,实在不公!”
画面陡转,展现出博士官们在咸阳宫藏书阁整理典籍的场景——
数十位博士官围着高大的书架,小心翼翼地将竹简分类归档。有的在修补破损的《诗经》,有的在誊抄《尚书》的残卷,有的在比对不同版本的《道德经》。藏书阁的梁柱上,刻着嬴政的亲笔谕令:“典守者,善护之,失一简,斩其首。”
【官方藏书: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廷“虽烧《诗》《书》,而博士官所职犹存”。这些藏书包括六国史书、诸子百家著作、天文历法、医药农技等,总量超过十万简。】
一位后世的文献学家站在现代图书馆里,指着一组编号为“秦简001-300”的数字档案说:“上世纪出土的里耶秦简、北大藏秦简中,发现了大量被认为在‘焚书’中失传的典籍片段,如《诗经·小雅》的佚篇、《论语》的早期版本。这些竹简的形制和笔迹,证明它们是秦代官方藏书的抄本,而非民间私藏。”
画面中,出土的秦简被放大,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虽有残缺,却足以辨认;《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也”旁边,还标注着秦军将领的注解。
【后世考证:焚书令的执行范围有限,且主要针对民间私藏。秦廷不仅保留了官方藏书,还组织博士官对典籍进行整理、校勘,甚至允许在官府范围内研究。真正造成典籍大规模散佚的,是秦末战乱中的兵燹(xiǎn),而非焚书令。】
“兵燹……”嬴政的眼神沉了下去。他仿佛看到了项羽火烧咸阳的画面,那些藏书阁里的典籍,是否也在那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画面切换到汉代——
汉文帝时期,一位老博士伏生在齐鲁之间讲授《尚书》,他手中的竹简,正是当年从秦廷带出的官方藏本。汉武帝时,朝廷下令广征天下遗书,从民间找回的《诗》《书》,很多都能与秦廷藏书的残卷相互印证。
【文脉延续:秦廷保留的官方藏书,为汉代典籍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伏生传《尚书》、毛亨传《诗经》等,其源头都可追溯至秦代博士官的典藏。可以说,焚书令虽有破坏,却未断绝华夏文脉。】
“原来如此……”白发博士官长舒一口气,老泪纵横,“臣等护书半生,总算没有白费!文脉未绝,祖宗智慧得以流传,幸甚至哉!”
嬴政看着画面中伏生授书的场景,心中郁结渐渐消散。他当年的决定,虽有铁腕,却也为文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传旨,”他朗声道,“令博士官扩大藏书阁规模,凡天下献书者,赏钱百缗;组织专人誊抄典籍,一式两份,一份藏于咸阳宫,一份藏于骊山石室,以防不测。”
“陛下圣明!”博士官们齐齐叩拜,声音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振奋。
天幕暗下前,新的文字悄然浮现:
【下一章:秦代科技,超越时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