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焚书坑儒,史笔春秋

2025-08-16 1301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焚书坑儒?被误解的文化整顿”

天幕上的文字缓缓亮起,仿佛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驱动。嬴政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紧紧地盯着那西个字——“焚书坑儒”。

这西个字,对于嬴政来说,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他背负的千古骂名的核心。他倒要看看,这天幕究竟会如何解读这段被后人诟病的往事。

朝堂之上,不少老臣的面色微微一变。当年的焚书之事,他们或参与其中,或亲眼目睹,而坑杀方士的决策,也是在陛下的震怒之下仓促做出的。如今,这段历史被天幕单独拎出,他们的心头不禁一紧,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天幕的画面逐渐展开,首先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焚书”的背景。

公元前 213 年,博士淳于越公然反对郡县制,主张恢复分封制,并引用古代典籍对现行政令提出质疑。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嬴政权威的公然挑战。

而李斯,则认为诸子百家的学说纷繁复杂,各执一词,容易扰乱民心,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于是,他向嬴政进言,建议焚烧除秦国史书以外的所有典籍,以杜绝不同思想的传播。家学说常常借古讽今,扰乱民心,建议“焚书”——烧毁《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限期上交烧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筮、种植类书籍。】

画面中,咸阳城的街道上,官吏正在收缴禁书,堆积的竹简被付之一炬。但紧接着,镜头转向博士官掌管的皇家图书馆,那里的《诗》《书》典籍完好保存。

【后世误解:焚书并非毁灭所有文化典籍,而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郡县制,且保留了官方藏书。其手段虽强硬,却是战国以来“百家争鸣”走向思想统一的必然结果。】

嬴政看着画面,沉声道:“乱世用重典,朕统一天下,若思想纷杂、人言各异,何以安邦?李斯之策,虽有争议,却是当时必要之举。”

李斯躬身道:“陛下明鉴!焚书意在防民乱议,绝非断绝文化。博士馆所藏典籍,至今完好无损。

画面切换,开始讲述“坑儒”的真相。

【坑儒:实为“坑方士”。秦始皇晚1年追求长生,派方士卢生、侯生等寻找仙药。二人求药无果,却私下诽谤秦始皇“刚愎自用”“贪于权势”,随后逃亡。秦始皇震怒,下令彻查咸阳城的方士,最终将460余名欺君罔上、妖言惑众的方士坑杀于咸阳。

【后世误传:汉代以后,“坑方士”逐渐被演绎为“坑儒士”,成为后世批判秦始皇“迫害知识分子”的证据。但据《史记》记载,被坑杀者多为装神弄鬼的方士,而非儒生。】

“原来是这样……”殿内不少大臣恍然大悟。当年之事,他们只知陛下严惩了一批方士,却不知后世竟传成了“坑儒”。

嬴政的脸色稍缓:“朕恨的是欺君之徒、惑民之辈。若儒生安分守己、辅国安邦,朕何曾亏待?”他看向身边的博士官们,“你们皆是饱学之士,朕待你们如何,有目共睹。”

博士官们连忙叩首:“陛下尊礼重道,臣等感恩戴德!”

天幕暗下前,新的预告出现:

【下一章:长城功过?抵御匈奴的千年屏障】

(家里有老人生病,赚个小钱以减轻负担,麻烦各位有爱发电的发个爱发电,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