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暴君之辩,功过留痕

2025-08-16 1187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秦始皇,暴君还是千古一帝?”

天幕上的字如惊雷炸响,咸阳宫内瞬间鸦雀无声。

“暴君”二字,像一根针,刺中了嬴政心底最敏感的地方。他自认扫六合、平天下,创不世之功,可后世竟会有如此评价?

李斯脸色紧绷,刚想开口辩解,却被嬴政抬手制止。“让天幕说。”嬴政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只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平静。

天幕画面骤起,先展现的是后世对“暴君”的指控。

熊熊烈火中,无数诸子百家的典籍被投入火海,一群儒生被士兵拖拽着,脸上满是绝望——这是“焚书坑儒”的场景。画面切换,阿房宫的雏形在役夫的汗水里渐渐成型,长城脚下,累累白骨被黄土掩埋,一个老兵望着远方的家乡,眼中尽是死灰。

【后世批判:秦始皇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修长城、建阿房宫、筑骊山墓,征发徭役超过两百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焚书坑儒”更是被视为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暴政。】

“陛下……”淳于越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颤抖。他虽反对过郡县制,却从未想过,后世会如此苛责始皇。

嬴政指尖抵着眉心,沉默不语。他记得焚书时,只烧了非秦国的史书和诸子杂说,保留了医药、卜筮、农学书籍;坑杀的,是那些欺瞒鬼神、蛊惑百姓的方士。可在天幕的画面里,这一切都成了“暴政”的铁证。

画面突然一转,展现出另一种景象。

一个后世的历史学家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的学生说:“评价秦始皇,不能脱离时代。他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其创立的皇帝制度、郡县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镜头扫过万里长城——后世的它,不再是役夫的血泪场,而是抵御外敌的屏障,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秦首道上,车马奔腾,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动脉;统一的文字,让不同地域的人能读懂同一份典籍,让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

【客观视角:秦始皇的“暴”,有时代的局限性——战国末期的战争思维尚未完全转变,统治庞大帝国需要铁腕;而他的“功”,却超越了时代,为华夏文明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原来如此……”嬴政缓缓睁开眼,眼中的阴霾散去些许。他想起自己曾对李斯说过:“朕之功过,自有后世评说。”此刻看来,后世虽有批判,却也未曾抹杀他的功绩。

李斯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功过是非,自在人心。大秦的制度能传千年,便是最好的证明。”

嬴政微微颔首,看向殿外沉沉的夜色:“传旨,骊山墓工程减半,让一半役夫返乡务农;令各地郡守,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众臣闻言,齐齐叩首:“陛下圣明!”

天幕暗下时,新的文字悄然浮现:

【下一章:徐福东渡,是骗局还是壮举?】

(家里老人生病急需用钱,赚个小钱,帮忙减轻负担。各位有爱发电的,麻烦发个爱发电,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