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华夏骨血,秦之烙印

2025-08-16 125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华夏文明,因秦而变?”

天幕上的字刚显,嬴政便微微坐首了身体。

他治下的大秦,灭六国、统文字、通度量、筑长城……桩桩件件皆是开天辟地之举,可要说“改变华夏文明”,连他自己都未曾如此断言。

殿内众臣更是屏息凝神,连呼吸都放轻了——经历了十一章的冲击,他们早己明白,天幕每一次抛出的设问,都藏着震动千古的答案。

天幕亮起,画面先从一片混沌的“前秦时代”展开。

七国并立,各国文字迥异:秦国写“马”是“马”,赵国却写成“驫”,楚国更是画成一匹抽象的奔马;度量衡更是混乱,一尺的长度从十六厘米到二十三厘米不等,一把尺子在各国走一圈,竟成了笑话;连马车的轮距都不一样,秦国的车到了齐国,根本走不了齐国的路。

【战国乱象:诸侯割据不仅是军事分裂,更是文化、经济、制度的割裂。若长期如此,华夏大地或将如欧洲般,分裂成无数小国,各自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文明。】

画面中,一个秦国商人牵着满载货物的马车,在韩、赵、魏三国边境反复停下,只因各国货币不同,每次交易都要先兑换钱币;一个学者想将自己的著作传遍天下,却因文字不通,在楚国只能对着竹简发愁。

“原来如此……”嬴政低声道。他以前只觉得统一六国是为了终结战乱,此刻才看清,那更是在缝合即将撕裂的文明血脉。

画面陡转,展现出大秦一统后的景象。

李斯带着一群文吏,将各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街头巷尾的告示都换成了工整的秦篆;工匠们拿着统一的铜尺、量器,在各地校准度量;驰道上,车轮碾过的痕迹整齐划一,从咸阳到临淄,马车再也不用换轮就能首达。

【秦朝贡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设立郡县制……这些举措打破了地域隔阂,让“华夏”从一个模糊的文化概念,逐渐成为具有共同认同的文明共同体。】

更震撼的画面出现了——后世的学堂里,孩子们诵读着用简体字写的课本,而那些文字的根源,正是秦篆;菜市场里,商贩用“斤两”称重,沿用的正是秦朝确立的度量标准;地图上,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依稀可见秦朝郡县制的影子。

【后世评价:秦朝虽短,却为华夏文明注入了“统一”的基因。此后两千多年,无论经历多少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这便是秦留下的最深烙印。】

看到这里,咸阳宫的众臣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纷纷跪地叩首:“陛下圣明!我大秦功在千秋!”

嬴政望着天幕上那些跨越千年的画面,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他想起了统一过程中的血与火,想起了推行新政时的阻力,此刻终于明白,那些看似严苛的铁腕,实则在为华夏文明浇筑根基。

“传旨。”他声音沉稳,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令史官将我大秦新政详录成书,藏于金匮石室,传之后世。”

“臣遵旨!”

天幕暗下前,最后一行字如星辰般亮起:

【下一章:秦始皇,暴君还是千古一帝?】

(家里老人生病,赚小钱帮忙减轻负担,有爱发电的麻烦,发个爱发电,中国人不骗中国人,麻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