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猎之影!

2025-08-23 4057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戈壁的夜晚,来得迅速而冷酷。

白日的余温被瞬间抽干,刺骨的寒意如同潮水般从西面八方涌来,渗透进骨髓。

狂风在奇形怪状的风蚀岩间穿梭,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尖啸,卷起的沙砾打在岩石上,噼啪作响。

林野找到了一处背风的巨大岩洞入口。

洞不深,但足以隔绝大部分寒风和沙尘。他没有生火,火光在黑寂的荒野中是最愚蠢的灯塔。

他靠坐在冰冷粗糙的岩壁上,将那本染着谢流云鲜血的帆布背包紧紧抱在怀里。

借着战术手电被调到最微弱,几乎只能照亮眼前一尺范围的光晕,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些泛黄,脆弱,承载着最后希望的纸张。

苏墨教授晚年的研究手稿。

字迹清隽却带着一种被岁月和压抑磨砺出的锐利。

大量的星象图谱,精确到令人发指的角度和方位标注,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基于《易经》卦象和古代天文律历推演出的复杂公式。

更多的是关于《天道报应录》的解读,那些玄之又玄的“能量流转”,“损益平衡”,“时空对应”的论述,被苏墨用严谨的数学和密码学语言重新构建。

这不仅仅是古籍研究,这是一套试图将古老哲学,星象学与现代非线性密码,混沌数学融合的,极其超前且危险的理论体系!

难怪会被当时的主流视为异端!

林野强忍着左肩伤口在寒冷中的阵阵抽痛,以及连日奔波的疲惫,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这些艰涩的文字和符号中。

他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将手稿上的信息与祖父笔记中的片段,零号少年关于“星钥”的呓语,以及自己激活令牌时的感受相互印证,拼接。

时间在寂静与风嚎中流逝。

手电的光晕微微颤抖,电池正在耗尽。

突然,他的手停在了几页似乎被反复翻阅,边缘磨损严重的纸张上。

这里的笔记尤为密集,字迹也更加急促,仿佛记录着某种顿悟或最终的突破。

标题是:《“星钥”流转最终推演暨“归墟”定位锁的逆向工程假设》。

“……‘星钥’非静态符号,乃‘天枢’星力与地脉信息交汇之动态显化,

其形态随星移斗转,地磁盈亏而变,核心遵循《报应录》‘七日来复’之律,每七个子时完成一次核心相位循环……”

“……密钥非字符,乃‘相位态’。欲解其锁,需知锁当前之‘相位’。知相位,则需知‘天枢’星相对于观测点的实时经纬方位及地磁偏角,并代入‘报应’算法模型,反推当前流转‘象’之形态……”

“……然,‘星钥’锁死之系统,其初始时间锚点必与系统创建时刻对应。‘深瞳’之眼,创建之时……”

林野的目光死死锁定在最后一行被反复涂改又写下的模糊小字上,旁边还有一个复杂的星象推算图,中心点标注着一个清晰的日期:

“己丑年立秋(1949年8月8日)亥时三刻”

1949年立秋!

和苏清瓷之前推断的“深瞳”成立年份完全吻合!

这就是“星钥”系统初始化的绝对时间锚点!

而“相位态”,“实时星象方位”,“地磁偏角”,“报应算法”……这些碎片化的概念,在手稿后续的复杂公式和推演中,逐渐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破解路径:

要打开被“星钥”能量锁死的硬盘,需要的不是一个固定密码,

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基于特定时间(现在),特定地点(硬盘所在位置),以及初始锚点(1949年立秋)的,经过复杂天文和密码学运算得出的瞬间密钥!

这个密钥,每秒都在变化!

且必须与硬盘的物理位置严格对应!

这意味着,他必须回到“堡垒”节点,回到王猛和硬盘所在的“磐石”二号安全屋,在那个具体的地点,

利用苏墨教授手稿里的算法,根据实时星象和数据,才能生成出那个唯一的,转瞬即逝的解锁密钥!

怪不得“堡垒”的专家无从下手!

他们不知道算法,更不知道这个密钥的动态性和地理位置绑定的特性!

林野的心脏狂跳起来,不是因为兴奋,而是因为巨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他得到了钥匙,但锁却在千里之外,且被重兵把守(理论上)。

而“云巅”绝不会放任他带着如此关键的破解方法离开。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预感。

呜——呜——

极远处,夜风的呼啸声中,夹杂进了一丝极其微弱,但绝不属于自然的高频嗡鸣声!

林野瞬间熄灭手电,身体如同融入岩石的阴影,屏住了呼吸,侧耳倾听。

嗡鸣声似乎是从多个方向传来,正在缓慢但持续地靠近。

是无人机!低空侦察无人机!它们正在利用红外和生命探测技术,像梳子一样梳理这片区域!

“渊瞳矿业”的清理小组失联(被杀和被埋),以及越野摩托车的爆炸,显然触动了“云巅”的警报。

他们派出了更专业,更现代化的搜索力量!在这片无人区,无人机是最有效也是最致命的猎犬!

林野立刻将手稿迅速而有序地收回背包,紧紧绑在身上。

他不能留下任何痕迹。

无人机的嗡鸣声越来越清晰,己经能看到远处夜空中几个如同幽灵般闪烁的红色导航灯,正呈扇形向这边推进。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强迫自己冷静。不能跑,奔跑产生的热信号和运动轨迹在无人机红外镜头下如同灯塔。

必须利用地形,隐匿,移动。

他仔细观察着周围的风蚀岩地貌,脑海中迅速构建出一条利用阴影和岩石缝隙迂回向东南方向(与黑水镇相反,更深入荒芜之地)的路线。

那里有一条干涸的古河道,河道两侧有更复杂的侵蚀地貌和洞穴系统,或许能提供更好的掩护。

他如同壁虎般贴地移动,每一次落脚都轻如鸿毛,利用风声掩盖极其细微的声响。

左肩的伤口在寒冷和紧张下发出尖锐的抗议,被他用意志力强行压下。

一架无人机几乎是贴着他不远处的岩峰飞过,带起的气流卷起沙尘。

红外摄像头扫过他刚才藏身的岩洞,没有任何发现。

林野的心跳没有加速,呼吸依旧平稳。

他如同最老练的猎人,与冰冷的机器进行着无声的博弈。

更多的无人机加入了搜索网,灯光在夜空中交织,如同死神冷漠的眼睛。

偶尔,远处还会传来越野车引擎的低沉咆哮,地面部队也在配合拉网。

压力骤增。

林野被迫不断改变路线,钻入更狭窄的岩缝,甚至短暂潜入一段古河道冰冷的沙地之下,用沙土掩盖身体热量。

每一次躲避都惊险万分,与无人机的探照光束擦肩而过。

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搜索范围远胜于他。一旦天亮,他的隐蔽将更加困难。

必须想办法干扰或者击落它们?

但手头只有一把手枪和匕首,对付高空无人机几乎不可能。

或者…祸水东引?

一个危险的念头在他脑中闪过。

他想起在追踪杀手时,曾在几公里外看到过一片废弃的,据说有辐射污染警告的小型矿坑。

那种地方,通常有强烈的电磁干扰和异常地磁反应。

他立刻调整方向,向着记忆中的矿坑位置迂回前进。

动作更快,但更加谨慎。

无人机的嗡鸣声如同跗骨之蛆,紧紧跟在身后区域。

就在他快要接近那片废弃矿坑时,怀中那部预付费手机再次传来那独特的,短暂的震动脉冲!

又有紧急信息?!

林野迅速躲进一个岩石裂缝,再次解析信息。

这次的信息更短,只有一行字:

“猎犬己嗅到血。东南十七公里,旧电台遗址,或有遗弃补给。慎用。”

张克俭!

他一首在通过某种方式监控这片区域的异常(可能是无人机活动触发了警报),并及时提供了信息!旧电台遗址?遗弃补给?

东南十七公里…正好偏离了他前往矿坑的路线,但更深入荒野。

没有时间犹豫。他选择相信张克俭的判断。

再次改变方向,向着东南方疾行。无人机的嗡鸣声似乎被那片辐射矿坑异常的电磁环境干扰,暂时失去了他的精确踪迹,但仍在更大范围内盘旋搜索。

十七公里的戈壁夜路,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他还带着伤。

汗水浸透内衫,又在低温下变得冰冷刺骨。嘴唇干裂,喉咙如同着火。

但他不敢停下,靠着非人的意志力支撑。

在天边泛起一丝鱼肚白的时候,他终于抵达了信息中提到的“旧电台遗址”。

那是一片彻底坍塌的废墟,只有几根歪斜的水泥柱子和锈蚀的钢筋暴露在风中,诉说着曾经的存在。

补给在哪里?

他强忍着眩晕,在废墟中仔细搜索。

终于,在一处半塌的地下室入口的碎石堆下,摸到了一个用厚重防雨布包裹着的,冰冷的金属箱。

打开箱子。

里面是:两罐高能量压缩氧气(可用于短暂水下隐匿或高海拔),一支强效兴奋剂和镇痛剂(副作用极大),一小瓶高效燃料块,一个…老式的、但保养良好的“磁暴线圈发生器”(显然是“堡垒”过去的黑科技存货),以及一张手绘的,极其简略的周边地形图,标注着几条可能的撤离路线和下一个可能存在接应点的方向(距离极其遥远)。

没有食物,没有水。

只有这些用于极端环境下搏命和逃亡的工具。

林野拿起那个沉重的磁暴线圈发生器。

这东西启动后,能短时间释放强电磁脉冲,足以瘫痪附近的小型电子设备,包括无人机,但也会暴露自己的位置,且是一次性的。

这是最后的筹码。

他收起兴奋剂和燃料块,将磁暴线圈发生器挂在腰后,毫不犹豫地向着地形图标注的、下一个可能存在生机的方向,继续前进。

天色渐亮。风依旧寒冷。

身后的天空中,无人机的嗡鸣声再次隐约传来,变得更加急躁。

追猎,远未结束。

而他,带着血染的手稿和唯一的希望,如同孤独的幽灵,继续走向戈壁的更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