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团的战士们每天除了训练,上文化课之外,李云龙还规定每个营每个星期天都要派出五十人帮老乡干活。他知道只有和民众打成一片,建立根据地才能事半功倍。只有把老百姓当成自己人了,才能如鱼得水无往不利。反之就如无根之水。
对外的军事行动采用零散袭扰,让日军不得安宁。对内就要苦修内功,壮大自己。要发展根据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新一团两千多人,全都是脱产部队,根据地的老百姓根本就养不活,但靠系统也不现实,必须要靠自己解决。所以李云龙要求战士们除了训练和帮老百姓干活的之外,他还带头在村子周围的荒山野地开荒。
虽然快到秋天了,但现在开荒好了刚好以种一季冬小麦,等到明年六月就可以收获了。还有习惯了后世的绿水青山,现在看到光秃秃灰蒙蒙的山头,心里老是不得劲。于是李云龙咬牙拿出40积分买了西千棵苹果树苗带着战士们在杨村周围不能种植粮食的山头种下。
除了开荒种地,他还组织战士和老百姓们挖地道,造黑火药,造地雷。从后世而来的他可没少看地雷战和地道战,虽然晋西北的地形不如冀中平原那样能挖出一条地下长城,但是把村子里面家家通地道,再挖一条通往后山的地道应该还是可以的。他不要求地道能像电影里面的那么厉害,至少鬼子来扫荡的时候,来不及转移的老弱病残可以及时躲进地道里面,能少死几个人都是值得的。
现在才是一九三八年,才是抗战的第二个年头,这场战争还要打七年。李云龙虽然读书少,但教员的论持久战他还是听说过的,其中最让他记忆深刻的就是十六字方针和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两句话,还有伟人后来说的,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缓不得。这些都是最杰出领导人的卓越战略思维,是经过后世验证的。
虽然他没领悟几分,但还是懂得,只要人还在那么一切都还在。要是人都没了,那什么都没了。他可不想做原身那种草莽英雄,他要做一个老六,专门搞偷袭,猥琐发育,等时机到了就给小鬼子来一波大的。
就在李云龙建设根据地如火如荼的时候。旅部也正在讨论他和他新一团。陈旅长喝了一口热水放下水杯说道“听说两天前李云龙那个愣种在小王庄那边打了一仗,不知道伤亡怎么样,在苍云岭新一团都快打没了,回到杨村都没几天又出去打,这个愣种愣是一天都不能消停。”
参谋长正在看着地图,头也不抬的回道“零伤亡,七月西号,李云龙带了一个连在马蹄山伏击了马兰镇给小王庄送补给的运输小队,战斗于中午十一时打响共击毙了七伪军十八人,自身零伤亡”
“呐,战斗报告在这里。”说完把一份宗卷丢给旅长。
陈旅长听到是零伤亡便来了兴趣,接过宗卷看了起来。他可知道李云龙刚招了两千兵,半个月前还来他这里哭穷打秋风。他有点好奇李云龙是怎么做到零伤亡的了。
卷宗里面记载了李云龙是如何进行埋伏和阻援的。只能说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无非就是埋伏偷袭,以多打少。令旅长好奇的是这场战役,李云龙一共消耗了两百发子弹。按照他李云抠门的样子,80人埋伏打十八个人,那不是一人一枪就起身冲锋,然后拼刺刀。他李云龙什么时候那么大方了,让战士们趴在战壕打了三枪,还有两侧的轻机枪都没限制子弹,这里有问题。李云龙肯定是有很多的子弹才会这样让战士们挥霍。要不然谁敢浪费他一颗子弹,他都会急得骂娘。
看来有时间要去新一团看看了,李云龙这家伙肯定有问题。而一边的政委。听参谋长说李云龙在小王庄打了伏击战便问李云龙战前有没有向旅部打报告。
参谋长笑着说到“李云精着呢,他只带了一百八十人,按规定紧急情况下调动不超过两百人的部队无须向上级战前打报告只要事后报告就可以了。”
陈旅长也跟着笑道“他李云龙就是占了毛的猴子,鬼精鬼精的。不过不能放着他不管,得给他派个政委管着他,要不然哪天他又突然给你闯出一个大祸来。”
政委则不苟言笑缓慢说道“嗯,我看是要找个政委去看着他,前几天刚从总部分配下来抗大毕业的学生,里面有个叫赵刚的就挺不错。”
参谋长也跟着说道“行”然后又继续研究地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