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书店后,楚河一首沉浸在孩子们的音乐世界里,那充满生命力的童声和对音乐的热爱,让他难以忘怀。一天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楚河坐在角落整理着孩子们寄来的信件,每一封都带着山里的质朴气息,字里行间是对音乐的新想法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这时,苏清苑拿着平板电脑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楚河,你快看看这个!”屏幕上是一段视频,是国外一个知名的儿童音乐节邀请“薄荷乐队”去演出的消息。音乐节汇聚了全球各地有才华的儿童音乐团体,能登上那个舞台,对孩子们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楚河的眼睛亮了起来,但随即又有些担忧:“孩子们能行吗?路途遥远,而且和国际上的团队竞争,压力肯定很大。”苏清苑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别忘了他们的潜力,这可是个让世界听到山里声音的好机会。”两人商量后,决定先和校长以及孩子们沟通。
当晚,楚河拨通了校长的电话,说明了情况。校长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坚定地说:“孩子们盼着走出去看看,我相信他们能行,就是经费方面……”楚河表示会和李涛一起想办法筹集。
接下来的日子,楚河和李涛西处奔波,联系慈善机构、寻求企业赞助。李涛更是不眠不休地制作宣传视频,把孩子们在山里唱歌、排练的场景剪辑在一起,配上那首《山风与童声》,发布到网上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一家音乐教育基金会被孩子们的故事打动,决定资助他们的机票和部分费用。
与此同时,孩子们在山里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因为有时差,楚河只能在深夜通过视频指导他们。每次看到孩子们认真专注的样子,楚河都坚信他们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光。
出发那天,楚河、苏清苑和李涛早早来到机场等候。当孩子们穿着蓝布褂子,背着吉他出现在大厅时,周围的旅客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小男孩紧紧握着手中的吉他,眼神里透着紧张和期待:“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国外唱歌了吗?”楚河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是的,你们要让全世界听到你们的歌声。”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他们抵达了音乐节举办地。这里高楼林立,和山里的宁静截然不同。孩子们顾不上疲惫,一下飞机就被周围的新鲜事物吸引。但当他们走进音乐节的排练厅,看到其他团队专业的设备和自信的表演时,不禁有些怯场。
楚河察觉到孩子们的情绪,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拿出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从山里带来的蒲公英种子:“还记得我们山里的蒲公英吗?它们随风飘散,却能在任何地方扎根生长。我们的歌声也一样,不管在哪里,都能绽放光芒。”孩子们看着瓶子里的种子,眼神渐渐坚定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日夜苦练。他们把山里的故事、薄荷田的西季、与楚河的相遇,都融入到新的歌曲里。楚河则根据《蒲公英的约定》的旋律,为孩子们重新编曲,加入了竹笛、竹筒等山里的元素,让歌曲既有流行的韵味,又充满山野的气息。
音乐节开幕当晚,舞台被灯光装点得如梦如幻。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乐队依次上台表演,他们精湛的技艺赢得了阵阵掌声。轮到“薄荷乐队”时,孩子们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
前奏响起,是熟悉的《蒲公英的约定》旋律,但又带着独特的山风味道。孩子们开口唱歌,清澈的童声瞬间穿透了整个会场。台下的观众起初有些惊讶,没想到这群来自遥远山区的孩子,能把一首流行歌曲唱出如此纯粹的感觉。
唱到高潮部分,一个孩子拿出藏在身后的蒲公英,轻轻一吹,白色的绒毛在舞台上飞舞。此时,全场观众都被这一幕打动,掌声雷动。歌曲结束后,台下的观众纷纷起身鼓掌,还有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演出结束后,孩子们被记者和粉丝团团围住。有记者问:“你们为什么能把这首歌唱得这么动人?”羊角辫小姑娘回答:“因为这是我们和老师、和大山的约定,我们想让全世界知道,山里的孩子也有大大的梦想。”
在国外的日子里,孩子们还参观了当地的音乐学院,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交流音乐。他们学会了用简单的英语哼唱当地的民谣,也把山里的歌曲教给新朋友。
回国时,孩子们的行李箱里装满了新的乐谱、乐器,还有和世界各地孩子交换的礼物。在机场,楚河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这次经历,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次旅行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他们人生的一次重要成长。
回到山里后,孩子们把在国外的见闻讲给乡亲们听。校长看着孩子们自信的模样,欣慰地说:“你们是山里的骄傲,以后的路还长,继续唱下去。”
楚河回到书店,开始整理这次旅行的照片和视频。苏清苑走过来,递给他一杯薄荷茶:“这次孩子们真的让世界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楚河点点头:“是啊,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梦想飞向远方,又会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
不久后,“薄荷乐队”在国外演出的视频在网上爆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群山里的孩子。有音乐公司主动联系,希望为他们出专辑;还有学校邀请他们去分享音乐故事。
楚河和孩子们商量后,决定把这次国外演出的经历写成一首歌,就叫《跨越山海的约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楚河再次来到山里,和孩子们一起在薄荷田边录制这首歌。风轻轻吹过,薄荷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孩子们的歌声随着蒲公英的种子飘向远方,那是他们和音乐、和世界的约定,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