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义和团在山东多地起事,拥众数万人。本地绿营粮饷不足,加之兵力不济,难以弹压。请朝廷速速发兵支援,以免贼势蔓延。”慈禧太后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奏章都是李莲英念给她听。听完上奏的内容,她问身边的荣禄。
“荣中堂,你是兵部尚书,又是军机大臣,说说怎么个办法?”
“回太后。奴才以为,山东乃是京畿门户。义和团泛滥的地方又是与首隶交界处,如不加以压制后果难料。新建陆军己经编练两年有余,奴才上次前去视察,观其行止己有强军之气象。不若调袁世凯率兵前往,一来缓解山东之危,二来检验其实战之能。”
“嗯,荣中堂言之有理。传旨,调新建陆军前往山东。”
“嗻!”
朝廷的调令当天就到了袁世凯手中,没办法,京津不分家,离得太近了。
袁世凯接到调令后长舒了一口气。终于不担心了,原本悬着的心放下了。戊戌变法的后遗症真的很吓人!现在自己领兵出征,一来可以得军功,二来可以远离混乱的朝堂。义和团?还是个义字当头的匪号?咋不叫水泊梁山呢?一帮子泥腿子,还上了天了!我袁某人的顶子,这次应该能染红吧?
“来人,击鼓聚将!”
“是!”
三通鼓罢,包括王定边在内的小站军官全部到齐。
“诸位,本帅召集尔等是有要事。山东发生拳匪叛乱,地方兵力不足,我给各位讨来了立功的差事。两日后,全军开拔去山东。剿灭乱匪,立功受赏!”
“徐世昌,王定边,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你们五人留一下,其他人回去准备吧!”
“是!”
……
“诸位,虽然是去打一帮乱民,可具体怎么个打法还要各位献计献策啊。毕竟山东这地方可不太平,弄不好又是一次捻子。真要出师不利。可就丢大人喽。”袁世凯神态轻松,嘴上说得严重,实际上满脸笑容,这明显存了考教的意思。
“大人,清剿反贼不难。孙子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提前查清贼人的虚实,到时候一鼓作气消灭之。”段祺瑞首先回答,他的意思简单,新建陆军的战斗力可不是吹的。
“不过,有一点咱们得注意。包围圈一定要做好,不能把匪首逃了去。就像明末的李闯王,每次都是伤亡惨重,每次都让他逃了,那就没个消停日子了。”
“不错不错,段大人果然思维缜密,与本帅想到一块去了。”
“大帅,我听说此次拳匪之乱并非针对朝廷,而是打洋人。朝廷的意思是把拳匪整个剿灭,还是把事情压下去即可?”袁世凯的挚友,进士出身的徐世昌发话了。他的问题并非在于军事,而是在于政治。
“嗯,朝廷对此并未明言,想来也是没有下定决心。天恩难测,这个不便多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打几仗再说。”
“大帅,拳匪山东最严重不假,可河南、首隶两地也有拳匪,咱们是只打山东的,还是全部剿除?”王定边此时站了出来。问题很简单,也是对徐世昌的一个回答。不死不休,自然是要坚决消灭。只在山东一带,那就是要把控尺度了。
“朝廷只是要求本帅稳定山东,别的省份并未提及。嗯,本帅明白了。”
“大人,我段祺瑞愿为先锋!”“王士珍愿为先锋!”“冯国璋愿为先锋!”
“哈哈,好!如此士气何愁不胜?本官为你们装备了德意志的枪炮,蒙古的良马,发了最高的饷银。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次出征必当凯旋而归!先锋一职交于段祺瑞,下次再给你们。回去准备吧!”
“是!”
新建陆军的行军速度非常快,简单准备后便己开拔。七千余人的大军浩浩荡荡。
最前方,段祺瑞率领麾下步兵,他的作用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不过,天津到山东一带都是平原,人口稠密,官道发达。他们的作用更多的是探路和协调各地官府。这时代可没有导航功能,道路那么多,又没有路牌,不提前探路容易走丢。
中军位置是军队主力,袁世凯的指挥中枢就在中军。所有的炮兵,大部分的步兵都在中军。为了维持队伍的严整,大军的行进速度就按照大炮的运输速度。在中军的左右两翼,各有一队骑兵护卫。
后军位置是一支千人队的步兵。他们的职责除了垫后,还有押运辎重的任务。好在是国内行军,粮草等物资由地方提供。每次只需要携带三日食用的粮食即可,不过炮弹之类的地方上可没有,必须大量运输。
整个武卫右军,也就是新建陆军,己经实现了全员装备火枪。除了炮兵们,因为工作需要没配枪,别的军人都是肩扛步枪,军官级别的腰间插着手枪。炮兵们用骡马拉着一门门的大炮,那碗口粗的炮口散发着死亡的气息。
毫无疑问,这支部队是满清建立以来的最强陆军,或者说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强军。西班牙人几百人的探险队,能够征服上千万人的印加帝国;上千人的英法联军能够攻破北京城;损失数十人的近代骑兵,能够重创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你的嘴再硬也得承认,科技对战斗力的提升有多么巨大。勇冠三军的楚霸王,挡不住一颗子弹;横扫明军的八旗重甲,挡不住重机枪的突突。
袁世凯明白,或者说每一个士兵都明白,这次来山东就是刷军功的。这种装备,这种补给,如果还打不赢,那可真是天下奇闻了!
不到半个月,大军到达了山东德州。于是,袁世凯派人与山东方面的军队接洽。催促辎重粮草,同时索要义和团的近况。己方的斥候探马也是派了出去,查探各方情报。把自己的后背交给队友是很冒险的,完全相信不靠谱的队友是愚蠢的。实际上,袁世凯从不相信地方军队的消息来源。
就在清军磨刀霍霍的时候,义和团还在各忙各的。其实,义和团从来也没有过统一的指挥和纲领。各支队伍互不统属,仅在打洋人这一主题上有交集。这帮淳朴的底层反抗者浑然不知,一场血腥的危机己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