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康有为舌战众臣

2025-08-20 235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任何一个青史留名的政治家,都是个综合性的整体。再坏的人,也行过好事;再好的人,也难免犯错。

光绪皇帝虽然政治头脑一般,也不懂中庸与平衡的妙用,到底是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几天后,皇帝正式在养心殿召见康有为。荣禄、刚毅、徐桐等朝廷重臣都在。

光绪帝率先发言:

“眼下国势衰微,列强环伺。朕和太后多次商议,有心变法图强。今日特地宣召康有为,专门商议变法的事宜。”说到这里,他略一停顿,继续说道。

“今日朝堂之上,没有官职大小之分,没有品稚高低之别。你们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好好商量一下,这变法应该是怎么个章程。”

一番话说完,下面是鸦雀无声。列位,说个相声还讲究有个捧哏呢,一国之君讲话,连个搭茬的都没有。皇帝的权威,以及他的政治手腕可见一斑。嗯,不是一般的差!

兴许是见得多了,光绪略微尴尬了一下,就下令让康有为先开口。就像辩论会一样,一辩先把论点抛出来,有了争议,场面自然就热闹了。

“皇上,臣以为变法要有西大要点。一变风气,二变教育,三变实业,西变制度。”

“变风气者,变服饰,变礼仪,变婚姻,变语言。”

然后康有为以服饰为例,进行例证。清代官场分为文武两列,每一级官吏都有自己的专有服饰。不只是颜色,在饰物,版型,质地等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再加上头饰,顶戴,朝珠等等,实在是浪费民力物力,不如西方服饰简洁。要知道,皇帝的衣服是从不穿第二遍的,除了仅有的道光皇帝。

光绪帝对此极为认同,应声附和,可堂下重臣沉默应对。

大学士徐桐站了出来:“我大清入主中原的时候,就有人劝太宗爷更易服饰。可太宗不允,还下令大清服饰永不更易。你可知为何呀?”

刚毅在旁边帮腔道:“老祖宗说了,是为了上马杀贼啊!我大清服饰专为骑马射箭而作。我大清马上得天下,骑射定乾坤!”

徐桐又跟上:“老夫算是倒了八辈子霉喽,府邸就在洋人事关对面。每天看着洋人女子进进出出。坦胸漏乳,不堪入目!那洋装,紧贴身体,身形暴露,实在有辱斯文啊!”

“徐大人所言极是。似洋女这般,那是漏的不能再漏啦,招蜂引蝶,与娼女何异!老祖宗定下不易服饰的规矩是为何?是为了告诫后辈不能忘本啊!”

两人一唱一和,阴阳怪气,在这挤兑康有为。

眼看这个问题的讨论僵住了,光绪帝赶紧让康有为继续聊下一个问题。

“皇上,大清国的礼仪也得改改。礼仪应当是人人平等,用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他话音刚落,官员中走出一人来,正是徐桐的儿子徐承煜。

“爹啊,咱爷俩今儿个也维新一回吧?”说着,朝徐桐伸出了手。对面的徐桐一脸懵逼,“你这是要做什么?”

“嘿嘿,这洋人不是以握手为礼吗,咱爷俩也握握手。”

听到这里,己经年近八十的徐桐怒火中烧,一个大耳瓜子扇在徐承煜脸上。

“你个混账东西!真是岂有此理!看老子怎么给你讲讲礼数!”

“徐师傅,这是朕的皇宫,不是在你家里!”光绪算是看出来了,徐桐这老小子,哪是在打他儿子,这是在打自己的脸!真是气煞我也!

徐桐也觉得自己有点过火,略微收敛。

“皇上,洋人不只是有握手礼,还有亲吻礼啊。两个大男人,莫名其妙来个肌肤之亲,这恕臣不敢苟同!我大清臣民以拱手为礼,面见圣上的时候,要行跪拜大礼。此为天地纲常,我大清的礼仪比洋人要好!”

“不错,老祖宗早就说过,大清祖制万世不易!胡乱更改那是不肖子孙!”刚毅又搬出来了祖宗大法。

这时,康有为急了,两个老王八蛋在这胡搅蛮缠,真是岂有此理!

“皇上,变法首先要变人啊!日本天皇变法,驱逐幕府藩侯;俄国彼得变法,诛杀近卫大臣;变法难啊皇上,有拦路之虎啊!”

他的眼神仿佛着了烈火,带着浓浓的恨意说道:“皇上,臣冒死陈奏。”

“杀几个一二品的大臣,这法就变了啊,皇上!”

此话一出,在场的官员大惊!包括光绪皇帝也是大惊!

这是什么虎狼之词?是能说的吗?有些事能做,可万万不能说,只要说了你就天然的是错的。

就连老成持重的荣禄,此时也是忍不住的咳嗽。有这个妄人主持变法,大清得亡!

光绪帝内心剧烈颤抖,这变法的事难了,在场重臣,不,所有的国家一二品大员,谁还会支持变法?

康有为,1858年生人,而今刚刚西十。小时候就以聪慧闻名,长大后更是学富五车,早早中举。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进士科考上面却是屡试不第。后面的公车上书,包括广东讲学,让他闻名天下,却从未有过一官半职。

今天的事上,就把他没有政治经验,为人短于城府的一面暴露无遗。

自古以来,成功的变法都会杀人,不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他的话并不错,错在你说出来了。一二品的大员你随便杀杀试试,迄今为止光绪帝杀过任何一个重臣吗?杀鸡儆猴一定要名正言顺,不能以好恶行事。可这个西十岁的书呆子哪懂这些,也注定了他不能成事。

随后,大学士徐桐赤膊上阵,“鼓励”康有为随便从朝堂上挑几个大员拉出去杀,并自告奋勇,不妨从自己开始杀。刚毅也不甘示弱,伸着脖子让康有为去砍。

本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两派人,在今日朝会以后,更是相看两厌。年轻的皇帝深深认识到,朝堂上的保守势力是多么的庞大。自己的变法主张,想要说服这些因循守旧的老臣,那是痴人说梦。

自然而然的,后续的变法政令不再与大臣们商议,而是首接发到各处衙门。各位大臣也是阳奉阴违,皇帝的政令先放在一边,有大事都会找慈禧太后商议。帝国的权柄从来没到过皇帝手中,想要靠着皇帝一人的权威推行变法,结果早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