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三国干涉还辽

2025-08-20 2457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后世的历史爱好者普遍认同一个观点,明治维新以后,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的国运昌隆。这时期的日本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政治改革成功,学习西方成功,军事冒险成功,成为列强成功。然而,国运是一系列事件综合而出的结果。国力上升是螺旋的,而非一帆风顺。

就在《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沙皇俄国首先发难。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对德、法两国驻俄公使说:“俄国政府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首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我们的计划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国正考虑三国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与本国间的一切交通。”

同一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将一艘装甲舰、一艘巡洋舰开赴远东。同时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同其驻日公使哥特斯米德发出电训:“现在日本的《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

法国驻华公使蒙得培罗通知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法国决定参加俄国的计划。这样,三国联盟正式成立。当时英国没有参加联盟,因为英国政府认为《马关条约》对英国有利,中国进一步开放将给国际贸易带来好处,而且日本胜利将会阻止俄国势力南下。

此时的李鸿章在不断骂娘!自打朝鲜战事开始,一首到《马关条约》签订,朝廷也好、自己也罢,无数次请求列强出面干预。结果没有任何国家发声,忙里忙外的美利坚说话又没分量。

现在条约签完了,战事平息了,你们蹦出来了?!这不是妥妥的马后炮嘛!

李鸿章面对列强们的外交,一向的原则是以夷制夷。也就是在各家分散下注,游走于各家之间,不得罪任何一家,也不让单独的某一家得利。事实证明,这个策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有用的,兴办洋务,采购武器,募集贷款,很多时候都有积极的作用。

可时移世易,时代变了。随着二十世纪的来临,列强的竞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这时期,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小国寡民的列强如荷兰、葡萄牙、己经退出了大国竞争的行列。英、法、德、奥、日等中大型国家粉墨登场。等到二战后,更是美苏等超级大国的舞台。

以夷制夷只能在列强文明竞争的时代,现在大家不讲文明了,讲的就是谁的拳头硬,谁的脸皮厚。大清归根到底是盘菜,是列强们砧板上的肉!

1895年4月23日,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以下通知:“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三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并限定在十五日之内答复;三国甚至准备派出海军舰队前往东北。

5月2日光绪帝批准和约的那一天,俄国公使来总理衙门说:“倭款(指和约)可商,可有电来,请少候。”

5月3日,法国复电也说:“倭事可商,我国可保护台湾。”同日俄国又来电说:“倭己允许,退还辽南地方,又有展期换约之议。”

光绪皇帝和朝廷诸多大臣以为有机可乘,想依靠列强的力量,推翻条约。老谋深算的李鸿章等老臣反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何况为国?

不死心的皇帝派人到三国使节处摸底。果然,他们的意思是条约照旧。你们该干啥干啥,我们忙我们的。我们忙什么、怎么忙、与你无关。棋子就要有棋子的觉悟!

日本面对三国的干涉更是震惊。

1895年4月23日下午,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联袂至东京外务省送交备忘录。当时外相陆奥因病休养,由外务次官林董出面会见。林董将三国的备忘录一一收下。

俄国公使希特罗渥说:“日本永久占领辽东半岛,恐怕会招致冲突。希贵国政府善体此意,采取保全名誉之策。”

德国公使哥特斯米德说:“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开战是没有希望的。”

林董听了两人的话,有些惊慌,连忙问道:“如暂时占据辽东半岛,至赔款付清时为止,是否也要抗议?”三国公使没有明确答复。意思很明显,日本掂量着办。其实也是留下了商量的余地。

当天,林董将三国干涉还辽之事电告在广岛的伊藤博文和在播州的陆奥宗光,速筹对策。伊藤接到林董的报告,便决定在广岛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对策。伊藤博文经过一夜苦思冥想,在会上提出了三个对策:一是断然拒绝俄、德、法三国之劝告;二是召开国际会议,将辽东半岛问题交该会议处理;三是接受三国劝告,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会议就这三个方案进行讨论。

伊藤首先发问:“如采取第一个方案,与三国开启战端是否确有把握?”

见无人作声,只得自己回答道:“无论如何,现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舰队有12万吨,我方的舰队只有8万吨,而且一年来在海上作战大部分受了伤。”

海军大臣西乡从道附和说:“首相所说极是。据情报,俄罗斯正在向远东边区派遣一支29500人的部队;海参崴己被宣布为临战区,黑龙江北岸一带正在进行战争准备,海参崴的日侨被集中在一个地方,等待撤退的命令。而我国海陆军都在外面,国内空虚,若敌人乘虚而入……”

陆军大臣山县有朋接着说:“看来不仅三国联合舰队难以应付,即使单独对抗俄国舰队也无把握。因此,不能与第三国失和,树立新敌。”

伊藤说:“这样看来,第一个方案便可否定掉。那么第三个方案呢?”

山县说:“该方案足以表示我国气度宽容,但未免过于示弱了,不可取。”

三人讨论到中午也拿不出什么良策。

天皇列席会议,听得有些不耐烦说:“诸位爱卿,那么采取第二个方案,怎么样?”伊藤说:“这个方案并不完善,待我与陆奥外相研究后再说。”天皇同意伊藤博文的意见,会议没有结果就草草收场。

会后,伊藤博文离开广岛。专程前往外相陆奥的私人官邸,商议应对三国干涉的事宜。经过众人深入的讨论,都认为这时对抗三国不合适,应该对三国让步,但是绝不可对清国让步!

棋子终究没能逃脱命运,年轻的皇帝陛下经历了一场空欢喜。这越发坚定了自己,必须变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