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订单分包

2025-08-20 2319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战争这东西是把双刃剑。他会极大地消耗一国的资金、人力、资源,将鼎盛的国度变为穷困的国家;另一方面,战争可以极大的整合国家的各种资源,催动科技进步,提升生产效率,集中力量干大事。

那么有没有办法,又能享受战争的红利,又可以避免百姓的伤亡,有效避免其弊端的呢?

有!让别国去打仗,自己闷声发大财即可。

事实上,哪怕是两千年以前的兵圣孙武都认识到,兵对兵、将对将的所谓“实实在在干一场”,是最低级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

处于发展中的大国往往面临复杂的情况:日渐迟暮的老大,拼命发展的小弟,各种诱惑你的妖魔鬼怪,各种挑拨你的小三,对最高权力的渴望……

想要把国家这艘大船驶入更广阔的海洋,对于当家的政治家是巨大的考验。归结于一句话,大国要有相当的战略定力!

炮火连天,全球动荡的1914年过去了,远在东亚的中国难得的成为世界净土。没有战争,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至于疲于奔命。经济总量最高的欧陆,因为战争原因,不得不将国力投入战争。下马民用工业,上马军工产能。这使得继军火外贸剧增以后,民用的外贸业务也剧增。

整个东北,也包括中国的沿海地区,被来自欧洲的海量订单砸懵了!欧洲那边什么都缺,不管你是生产什么的:钢铁、机械、服装、食品、药品、纸张、烟酒、厕纸、酱油……数十年来一首是产品生产者,拼命在海外寻找市场的欧洲,第一次变成了商品的需求地。

在这种模式下,欧洲数百年积累的巨额财富,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外流!毫无疑问,受益最大的就是阿美莉卡。这个闷声发大财的老六,本就己经是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了,也只有他能够消化这天大的蛋糕。

排在大老美后面的就是民国了。主要是东北的产能异军突起,提前布局的优势显现出来了。

时间进入1914年的年底时,王定边果断祭出了“计划经济”的大招。整个东北,除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商品经济,所有的中型以上企业全被纳入生产计划之中。

商务处成立了以胡昌远为首的对外经贸部。该部门雇佣了大量留学归来的学子,对其进行专业的销售技巧培训以后,派遣到交战的各国拉订单。

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没有那种全球公认的金字招牌,只能多发挥一下营销的作用了。

在伦敦,在巴黎,在罗马,在柏林,在圣彼得堡,在君士坦丁堡,都有他们的身影。相比传统的等顾客上门的被动销售,主动上门兜售的主动销售策略效果显著。在战争进行了大半年以后,“中国制造”终于在欧洲打开了销路。不是因为没得选的那种,是积累下口碑的那种。

除此以外,王定边还给他们重大的启发,那就是分包业务。

做过工程的,特别是接过政府工程的都知道,有些活你就是再优秀也拿不到的。甭管你多有钱,甭管你手下的员工技术再好,甭管你在行业内有多好的口碑,都不行。

行走在大街小巷,经常能够看到“中建X局”“某某建筑公司”字样的建筑工地。你以为项目真是他们在做吗?是也不是。

工程的发包机制复杂,能接到活的往往是关系更到位的,可他们人手等有限,甚至就是个皮包公司。只能把工程交给下家,然后顶着自己的名头干活。这就是最简单的分包。规矩点的会分包一次;不规矩的,分包分包再分包,最后都不知道是谁在干了。

王定边知道这里面的套路,于是就找来大量留美学生。让他们前往美利坚,专往接单接到手软的公司去!

兔子:“美帝,听说你的工厂连轴转,机器都冒烟了,订单都做不完?”

白头鹰:“是又怎样?关你兔子啥事?”

兔子:“我这还有产能啊,还有工人,你把订单转给我来做,回头贴上你的商标不就行了?”

白头鹰:“咱俩非亲非故的,凭啥给你啊?”

兔子:“哥,你就是我亲哥,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啊!欧洲老爷们10万美金给你的项目,你给我8万就行。你啥也不用管,白得两成纯利!实在担心质量,你可以派几个质检员过来啊。”

“7万。”

“成交!”

白头鹰:“o((⊙﹏⊙))o!”

兔子太狡诈了,价格又报高了!算了,自己吃肉总得让别人喝点汤。论起做生意这块,老美还是懂的细水长流的。

靠着美利坚的订单转移,靠着主动拉来的海量订单,中国这个拥有西万万人口的古老国度,开始了一轮巨变。

每一天都有新的工厂成立;每一天都有年轻的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每一天都有各类原料进厂,经过加工成为工业制成品;每一天都有火车开动,将产品送往港口,然后坐上远洋货轮。

这一过程中,东北地区毫无疑问获益最大。没办法,订单是王定边搞来的,自然是优先交给自己人来做。这些年建立起来的高效的官僚体系,还有战时的政务精简,都为发展产业提供了便利。

至于别的地方,比如上海、广州等地的企业,毫不意外的成为了王定边的分包单位!美利坚7万美金分包的订单,转手以6万美金的价格再次转包。就这,你还得上赶着来争,信息差的威力是颠覆传统经营理念的。

原本应该是东亚收益最大的日本,在王定边一系列的套路加持下,很是无奈的面对了冰冷的现实。欧洲客户首选的一定是美国,至于美国商人是把厂房建在纽约,建在西雅图,还是建在长春,那他们就不管了,只要能按时交货就行了。

当日本最大的八幡制铁所,接到了来自中国的三次分包以后的订单,只能是含着眼泪赚取远低于市场的利润了。毕竟,有活总比没活好。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日本企业眼红中国赚钱的时候,正当大正天皇每天头痛欲裂难受的时候,身在南洋的日军又给日本造活了,逼的日本不得不开始对南洋的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