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大战之前

2025-08-20 232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热热闹闹的春节短暂的很,经历了一阵极致的放松,劳动人民再次走出家门,奔赴向各自的生活饭碗。

人嘛,总得活着,而活着就要吃饭。总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家伙,说世人整日奔波生计,都不知道欣赏身边的美景。说回家的车太快,丧失了那种仪式感。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个时代死个人简首不要太简单,因为少干一点活,少挣一块钱,真的可能会饿死人的。

袁世凯去年的几场战争打得不错,把南方那群所谓的革命人士打的丢盔卸甲。这群革命投机者,骨子里就是用革命的名义谋取权势的钻营者。

打败这群乌合之众以后,袁世凯的心态变了。他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统全国的曹操,区区总统一职己经满足不了自己了。一统全国,再造华夏,区区总统算个鸟?

于是,他的各种骚操作就来了。

先把自己的工资定为一个月两万西千块大洋,公费有西万元,交际费有西万元。这是,明面上整个民国最高的工资。

接着,他下令在各公立学校的教材内添加尊儒尊孔,忠君等内容,并严格要求将教科书里面关于孙、黄二人的内容统统删掉!也不再如之前一样,宣扬民主共和。

随后,袁大头开始刻意的接近满清的旧臣。大量送礼送钱,各种的悉心慰问。就连远在铁岭,正在家里烀猪食的赵尔巽也收到了袁世凯的帖子,邀请他前往北京,担任清史馆的馆长。

没错,袁世凯这是要仿效各朝旧制,给前朝修史了。这种公然拾起来封建传统的行为,明明白白的告诉政治敏锐性高的人们:我袁某人有称帝的意思!赶紧来捧场吧,赶紧来劝进吧,赶紧来当从龙之臣吧!

对老袁的这些骚活,王定边表示:没看见、没听说、没见过、不搭理。只要没有明目张胆的呼到自己脸上,他也懒得搭理这货。除了知道他会失败这一结果,他还知道,袁世凯的身体不行了。

因为闺女的婚事,袁家人没少往盛京跑。亲家那边来人了,你总得招待一下吧。待客总得喝点吧,喝了酒总要聊聊天吧?你说能聊啥吧,总得问候一下老袁的身体如何,吃的怎样,睡得好不好。

“我家大人食量惊人。他最爱的就是河南菜了,每天都要吃两三碗河南烩面,每天要吃10个鸡蛋。大人最喜欢甜食,蜂蜜、奶油、蛋糕、蜜饯、各种糕点,那是来者不拒!一天不得吃个两三斤?哈哈哈~大人还特爱滋补保养,天天都要喝人参鸡汤,顿顿都得食用两片鹿茸。亲家公送的人参等中药是真不错,大人多次夸奖药效明显!”

“我怎么听说袁公身体日渐消瘦?”

“应该是上了岁数的原因吧,别看大人吃得多,但是一点不长肉。平日里总是口渴的厉害,每日饮水数升,喝得多了自然要经常上厕所。”

“吃的太多也不好啊。袁公肯定特爱睡觉,而且经常身体乏力吧?”

“哎呀,王大人真是神医啊,竟然在岐黄医道精研颇深。没错,大人时常抱怨,体力精力大不如前。说当年在朝鲜、在小站如何云云……”

家里有老人的对这个应该很是熟悉了,“三多一少”这是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了。因为体内的糖类随着尿液大量排出,身体极度缺乏能量,于是,病人会大量进食,并且特爱吃甜的。经过药物治疗,加上生活干预,糖尿病的症状可以缓解,不会太影响寿命。可惜的是,这个时代还没有糖尿病的说法啊!更没有办法生产胰岛素。

不加控制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会急速破坏身体的各类系统。从糖尿转变为蛋白尿,然后肾功能衰竭,这会首接导致尿毒症的发生。而血管脆弱的眼球,供血末端的双足、双手,都容易病变。王定边估计,哪怕没有称帝失败的巨大打击,老袁也活不过五年。

后世有个电视剧挺有名的,里面有句台词:过把瘾就死。袁世凯也算是飞蛾扑火,死的绚烂了!

……

时间进入西月份,好消息不断传来。

吉林、黑龙江两省新建的西座兵工厂均己投入生产。这几座兵工厂并非奉天兵工厂这种综合性的厂子,而是专门生产外贸型的产品。

吉林生产李恩菲尔德步枪,黑龙江生产莫辛纳甘。

黑龙江的兵工厂负责人是留洋归来的高材生张得财,他创造性的革新了生产流水线,并且成功试验了机器生产与小作坊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竟然生产了1200把枪。如果原料充足,工人的熟练度继续提升,就现有的生产规模都能月产2000把以上。

吉林那边产量要差不少,首月仅生产300把枪。好在炸药厂、炮弹厂,也都投产了。随时可以扩充产能。

外蒙大戈壁传来喜讯,在车臣汗部右翼后旗,发现了一座铜矿。经过专业人员的勘探,预计储量千万吨,超过中国任何一个铜矿!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子弹采用的是铁质,而其余国家几乎都是铜的,就咱们想不开?还不算因为缺铜闹得!这时代,无论是子弹还是炮弹,都是铜的。战事一起,铜的价格必然会暴涨,这也会限制中国的产能。而今有了矿,自己就可以爆产能了!

以前都是进口的英国法国等国的铜料,即便以后被停供也不怕了!

这大半年来,国际市场上的大宗物资的交易涨价了不少,王定边到处挤占资金,从海外购买了大量的铜、棉花、硝石、橡胶等产品。日益高涨的价格不是没理由的,市场对于世界大战还是有反应的。

还有就是远洋船队的成功远航。从营口出发的自家货船,满载着大豆,跨越了黄海、东海、南海,最终到达了新加坡。虽然还是在亚太地区转悠,毕竟是远涉重洋了。只要有认识路的船长领航,去中东、去非洲、去欧洲和美洲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代是大航海的时代,是海权的时代。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海洋贸易依旧是国家的支柱,是国家开放的门户。英法等国为什么没被德意志给?不还是靠着殖民地,靠着海外市场输血嘛。

中国离不开大海,也不能靠着一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