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外蒙危机六

2025-08-20 230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库伦,临时指挥部,也就是活佛的金殿。这处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因为老和尚走的仓促,绝大部分财物都留下了,也没有一把火烧掉。这让王大军对他的感观好了一丢丢。

“老徐,你给我说说,现在外蒙这边什么情况了?”

“不乐观啊!眼下咱们占据着库伦,还有东部这边的部落。中部的赛音诺颜部大部分不太买账,土谢图汗部大部分心向咱们,但是西部的几大札萨克部落,心向老和尚的居多。乌里雅苏台现在被占了,除了蒙古人,城里别的民族的都被清洗了,特别是咱们汉人的几十家商号,起码上千口,全被杀了!科布多目前还在民国政府手中,可是,围城的人多,还有俄国人支援,恐怕也坚持不了了太久啊。”

听到同胞被屠戮,王大军下意识的就想去复仇!可他不是自己一个人了,是军队统帅,即便复仇也不能意气用事。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了解前线军情。

“库伦周边有多少部队可用?”

“将军,库伦这里有驻军800,还有商号护卫等准军事人员1200余。对了,这些日子土谢图汗部集结了约2000骑兵。这些就是咱们全部的军力了。”

“没了?”

“没了。”

这简单而又干脆的回答,让王大军很是蛋疼。这么巨大的土地上,仅有这8000多的部队,真心有点少啊!这一仗必须得赢,毕竟是大帅亲自点的将,打得不好,以后回家都抬不起头来。

思虑再三,王大军觉得,科布多虽然偏远,可位置太重要了,是诸多札萨克部族的核心之地。放弃那里几乎就是放弃小半个外蒙,后果干系太大了。为了政治目的,派遣一支偏师过去,这个冒险值得。

“科布多必须得救,而且宜早不宜晚!徐金甲!”

“有!”

“你带本部1500人,外加500蒙古骑兵,总共两千人,前去解围科布多。能不能完成?”

“将军放心!我徐金甲愿意立下军令状,不破贼寇誓不还!”

“好!你有这份心就好,军令状就先”

正当王大军安排部署军事,勉励徐金甲的话还没说完的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了紧急军情。

“将军,恰克图方向我军斥候传来紧急军情!沙俄军队约5000人从俄境内而来,己经到达了达尔罕附近。另外,恰克图附近还有沙俄部队在集结,具体数量还在探查。”

“什么?!老毛子凭什么派兵过来?这他娘的是要与我国开战吗?”

徐金甲看到军情有变,急忙询问是否要改变刚才的安排。

“不用!”王大军的回答很果断,“你速去速回,赶紧出发去科布多。这里马多,你们一人双马。敌人也没有重武器,就不用携带火炮了,多带点子弹和炸药行了。快去吧!”

“是将军!我这就去准备出发!”

很快,徐金甲带领部队向西而去。为了弄清方向,不至于像李广那样在草原上打转,主要是节约路上的时间。部队里面专门配备了熟悉路途的人员,还专门画了几幅地图出来。一人双马,这配置几乎就是冷兵器时代的顶流了,放在现在也不差劲。千军万马腾起一阵阵的烟尘,几乎是以每天150~200里的速度飞速行军。

面对沙俄的大军压境,王大军决定进行两手准备。

首先,自己的大部队毕竟是骡马化的,约等于是骑兵了。这种机动能力哪能窝在家里挨揍?这不是机械化部队的作风,更不是他王大军的作风!必须果断出击!就算不能击败老毛子,也不能让对方小看了!

其次,加固库伦的城防。库伦毫无疑问是整个外蒙的核心,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核心。从成吉思汗时代起,这里就有不一样的意义。这里就是正统,就是正义所在!而且,库伦这里有山有水的,又是整个外蒙的最大物资集散地,有利于防守。

头些日子叛军进攻,那是有老活佛的里应外合,不然的话城墙多少能抵挡一点的。徐国伟赶紧组织老百姓,利用货栈里面大量的麻袋,在各处装满了沙土,用沙袋加固城防。在险要位置,利用沙袋垒成了重机枪阵地,或者炮兵阵地。

事关自己的生死,徐大忽悠特意让大嗓门的士兵城内城外的一通吆喝,宣扬老毛子是如何如何的残暴,如何如何的泯灭人性。什么“江东六十西屯”、“瑷珲惨案”、“抚顺惨案”、“满洲里血案”等等等等,毕竟老毛子造下的血案实在太多了,多的都不需要去造假。

不管有没有见过俄国人,对这帮子侵略者的第一印象有了。恶贯满盈的侵略者要来了,政府和部队需要人力去干活,去抵御侵略者,必会怎么办?结果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就完成了城防的加固与修补,虽然糙了点。

库伦这边不用担心了,王大军就亲自带着本部2500人马,在向导带领下一路向北而去。

蒙古这地界确实有够奇葩,库伦北边就是一大片绵延的肯特山脉,克鲁伦河等数条河流发源于此。山中虽然不是无边的森林,却也是草木众多,不利于骑兵的通行。只有两处比较宽阔的山谷通行。此外,往西400里就可以绕过去,那边就不是山了,是干旱的戈壁滩。

看似茫茫大漠,好像哪里都能走,实际并不适合大批人马的通行。沙俄军队或许是自信心爆棚,又或者是瞧不起大清国,亦或是民国的军队,干脆懒得搞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大军首接顺着传统官道就过来了,毫不掩饰。对于中方的伺候兵,也只是驱离,根本懒得追杀。

用他们总督大人的话讲:

“管你中国军队有多少只小绵羊,都不是我西伯利亚虎的对手!”

很快,在名为布拉罕的一处宽阔山谷,两军遭遇了。兵对兵、将对将,没有多么复杂的地形,也没有太大的军备差距。双方大军相隔20里地,各自设下防御、安排驻扎。即便是毛子兵比较大条,该有的战术动作也没有任何的减省。这是帝国主义的腰杆,也是职业军人的必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