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朝廷平叛

2025-08-20 2181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武昌陷落,紧接着汉阳、汉口被革命党人攻破,武汉三镇成了全国反清的桥头堡。

消息传出以后,举国哗然!经常玩游戏的人都知道,有几座城市在中国有着独特地位。长安、洛阳、南京、北京、武汉、成都,上海、广州,都在不同阶段地位斐然。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兴起,长安和洛阳才丧失了特殊地位。可武汉不一样,从古至今,这里都是战略要地,九州通衢可不是说说而己。

武汉的陷落,最为震惊的无疑是北京的朝廷。为了讨论应对的方式,载沣不得不召开了大朝会。身为摄政王,实际的掌权者,载沣当仁不让的主持朝会。

“各位,逆匪占据了武汉,并通电独立。那里的位置太过重要,必须尽快收复。怎么个章程,各位说说吧。”

“摄政王,朝廷一定得快速动作,趁着逆贼立足未稳,赶紧夺回三镇!”

“摄政王,微臣建议撤销瑞澂的湖广总督一职。湖北的乱匪能够做大,瑞澂难辞其咎!叛乱发生以后,他居然破墙而走!实在是丢尽了朝廷脸面!从他的行径可以看出,瑞澂此人志大才疏,难以胜任重要岗位。”

“摄政王,应当速速从京师派遣强军过去,同时,入川的湖北新军应当调回,然后派遣南京的自强军前去支援。另外,武汉地处河网交汇区域,少不了水上作战,不如调遣长江水师支援武汉。”

“这么多的部队谁来统领?摄政王当选择良将啊。”

听了半天,能用的意见就是赶紧调兵,心中有数以后,载沣开始转移讨论的重点。

“各位大臣以为,谁能担任统帅一职?”

一位河南籍的官员站出来:“摄政王,微臣以为袁世凯能够担此重任!袁大人戎马几十年,在军中威望足够,又曾担任首隶总督,处理地方的经验也足够。有他来协调诸军那是在合适不过了。”

这话算是戳到了载沣的嗓子眼,嘴里的脏话快要抑制不住了!妈的,谁都行就是他袁世凯不行!不对,王定边也不行!都是乱臣贼子,用他们平叛?他们自己就是定时炸弹。他忽然想到了荫昌,这家伙留过洋,有实际带过兵,在部队里长期担任高层,现在还是陆军大臣!派他去那是,名正言顺啊!

“荫昌,你是陆军大臣,本就有领导各军的责任。全国的部队情况你也了解,就派你统帅军队消灭革命党!”

荫昌听到载沣的命令那是有苦说不出。自己的职位就应该是去干这个的,责无旁贷那是。可是呢,自己啥时候打过仗啊?满脑子都是军事理论,练练兵还行,打仗这块没搞过呀!看着载沣殷切的目光,他咬咬牙回答:

“遵命!奴才一定灭了乱党,收复武昌!”

对于平叛,朝廷是认真的。冯国璋率领的陆军、萨镇冰率领的海军、以及其他多路军队,浩浩荡荡的集结于长江的北岸。北洋军的实力是要超过湖北新军的,加上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没有休整,清军立即展开了进攻。

朝廷的优势在于装备和兵力,革命党的优势在于地利和革命热情。双方你来我往,清军并未打开局面,革命者甚至打出了三战三捷的刘家庙之战。荫昌的指挥能力不行,他自己也赶紧请求朝廷换帅。这关头,载沣再是不愿意也不行了。在庆亲王奕劻的强力举荐下,朝廷最终同意,重新启用袁世凯。

蛰伏河南老家整整三年,袁世凯终于是咸鱼翻身了。别看他名义上在家养病,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实际上,他的耳目遍天下,哪里的消息都能得到。同时,他还各处煽风点火、出谋划策,哪里都有他。为了早日出山,他也是用心良苦了。

武昌那边激战正酣,袁世凯却不觉得怎么样,充其量是丢的地方大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实在是革命党的军力太差了点,比起立宪派,比起北洋新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他有信心能够轻易的按死南方的革命党,同时要在朝廷捞到足够的好处。比如,借着革命党的战事逼迫摄政王正式立宪。

慈禧当政的时候,朝野上下就在讨论以后采用哪一种的民主。是法国、美国那种不要君主的,还是德国、日本这种要君主的。是英国这种虚君,还是德日这种实君。

很明显,老爱家不想放权,还想着皇位千秋万代。所以,不管是光绪还是慈禧,都选择了保留君主,要仿效日本的改革模式,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大的方向决定了,那就必须制定宪法,就必须确立内阁了。

人性是利己的,当改革是要削弱自己的权力、剥离自己的财富,当政者会竭力压制改革的进程。慈禧时代,搞了个十二年的预备立宪期。载沣时代,又搞出来了一个皇族内阁。老太后毕竟掌权几十年了,一颦一笑都能把人吓的不敢说话,众人忍了。载沣一个黄毛小儿,刚上台几天的雏,你又凭什么让大家服你?

所谓皇族内阁就是大清国的首届责任内阁。总共13名的国务大臣中,满人有9位,其中皇族有7人。立宪是广大士绅阶层的期盼,载沣这一搞,首接把大家当猴耍了。也充分说明了,满清皇室对立宪毫无诚意!

山海关一战,新军大败,这己经让朝廷的威望大打折扣。如今,革命党在武昌大搞事情,又把新军忙的晕头转向。

立宪派为首的汉族士绅开始关注起革命者了,这世界的变化多快呀,与谁合作不是合作?满清入关的时候,地主士绅可以迎奉新皇。大清国腐朽了,保护不了大家的利益了,地主士绅们转而投向新生的政权,这也没毛病吧?

按照两千年来的经验,王朝的覆灭快则数年,慢则十几二十年,谁也没能想到清朝的结束会是那么独树一帜。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冲击着阻挡在前的一切,连个告别的机会都不给你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