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纳妾

2025-08-20 277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为人父母的,最操心的永远是自已的孩子。老王家就只有铁蛋一个男丁,都十九了,居然还没成家!传出去都丢死个人啊。不成家怎么生孩子?不生孩子老王家不就绝后了?

李老道头几天来家里,说了铁蛋要出征。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生死难料。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这可怎么好唉。

于是乎,王孙氏发动了全家的力量,四处打听谁家有合适的姑娘。铁蛋现在是正经的官身了,先纳个妾续上香火。

经过几天寻找,专业对口的徐大娘找到了合适的。姑娘刚到18岁,模样还行,关键是人勤快,能持家。这算是说到了王孙氏心坎里。

姑娘姓李,名叫李二红,家住县城边的棚户。父母死的早,家里只有一个哥哥相依为命。现在她哥在保安营参了军,姑娘平时卖豆腐为生。

王定边刚回家,就看到了嘴角咧到耳根的老母亲。那红光满面的样子,像极了要抱孙子的老奶奶。

“娘啊,着急忙慌的叫我回来,有什么大事?”

“好事啊,嘿嘿嘿~”事情还没说清楚,王孙氏已经乐的笑出声来。“娘给你说了一门亲事。我给你讲,那姑娘我看了,模样周正,人也勤快……”整个把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垮了一遍。末了,来了一句:“今天你准备准备,明天就把人娶家里来。”

!!!!!!???????

我听到了啥?我在哪?结婚这事这么草率的吗?

王定边知道,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没有多少的话语权。而且,现在的大姑娘不像后世,并不抛头露面,自由恋爱是不可能的。可是也不该这么突然啊。其中有问题。

“娘啊,您儿子现在是六品营官,成亲用这么着急吗?不得找个门当户对的?”

王孙氏听到这,对王定边一阵抱怨。

“你知道自已多大了吗?啊?娘这岁数的时候你大哥都两岁了!你是有出息了,整天在外面不着家。婚姻大事心里没有一点数,我不操心谁操心!再说了,这是先娶个妾,娘问过了不要紧的。”

纳妾?!这是无数后世男同胞向往的一个词。

“娘啊,婚姻大事您做主我没意见。姑娘家人老实吗?别是些偷鸡摸狗那种,咱家还算不上官宦人家,可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进来。”

“哎呀,娘心里有数。她家就还一个哥哥,就在你手下当兵。我也去打听了,人很正派……”

“好了娘,都听你的。我去大营安排一下就回来。还得跟几位叔伯,还有师父,说一下。纳妾也不能太寒酸啊。”

穿越过来的时候,王定边已经是奔四的人了。老婆很漂亮,也很不省心。爱花钱不说了,和王定边父母关系也不好。为了孩子,没有离婚,可两人已经分居了好几年。各过各的,眼不见心不烦。这一次,能娶个贤内助就行了。长相很重要,但绝对是次要的。

王定边的婚事还是很热闹的,即便是纳妾。李开山和几位营官,走得近的同学如王刚李大刚,还有小姨家人。即便只是邀请了亲旧,也整整摆了三桌。

大舅哥是个战兵,名叫李大猛,在王大军手下。五大三粗的样子,一看就是不拘小节的人。也怪不得自家妹子都十八了还没出嫁。

好好和亲友们喝了几杯,款待好到场的人。带着几分醉意,王定边走进了精心布置的新房。再世为人,再为人夫,一切按部就班,心中没有太多波澜。

老妈果然没有说错,李二红性格相当好,也是个勤快人。第二天,早早的就起床了,和自家婆婆一起做早饭。上辈子老婆做的饭啥味的都忘了,也就能吃的标准。二红的手艺真不错,操劳一夜的王定边连吃了三个馒头。早饭以后,李二红又跟着婆婆熟悉新家,开始操持家务。不得不说,传统的媳妇就是省心。

婚后的王定边没有歇太久,两天后便重新投入工作,只是不再只是住兵营。国难当头,热血青年岂能沉浸在温柔乡里?

此时的甲午战争在继续进行。清军溃败回国后,探知日军有继续进攻大清的意图。朝廷赶紧谕令李鸿章,要他布置辽东的战守事宜。李鸿章主张,守住渤海作为京城屏障,保卫沈阳以守住辽东,然后从各处抽调精兵,再反攻日军。在此方针下,清廷集中兵力,加强辽东的防守。

任命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北洋军务兼前敌各军总统;迅速募军30营;将集结于九连城附近鸭绿江右岸的 80余营5哨,包括铭军、毅军、盛军、奉军及靖边军、芦榆防军、仁字虎勇、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齐字练军、镇边军等计3万余清军。

从军营字号就能看出兵员的杂乱,宋庆虽然顶着节制诸军的名头,实际上各部并不听从命令。

宋庆是一员老将,也是战功彪炳的宿将。打太平军,打捻军,征回乱,驻守旅顺,立下无数战功。跟随过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是履历丰富。可他并非淮军嫡系,与叶志超,聂士成等人并无隶属关系。一个小小的提督就想总统诸军,就想提振刚刚败绩的士气,难啊难。

后续的结果不出意料,清军不断败绩。

鸭绿江江防战失败。日军越过鸭绿江防线,占领九连城、安东县、大东沟、凤凰城、宽甸、岫岩。三万人的江防防线土崩瓦解。

金旅之战失败。大连守将赵怀业闻风溃逃。龚照玙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日军占领旅顺口,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具体的战报没有发给王定边,身份不到,有些消息你连知道的资格都没有。他能看到的只有撤退,失陷等字眼。

再一次,王定边写信给山东巡抚。山东巡抚兼任提督,是山东的军政一把手。李秉衡在甲午年新任山东巡抚,主持山东的防务。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这位顶头上司必须首肯。

信件的内容不再如前几次一般充满血气之勇,而是各种平静的分析。这其中少不了王定边后世的记忆。“日军这次的战略目标不小,绝不仅仅是攻占几个港口。辽东和山东是门户京畿的两扇门户,开门岂能只开一扇?攻克辽东之后,必攻山东。然日本国力有限,不可能全面占据山东,其攻击重点必是烟台威海一线。我军虽有威海卫北洋水师,又有烟台一镇之兵,却不够阻挡日军连胜之师。”

给出的建议也比较明确:请巡抚大人准许末将,率所部千人驻守即墨或莱西之地,一则防范贼寇攻略胶州。二则紧靠登州府,若日军攻击威海可就近支援。

甲午战争几个月来,李巡抚的表现可谓畏首畏尾。无论辽东求援信息多么急迫,绝不派一兵一卒。或许有反应慢的成分在,可他不傻。

辽东的兵少吗?不少!甚至比日军还多。派去的兵听谁的?听辽东的,那就全军覆没。不听辽东的,那就要承担失败的过错。索性不管,怎么也不至于溃败。可清军太拉垮……

王定边的信给出了冷静且明确的分析,给出了自已的预案。按照自已的策划去办,合情理又不过多消耗粮饷。对预防威海卫糜烂确实对症。李巡抚没有理由不同意。毕竟“专顾一隅”的名声并不好听。

不出所料,李巡抚同意了王定边的建议。命王定边率部移驻即墨,调令随回信一起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