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招兵故事

2025-08-20 246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曹州府,也就是后世的菏泽地区。这里地处山东的西南部,黄河的下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按照人们朴素的认知,平原地带的百姓应该会比较富裕,不敢说家家富裕,起码能够不缺吃喝。可是,曹州府的贫穷是有名的。哪怕到了百年后,以菏泽为首的鲁西南地区,都是贫困的代名词。

为什么呢?

因为干旱,常年降水量徘徊在500~700毫米,并且遵循着山东“十年九旱”的惯例,动不动就几个月滴雨没有。

因为黄河。黄河这条母亲河那是真的有脾气的,几乎年年都会泛滥,每隔十年八年就会有决堤的大灾。而开封到曹州段的黄河大堤是决堤次数最多的。

老百姓传言,开封城、城摞城。现在的开封,往下挖三西米,那是清朝的古城,再挖三西米,是明朝的开封;继续往下挖,能挖到宋朝的开封;再继续,唐朝的开封就能找见。事实上,不仅是开封这个样,开封下游的区域也是这遭遇。

又是大旱,又是决堤,谁家的财主也受不了这种折腾,更何况是普通百姓呢?

戊申年的天气依旧没有按照老百姓的想法来,还是那么的火大。从开春起,老天爷就没有降下一场甘霖。年前种下的冬小麦,因为缺少雨水的灌溉,只长到了人民膝盖的高度。收获的日子就在眼前,老百姓是欲哭无泪。

老王头是郓城县人士,今年刚过五十岁。他头戴一顶草帽,背着手,勾着腰,在自家麦子地己经转悠了半天。他揪下一根麦穗子,在手里用力搓开。十几粒说鼓不鼓的麦粒子就在眼前。

“唉~这日子怎么过呦。”

老农民的数学并不好,不会微积分,不会代数,可几十年伺候的土地,怎么计算收成那是清楚的。几穗麦子的长势就能看出整体的情况,今年的产量又是不行,也就能有正常年景的一半收成!

回到自家的茅草屋,他的老伴问他:“当家的,今年麦子怎么样?能收多些?”

老王无精打采的回答:“麦子就在那,你也见了,今年旱的那个样,也就能手一半吧。老二老三他俩上哪去了?”

他口中的老二老三不是别人,是他的两个儿子。

“到镇上去了,说是看看有没有雇人干活的,有的话就挣点钱。”

“你就听他俩胡扯,现在还没收麦,谁雇人?我看他俩不知道上镇上干嘛去!两个熊货,也不小了,都该成家了,整天里胡作!”说起俩儿子,老王那是恨铁不成钢!

“嗯,咱这俩儿确实不省心。当家的,老大又来信儿了吗?”

“没有,还是上回来的信你忘了?还是老大教育的好,随我!他说在关东那边种了十亩地,每年收的粮食能放满半间屋。哎呦,你说那得多少粮食啊!”

“那你想的怎么样了,老大可是让咱也过去啊。”

“说得轻巧,咱这两亩地怎么办?这可是俺爹攒了一辈子攒下来的。有这点地,咱就能吃上饭,就饿不死。关东那边大老远的,万一有点说不准的,咱还有这点念想。”

老太太眼见说不过老王头,知道他是舍不得,就换了个话头。

“老二也十七了,该说媳妇了,家里也没钱,你说怎么办?”

老王这时候一阵的无力,当老的都想给孩子成家立业,可没钱咋办?没钱下聘,没钱盖房,人家姑娘也不跟你啊。

老王正犯愁呢,拿着自己那个陈年的烟袋锅子,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他的俩儿子大呼小叫的回来了。

“爹,娘!东北那里又来招人了!”

“爹,咱也去东北吧!”

俩小子就像两个二哈,一阵风似的跑了进来。差点把自己茅草屋的顶子给掀了!

“爹,咱去东北吧!俺刚从镇上看了,到那个什么白龙江当兵,给分十五亩地。到那个吉林那里当兵,分十亩地!俺年龄正好合适,俺想当兵!有那十来亩地,咱家就饿不着了!”

“给我闭嘴!”老王的反应一点不乐观,“这些年当兵的那么些个,有几个活下来的?!你小孩家懂个嘛?!”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十几年来,山东屡遭兵灾。甲午战争,义和团,德国入侵,八国联军。无数的山东儿女奔赴战场,客死他乡的数不胜数。

自己家就三个儿子,老大己经在东北参军了,虽说待遇不错,终究是提着脑袋生活。老二老三俩小子,不知深浅,真以为当兵是去种地啊?那是随时可能掉脑袋的!

好死不如赖活着,守着自家这点田地,怎么着也不至于饿死。虽然生活的很是紧巴。

老王能沉住气,很多过不下去的就果断多了。不少他熟悉的,陌生的,十里八乡的村民愿意前去东北开荒种地。不少的十七八岁的小年轻,因为家里吃不饱、穿不暖,决定远赴东北,求一个吃饱穿暖,以及那十几亩地。

老王头权衡再三,还是下不定主意。上战场当兵,不是闹着玩的!可东北那边条件真的不错啊。别管是十亩地还是十五亩地,都比自家的地多不少。如果自家有十亩地,别说吃饱饭了,过两年攒点钱,老二的婚事就有着落了……

真正让老王下定决心的是朝廷,确切点是朝廷的公粮。

本就减产的麦子一粒不剩的被收割回家,自家刚吃了几口新麦,朝廷的收粮官就来了。按照惯例,交完了朝廷的正税以后,这帮子胥吏们又开始收地方摊派的杂项。

苛捐杂税的名目太多,以至于胥吏都记不住,专门列了个条子作为记忆。这其中,偿还庚子赔款的项目占据了大头。

没错,4.5亿两的赔偿款均摊到了每一个大清国老百姓的头上。你以为天高皇帝远,你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朝廷的大佬们可没有忘记你,该交不该交的都得交上!

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几家流血几家哭。为了逼迫农民交税,动武那是年年都有的。今年大旱,手段松一点老百姓都不会配合!所以,衙役们,地方的保正们,那是全副武装的。谁敢抗税,立马就会变成头破血流的典型。

看着自家不及往年一半多的粮食,老王头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经过了两个晚上的思想斗争,整整抽了十几锅子的老烟叶,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与其留在老家慢慢等死,整天朝不保夕,食不果腹,不如放手一搏。自家老大在东北,那里是真有地的。全家都迁过去,一家人也能有个照应。老二年龄合适,那就让他当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