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土法炼铁

2025-08-20 2312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度,金属冶炼的历史也是悠久的很。如果与其他的文明进行对比,相信没有能在土法炼钢方面超过中国人的。

制作不同的东西对铁的要求不一样。制作铁锤,对铁的硬度要求高;制作镐头、耙子、锄头这类的农具,对铁的硬度要求高,韧性其次;制作铁锨、刀剑,韧性要求高,硬度其次;如果是制作铁丝,那就对韧性要求更高了。所有的铁制品,还都想要更高的防腐性能。

眼下的东北,需求最大的铁制品无疑是各类农具,其次是正在施工的铁路需要的铁轨。至于造武器需要的钢铁,只是性能工艺要求高,需求的量还真不算太大。

辽阳周边的各类铁厂,几乎都是土法炼钢。那一座座土高炉,不分昼夜的散发着浓烟。如果有飞机飞过辽阳的上空,飞行员很可能看不见辽阳,大气污染厉害的很啊!

辽西一带大量引进关内百姓,对各类铁制品的需求暴涨。这其中,尤其是农具的需求最多。陈启年在百忙之中,抽空参观了辽阳现有的炼铁厂,下了一批订单。

王永年在十里河煤矿的做法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铁厂的建设还在进行中,正式投产估计还有一年时间。难道真的要等一年后才有产出?自家王将军非常支持铁厂,前前后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己经数不清了,对铁厂的建设进度也是非常关心。王定边还多次前来视察,生怕铁厂的建设出现什么问题。煤矿可以两条腿走路,铁厂为什么不可以?

土法炼钢、土法炼焦,都有一个共同的劣势,那就是产品质量差,生产的效率低。可是,同样也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上手快,迅速形成产能。现代化的铁厂没有几年根本建不起来,可使用土办法呢,一个月即可!

根据商务处的估计,未来的十几年时间,辽西地区对农具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大批量的采购会继续进行。与其把这么大的订单交给外面,为什么不自己造呢?毕竟农具对铁的要求太低了,只要质量别太次就行。

与煤矿同时开工的铁矿己经开始挖矿石了,不是说这里的工人多么卖力气,因为铁矿石就在地表!大半年的建设主要是修路和建设仓库,另外还修建了选矿车间。中国的铁矿不是那么优质,鞍山的矿石品位也极少有超过50%的,需要进行选矿的操作。

经过工人们一段时间的挖掘,铁矿石己经堆积了不少,可以开展炼铁的工作了。

做足了各项准备以后,陈启年开始对辽阳的低端冶铁行业发起了冲击!就在铁厂以东五里地,更靠近铁矿的位置,属于辽阳铁厂的土熔炉开始建设了。

冶铁的原理并不复杂,况且辽阳周边的老师傅非常多,只要愿意出钱,有的是人能够担当技术顾问。这些常年与铁块打交道的人,普遍有着不错的身板。烟熏火燎的灰头土脸,对冶铁的流程熟悉的很。陈启年算是下了狠心,一次就聘请了十位老师傅,打算一鼓作气的形成规模产能。

熔炉的建设技术难度不高,要的就是个仔细。选择比较干净的黏土,用筛子仔细的筛除去石子等各种杂物。然后把黏土用水浸泡,仔细的捶打成泥浆,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入一些碎草,混合着泥浆一起打碎。等到混合均匀了,把这些泥巴搓成细条。熔炉就是用这些细条状的泥巴一圈圈的围起来的。混合的碎草也大有作用,会在烧制过程中碳化,形成空洞,这样的炉子不易破裂。

熔炉的大概外形完成以后,需要对其内部进行烧制。主要是把内壁烧结,如果发现有缝隙还要及时补上。

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各种准备工作进行的相当顺利,毕竟都是一些简单工作。炼铁需要的焦炭,以及石灰石,也都从王永年和张景辉送来了。经过选择的优质铁矿石也从铁矿那边拉了过来。这个时候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陈启年祭拜了天地以后,第一次炼铁开始了!

一个个肌肉鼓鼓的汉子,甩开膀子抡起大铁锤,把各色矿石砸的粉碎。砸完以后,还要过筛,保证进入熔炉的矿砂足够的细。这个步骤不能马虎,首接与产品质量相关。

随着炉子一座座点燃起了火焰,各种材料也按照步骤放入熔炉。属于铁厂的黑烟也开始升入天空。

老师傅在路边指导,年轻的工人们则是跑来跑去,添加各种东西进去。还有一些小工在炉子边,卖力的拉着风箱,不断的朝着炉子里面鼓风。

这一炉铁整整熔炼了两天时间。这期间,鼓风的工作是一刻不停,每当一个人力竭了,立马就有人顶上。另外的工人除了抡大锤,就是不断的从炉顶往里添加铁矿砂和焦炭,每当炉内的焦炭烧完了,炉顶就会坍落下去,工人们就在炉顶添加一层新碳,然后铺一层新的铁矿砂。工序不算繁琐,就是需要熬时间。

炼铁的工序完成。工人们打破熔炉,取出熔炉内的铁块,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打铁了。农用产品讲究的就是结实耐用,美观啥的不重要。铁匠们开始了表演,大锤、二锤,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很快,第一批的锄头和镐头就造了出来。

看着自己厂子出产的第一批制成品,陈启年双目含泪,这是他付出许久的产物啊!

激动过后,陈启年开始算账了。矿石的成本,人工的成本,燃料的成本,场地的费用……一系列的成本核算完以后,陈老头的心里有点凉。相比于首接买铁打造农具,自己炼铁打造的成本太高了!如果采用洋铁打农具,成本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哪怕是自己改进工艺,进一步提升效率,依旧比不上用洋铁。

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不管你接不接受,情况就是那样。陈启年从来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是非常现实的。经过几分钟的考量,他放弃了大规模上马土法炼铁的主意。铁厂一年多就能投产了,土作坊并不是非要不可。生意就要讲究个赢利点,无利可图的事,他不干。

他下令,不再自己炼铁,而是选择进口洋铁。原来安排在炼铁岗位的工人调到打铁车间。辽西的农具订单他吃定了,这一点雷打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