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清廷动态

2025-08-20 2373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有很多的自然因素,也有很多的人为因素。盛京,这个东北最大的城市,己经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上海这地方以上海滩闻名于天下。上海滩并不是指的海滩,而是外滩,是租界区的黄浦江西岸。这里是上海的金融区,聚集了众多的外资银行、洋行,以及高档的酒店。盛京这里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外滩”,那就是南运河沿岸。

赵尔巽听取了幕僚们的建议,将南运河区域的一段,约五公里长,规划为了专门的金融一条街。当然了,不只是银行与信贷企业,只要你能付得起租金,交得起管理费,哪怕你是个卖油条的,也可以租一栋楼在这里。

盛京这里得天独厚的位置,东北经济政治中心的定位,加上清政府在东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得中外客商对这里抱有极大兴趣。各家的代表纷纷来到巡抚衙门咨询相关的规划,以及购买或者租赁土地的相关事宜。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原本是荒滩和农村小平房的地界变了,变成了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水泥铺地、灯火辉煌的新城区。水泥马路、路灯、沿河公园、自来水管、下水管网,都给建好了。德意志银行、拥军卷烟、正金银行、轮船招商局、奉天大饭店,这是己经开始办公营业的几家单位。还在建设中的,比如渣打银行,花旗银行,辽阳铁厂,大谷洋行,礼和洋行,这两年都可以陆续交付竣工。

王定边也是甩出了大手笔,一次拿下了五块地皮。除了卷烟厂和铁厂的两块,还有商务处的天宝贸易,十里矿业、西部垦殖。十里矿业就是以煤矿和石灰矿、铁矿,三家为核心的矿业联合体。西部垦殖则是与日本正金银行合作搞得银民开发,以及当地资源开发的公司。

按照王定边的设想,等到羊毛纺织业务做起来了,特别是制衣的工厂起来了,这两家应该占据两块地。面粉厂和榨油厂也要继续扩大,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到时候,这两家还要各有一块地。自家的运输与转卖业务也没少干,比如粮食、牲畜、药材、山货等等,只是没有成立一个牵头的公司,未来想要更快发展,必须成立专门的贸易行与运输公司。

需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需要做出的决策也是多如牛毛。有的时候,王定边真想撂挑子不干了。救什么国啊?一天天的喝点小酒不香吗?天天搂着大白腿睡觉不爽吗?

每当自己动摇的时候,王定边都会出去转转。走到城外,走到乡间,看看朝霞落日,看看食不果腹,看看民不聊生。战争的硝烟己经散去,可战争的痕迹还在。东北的发展十分迅速,依旧有太多人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

那一个个饿得皮包骨的同胞,那一个个衣不蔽体的身影,那本该上学的年纪却在路边要饭的孩童……王定边知道,想要根本改变现状,必须得来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想要小打小闹的改造古老的中国,列强不给机会啊。

不能休息,不能颓废!国家十分落后,诸君还要努力!

……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王定边正打算回家休息,今天是自家老婆靳氏的生日,自己答应了早点回去吃饭的。这时候,秘书唐明玉进来拦住了他。

“大帅,刚刚收到了京城的一封信件,是袁大人的。”

原来为了抱紧老袁的大腿,自己吩咐过手下,收到袁大人的信件一定第一时间交给他。而他也会立马阅读完,尽快书写回信。

袁世凯这人是真有两把刷子,己经记不清是袁大人的第几封书信了。嘘寒问暖的,节假日问候的,自己偶然做了什么诗词,都会来一封信。王定边有时候在想,这玩意是不是群发的?后世就有这么干的,把名字一改,内容不变首接转发。

为了拉拢人心,对于赏赐与提拔,袁大人更是大方了。他知道,王定边的势力绝不仅仅是一镇新军,一般的拉拢效果有限。他几次来信商量,打算把王定边调到中央任职,在陆军部当个副手,刷几年资历,等他老袁退休以后,基本上就能接手陆军部。

虽然王定边知道,袁世凯还远远做不到只手遮天,可这话说得,就是让人舒服,给人一种我很器重你的感觉。

此外,袁世凯还发动自己的夫人与自家老婆搞起了夫人外交。也不管靳女士识不识字,各种女人之间的小话题、小秘密,都在书信里了。还搜罗了各种国内外的小玩意,借着给孩子玩、孝敬老人、壮阳等等名目,一股脑的塞过来。两个素未谋面的女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手帕交,这上哪说理去?

接过厚厚的信件,王定边拆开后小心阅览。大概的意思就是:新年新气象,你要多努力之类,五十岁的老同志这些话是信手拈来。过滤掉这些浮夸的部分,一些朝中的动态引起了他的注意。

晚清的摄政王,未来的宣统皇帝的亲爹载沣,被任命为了军机大臣。

对这位王爷,王定边是见过面的。当年日俄战争中,东北爆发了人道主义危机,自己奏请朝廷赈济灾民。这位年轻的王爷千里迢迢来到了东北,监督自己的执行情况。应该说,留下的印象不差。

在王定边看来,醇亲王载沣是清末宗室里面少有的脑袋聪明的,做事务实的。像载振那样的,狂的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才是王朝末年的纨绔们的样子。或许载沣的表现不够成熟,不够老练,可这顶多是没经验的原因。加以沉淀,加以学习以后,未必不是个成熟的人物。

“看来老太后是快不行了。载沣的爵位是很高,人也聪明,可毕竟太年轻了。把一个年轻人放在如此高位,没有别的原因,那就是在培养接班人。”

君不见,某东北亚小国领导人,走到哪都要把自己未成年的闺女带在身边。真是这姑娘有经天纬地之才?难道他不知道,女性天然不适合继承政治权柄?

非也非也,大统领抱恙,或许随时会撒手人寰,不得不为之。

晚清的这个烂摊子,拾掇起来太难了。中兴之臣曾国藩,大清裱糊匠李鸿章,清末重臣袁世凯。能把这些个人精握在手心里,不敢丝毫僭越。这固然说明慈禧超绝的政治智慧,其中消耗的精力又有谁能理解。而今,她自己都预感到自己快不行了。

满清朝廷,不可避免的将要迎来一波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