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日本的橡皮推广

2025-08-20 2430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太平洋西岸哪个国家最富?哪个国家最凶?一定得是千年古国日本了。这么难得的地区性金融风暴,缺席了日本岂不可惜?

胡昌远看完了手里的长信,这是王定边专门写给他的。信件当中详细介绍了橡皮股灾的相关预测,并做出了一系列的指令。核心其实很简单,尽量多的组织日本的资本,参与到这次的股灾当中。在信件的末尾王定边用饱含深意的文字写到:“流落东瀛数载,身负血海深仇。而今机会难得,报仇近在眼前。好好搞,五年内让你大仇得报。”

又是一次大冒险啊!胡昌远挠挠头,仔细谋划各中细节。

第二天一早,十几位穿着体面商务装的人开始游走在东京的各处繁华街头。他们带着胡昌远的命令,寻找合适的商铺门头。选择的标准很简单:显眼,大,富人多。

没错,胡昌远打算故技重施。几年前的大阪P2P诈骗案影响很大,类似运作方式的投资公司收到了波及,他也不得不暂时性的偃旗息鼓。可是,低成本取得资金,加息放出去,挣得流水差,这是全世界通行的盈利模式。银行、钱庄、债券,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渐渐忘掉了诈骗的伤痛。

毕竟,总有人想着钱生钱,不想银子睡大觉。可是,单个自然人的渠道太有限了,有的是有钱人找不到投资渠道。你甘心把钱放在银行或者钱庄,每年收取百分之一的利息?给你另一个选择,每年利息百分之五,但是稍微有一点风险,敢不敢搏一把?

胡雪岩的后代在把控人心方面那是手拿把掐。他仔细研究了麦边等人的把戏,无非还是老一套,画大饼、舍小钱、瞒天过海、引蛇出洞。中国的买办们消息闭塞,日本的富豪们也毫不逊色。中国人以为橡胶一年一熟,日本人以为橡胶是大米加工出来的,半斤对八两。现成的模式,照搬就好了。

潮日新闻、东京日报、新日本、东瀛之声、东瀛商务,几家数得着的大型报刊纷纷刊登了某位专家的署名文章——《未来的橡胶世界》。文章中细致讲述了橡胶是什么,以及橡胶的作用。特别是介绍了橡胶在汽车领域的广阔前景,以及在医疗科技领域的独特用途。

随后的几天,几家报纸陆续刊登了米其林兄弟的专访,作为世界轮胎巨头,他们的谈话很有权威性。文中,两兄弟对橡胶那是一顿夸奖。减震性、耐磨能力、舒适性、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性,那是吹的一塌糊涂。其实也不算是吹牛逼,相比于传统的马车使用的木轮或者铁轮,充气橡胶轮胎的优势太大了。作为奔驰汽车的供应商,开过奔驰的都知道。

报纸的连篇累牍的报道作用不小,大街小巷中,都有人在谈论橡胶。锅底火烧的差不多了,该是下油放料的时候了。

装饰一新的橡胶投资公司正式亮相东京,十五家门面同时开业!

东京,新桥,就是后世银座附近。位于十字路口的旗舰店正在进行盛大的开业典礼。除了以往店铺开业会有的花篮、喜牌、条幅、鞭炮,胡昌远还精心准备了大量的气球。没错,就是现在常见的孩子玩的气球。

这时代的气球可是奢侈品,比鸦片都贵!员工们被发动起来吹气球,再从气球上写上公司的名字。鞭炮隆隆,红旗招展,“新世纪”的招牌第一次亮相。胡昌远利用这几年积攒的人脉,请了数十位有钱有势的人物出席典礼。每位嘉宾都收到了一份精美的宣传册子,并获赠两个气球。这让客人们很是满意。

走在整整三层,面积高达3000平米的店铺里面,参观着各类新奇的橡胶产品:雨衣、胶鞋、轮胎、手套、皮筋、皮带,甚至在靠近墙角的位置,专门展出了稀罕的橡胶避孕套。现场的男男女女可谓是大开眼界,原来橡胶能有这么多的用处!

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嗅觉敏锐的日本商人发觉了商机。这么新奇的玩意,这么优秀的使用前景,赚钱那不是妥妥的嘛!于是,接待区的雇员们忙活起来了。

“麻生太太,橡胶的使用情景你刚才也看到了,那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啊。我们新世纪公司就是专门做橡胶投资的,把钱投资在这里,每年可以得到百分之五的收益。”

麻生太太满眼都是对金钱的渴望,可是仅有的理智让她冷静一下。

“橡胶这个东西没听过呀,咱们日本不生产吧?有你说的那么邪乎吗?”

“东西就在你眼前,邪不邪乎谁还能骗得了你?现在是刚开始营业,才有这么好的收益,以后一定会降低的。城东的新宿钱庄,你把钱放那里,一年的收益还没有这里的一半多。别犹豫了。”

麻生太太明显更加动摇,她摇摇头说到:“我还是回家和夫君商量一下吧,这事看着不是那么稳当啊…”

业务员不想提成飞了,使出了终极的营销秘籍。“哎呀,忘了跟你说了麻生太太,今天开业大酬宾,今天就投资的话,可以领取五斤鸡蛋。”

麻生太太忍不了了:“什么?!你为什么不早说!橡胶这样的有前景的东西我投了,去哪交钱?”

开业第一笔订单就此达成。外务省小领导麻生连二郎的太太投资1000日元,并领取了第一份鸡蛋。

有了第一个下决心的,剩下的就不再是孤军奋战。对此感兴趣的商人或者官员家属纷纷咨询,陆续有人交钱,更多的人则是持观望态度。

吸引客户只是第一步,一开始就上钩的只会是小杂鱼,胡昌远的目标是后面的大鱼。大鱼都是鬼精鬼精的,一辈子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浪,想要他们咬钩,必须要好好打窝子。

接下来的日子,胡昌远推出了分红大法。分红的意思就是把原来每年一结算的红利,按照季度结算,也就是三个月一发。为了营造橡胶赚大钱的假象,每一次分红的数额都比上一次要高!

以麻生太太为例。她投入了1000日元的本钱,本应年息50元。实际第一次的分红就达到了15元,第二次20元,第三次25元,第西次达到了30元之多。年度的实际收益达到了百分之九。这可比开始的时候承诺的多多了!

有了真金白银的加持,公司吸纳的资金不断增多。胡昌远并不着急,大鱼还没有咬钩,必须稳住性子。这样的营销一首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等“新世纪”的名声相当好,等中国上海的橡皮股票红火到天上的时候,真正的大鱼才纷纷上钩,那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