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立宪

2025-08-20 2510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叮咚,叮咚,叮咚~

定铃铃铃~定铃铃铃~定铃铃铃~

嘀嗒,嘀嗒,嘀嗒~

北京皇宫的一处偏殿里面,摆满了光绪皇帝的收藏品,钟表。英国产的,德国产的,瑞士造的,瑞典造的。外国送的,自家大臣送的,还有自己专门采购的。满屋子滴滴答答的钟表,花的钱那是天文数字。送钟表因为听起来有“送终”的意思,很多人不喜,可买过的都知道,这玩意是真贵啊!越贵的,计时还越准!

有自家亲爸爸在,光绪想掌权,那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一国之君是工作,也是身份。当你的工作任务全被别人干了,你就得找点方式去摸鱼,不然,人会闲出病来的。光绪皇帝选中的摸鱼方式就是摆弄钟表。

明朝的皇帝有特色,这是公认的。天启皇帝爱干木工,天启他爹爱嗑药,嘉靖皇帝爱修仙,成祖皇帝爱打仗,成化帝爱大姐姐,武宗皇帝爱玩。其实,清朝的皇帝也不遑多让。同治帝爱接济失足妇女,光绪帝爱钟表,宣统帝爱相机,咸丰帝风流好色,顺治帝爱美人胜过江山。没点名的不是没有爱好,而是爱好太多。

人嘛,总得找点乐子,哪怕是九五之尊也不能免俗。

结束了一天的“政治吉祥物”工作,光绪小哥又来到了自己的开心小天地。他熟练的翻出了自己的工具箱,打开以后,让现代老师傅都心动的数百件工具,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里面。

螺丝刀、老虎钳、卷尺、扳手、锤子、美工刀、镊子、砂纸、放大镜、手套、剪刀、护目镜、口罩……

有的人很是迷惑,男人的追求是什么?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这只是一部分人的想法。真正的理工男会告诉你,不是的!

整天泡在实验室的物理家会告诉你,能够发现一种前人没有发现的元素才是人生追求。

沉迷于数学海洋的人会说: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能够用数学的语言加以证明。最好能够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某一公式,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整天泡在工具堆里,拆解、组合各种零配件的人会说:看到我充满力学、材料学,以及奇思妙想的机械,能够有不同的性能,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带着护目镜,手拿螺丝刀,老师傅光绪随手拿起一个瑞士产的小巧钟表,又开始了他的拆装工作。你是不知道啊,讲一个极为精密的设备拆开,接着又能完美组装回去,这其中的成就感!

忙碌大半天,擦擦额头上的汗珠。手上的小东西又和拆之前一样了,嘿嘿,小样儿还弄不了你。

看着满屋子大大小小的钟表,随着每分每秒的流逝,钟表指针也在一步步地走。不知道想起了什么,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时间啊,真是最好的东西,哪怕你是秦皇汉武,圣祖爷、高宗爷,终究抵挡不住。光绪三十二年,朕才36岁,等得起!”

出完一身汗,觉得有点口渴。“谁当值?”

“回皇上,奴才小德张。”

“上茶来!”

“嗻。”

吨吨吨,几口喝完杯中的茶水,光绪长舒一口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想自己的日子,比老百姓强多了,就是比正经皇帝差远了。他问身边的太监:“小德子,皇爸爸在干啥呢?”

“回皇上,太后正在上书房与几位军机大臣商讨预备立宪的事。”能在主子身边伺候的,都是手眼通天的太监,小德张的权势比不上李莲英,比不上安德海,可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预备立宪,呵呵,呵呵呵,讨论君主立宪的制度,结果君主却不在场。真是莫大的讽刺!真是不把朕放在眼里啊……罢了罢了,甭管商量出个花还是草,总不至于废了我这个皇帝。”

这一通无奈的话道尽了光绪的无奈。哪怕大臣们商量出个杀皇帝的主意,他也只有同意的份!

上书房,关于立宪的商议己经进入尾声。

留洋归来的载泽慷慨陈词:“太后,奴才欧美一行收获巨大。不论是英法,还是德国,甚至荷兰、奥匈等列强。面积人口不过我大清一省。何以屡败我大清?盖因其上下一心,官民协力耳!反观我大清上下相暌,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国虽大,地虽广,一盘散沙!几十年前,列国并不如此强大,都是因为实行了宪法,才有今日成就。我国的宪法政治必须实行,否则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醇亲王载沣有点听不下去了:“载泽,说话就说话别动不动就抬出来列祖列宗!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哪能说变就变?况且太后刚才说了,是支持宪政的。”

慈禧这时候发话了,宪政考察团的成果她还是满意的。不过,载沣的话也是她的意思。

“载涛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派你们出洋考察就是为了让你们多听听多看看。洋人能有今天这么强大,自然是有道理的。不过,我听说宪政有两种。一种是英国的虚君宪政,一种是德日的实君宪政。咱们应该学习哪种呢?”

这个问题没人主动回答。开玩笑,大领导的权力要不要限制?这是下属能回答的吗?玩笑开大了!真要问,只能问不相干的第三方。看到底下人一个个噤若寒蝉的样子,慈禧很满意,她就喜欢这种压服一切的感觉!

不过,眼下大清国必须得改革,这个问题必须有个明确答案。她只好点名了。

“袁世凯,你来说说,应该采用实君还是虚君啊?”

无语,相当的无语。受嘉奖的问题你让宗室回答,到了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话题让我来?您老可真是爱惜下属!幸好咱袁某人有所准备。他胸有成竹的躬身,回答起慈禧的问话。

“回太后。虚君宪政和实君宪政各有优劣,前面几位大臣说的己经很明白了。既然办法各有利弊,那就因地制宜,哪种符合我国情就用哪种。英国相比日本德国两国,并没有长期帝制的传统,其国内的产业也是放牧与贸易。而德国与日本,都有长期的帝制传统,特别是日本,同属东亚国家,实行了实君宪政,短短数十年就能大大提振国力,迈步列强之列。可见此法属实有效!我大清帝制两千年,人民思维保守。加上百姓何曾经历这种变革?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人掌舵把关。所以,微臣赞同实君宪政!”

“嗯,袁世凯的见解周全,是老成谋国之策!一个国家就是一大家子,没个家长哪能行?这还不得出乱子!今天就到这吧!瞿鸿机,你就按照这个意思拟旨,颁布全国预备立宪吧。”

“臣遵旨!”

第二天,《宣示预备立宪谕》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