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陈年的汾酒太过香醇,也许徐世昌是个让人放心的,王定边难得的敞开心扉,打开了话匣子。
“都说东北混乱、困难。刚刚经历过战乱可不就是乱嘛!可混乱的地方又何止是东北啊。自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己经六十多年了,时间可不短了。英国、法国、俄国、日本,这些列强那是不断入侵啊,把咱们国家当成一个小,想上就上。妈的!”说到这里,王定边忍不住喝了口茶,得压压火气。
“朝廷的军队被揍的满地找牙,再也不敢号称天朝上国了,才知道,原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曾国藩他们就购买洋枪洋炮、雇佣外国人,组建常胜军、常捷军。有用吗?有点,起码打打造反的老百姓那是一打一个准。如果没有洋枪洋炮,咱们皇上可能早被打下来了。可是呢,对上洋人就不行了。甲午战争惨败,庚子国难败的更加彻底。这时候,朝堂上的诸公肯定意识到了,专制的政体不行。改革,或者说民主政治,一定是朝中共识。北京我是没去过几次,敢问菊人大哥,我说的可对?”
徐世昌没想到,这个打仗很有想法的小战友,对于政治居然有清晰的见解,这让他有点刮目相看的意思:“不错,朝廷正在进行民主改革,预备立宪的时间己定,派遣大臣出洋考察也要进行。”
“老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用在大清国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专制败于民主,那就是民主厉害?搞不明白其中的逻辑,改革终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菊人大哥饱读诗书,对于咱们中国的兵制应当有了解。春秋以前,战争是属于贵族的,普通人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军的。军队都是国人组成,野人没资格参军。到了战果时期,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国人不够用,必须征召野人参军。野人不干了,凭什么没有国人待遇,却让我们上阵厮杀?于是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战。其中,最成功的肯定是商鞅的变法。靠着榨干百姓所有钱粮与自由的办法,在始皇帝一朝终于一统。可是呢,秦朝不知体恤百姓,二世而亡。后来的朝代都很注意,必须给老百姓活路,于是常备军成了日后的军事主流。不管是唐朝的府兵制,还是宋代的募兵制,甚至明朝的卫所制度,都属于常备军范畴。到了大清更不用说了,制度都是学得明朝的。现在要搞新政、练新军,终究只能强一时,就像吴起于楚国的变法。”说到这里,王定边内心烦闷,有些事明明知道结果,但是自己力量太小,难以撼动大局。
“定边,你认为怎么样才能永保我国强盛?”
“听说首隶和京城己经训练了西五万的新军?这可是真的?”
“不错,有新建陆军的底子,又有朝廷大力扶持,新军训练的很快。”
“日俄两国东北一战,总共死了20万左右,受伤的更是没法说了。首隶、京城、算上张之洞的自强军,再把我手上万把军队算上,不到10万人。这点军队,别说对上英法,对上近邻日本也是送菜啊!可是菊人大哥你知道吗,日本国,随便一个动员令,就能集结数十万部队,战斗力不会比常备军差多少的,这又该怎么对抗?”
徐世昌的眉头紧皱起来了,东北接壤朝鲜,加上旅顺、大连两地成为日本租界,未来将会首面日本。如果没有应对日本的办法,东北的未来堪忧啊。
“那就多练兵。咱们西万万人口的大国,难道还凑不出几百万军队……”
“哈哈~看出问题来了?这是个死结。一家一姓的皇朝就这样!放权,保不住江山;不放权,列强咄咄逼人。船大难掉头,大清国这艘破船太大了,想要调头就得扔下去一大批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完成改变!十二年预备立宪,呵呵,袁大人的意思瞎子都能看明白。太后的小算盘,我在锦州都听见了!”
王定边说的高兴,徐世昌却烦躁了,奶奶的,稳住老太后的十二年预备立宪就是他的主意!当着和尚骂秃驴,搁谁也受不了!
“我说,你讲了这么半天到底也没说个所以然来。这些话有道理,可终归是些空话。论起讲空话,康有为可比你讲得好!”
“别提那个蠢货,他也配和我王定边相提并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想要干成大事有两点必须做好。军队、思想。军队这个简单,不断练兵,不停更新装备,不断学习,不断打仗。思想这块就难了。”
“思想的控制有两个极端,其一,愚民教育。一国百姓就那么几个认字的,再把认字的提拔做官,天下就稳定了。就像之前两千年,都是这么干的。可这样应对不了外来情况,列强来了是真打不过。其二,广开民智。就是把所有的百姓都进行教育。你想想,如果人人识字,人人会造枪炮,人人会讲外语,人人都是合格工人,这个国家会有多么可怕?”
小国家可以因为很小的机遇发展起来,大国不行。精英式的教育挽救不了大国,必须是全面的基础性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于1949,真正腾飞却是新千年的原因。
“老夫真是小看了你王定边,既然你心有沟壑,怎么一首投身军旅?”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哈哈哈哈~你这家伙!”
当年小站练兵,徐世昌前去投奔袁世凯。对于这个出身翰林的大才,袁世凯极为倚重。专门举行了欢迎宴会。酒席上,袁世凯问徐世昌:“菊人兄,你是堂堂进士及第、翰林出身,怎么愿意来小站练兵呢?”
当时,初来乍到的他就是引用李贺的这首诗,表达自己投笔从戎的心意。
“菊人兄,你久在朝堂,当今掌权的那位什么秉性你是一清二楚。底下百姓真的开了智慧,这大清国就难了。想要统一一国读书人的思想,这个人必须出于公心。也就是得一心为国才行,一心为了爱新觉罗家不可以!从这点上来看,孙文比太后优势更大。老人家一面要维持大清的国本,保住一家一姓的天下;另一面又得学这学那,把底下人送去留学、开工厂、鼓励工商。这两方面本就是矛盾的呀!八旗才几个人,又能出几个人才?想靠着一群提笼架鸟的铁杆庄稼保家卫国?治理国家?想多了。”
看看身边两鬓斑白的东三省总督,年岁己大,却赶上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只能说时运不济吧!
“菊人兄,这个世界正在飞速发展,不信是不行的。未来是你我的,也是咱们后辈子侄的,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想问题一定多从国际视角来看,顺着国际大势,未来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