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难民返乡

2025-08-20 241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有了日军明确的表态,王定边着手安排难民的返乡。

能够逃难到辽河边的百姓,绝大部分是家在营口以西的,辽东半岛附近的极少。这也是因为日军登陆位置就在营口,东边的难民过不来。

好在两国交战时间短,攻坚战也不过几个月时间。并没有出现抓中国百姓去当炮灰,不然,伤亡人数翻十倍不难。

为了百姓的安全着想,王定边决定采取“先近后远”的原则。距离辽河50里以内的百姓最先返乡,等这批安置好了,再安排100里以内的,百里以外的最后安置。左右不过差距大半个月,不用那么着急。

除了留下必要的守备部队,所有军队都被动员起来,参与维持秩序,并且帮着百姓重建家园。

战争是残酷的,并不仅仅是兵灾。

第一批的百姓顺利到家了,有些甚至第二天就到了自家院子里。一年的时间不算太长,熟悉的家乡变化却是巨大的。

农田里长满了野草,原本地里的田埂都看不出来了。房前屋后,收拾的利利索索空地如今也是百草峥嵘。齐腰深的荒草,破败的茅草屋,饶是天性乐观的中国老百姓也是心酸不己。

不少老太太忍不住抹眼泪,面色黝黑的壮妇大骂鬼子!只有小孩子乐得找不着北,离开难民营,来到荒草丛生的地方,还不赶紧玩起来。当家的老爷们多是不说话,赶紧翻找工具,清理杂草,收拾屋子。

一家子齐心协力,很快清空杂草。这些杂草没有丢,扔在墙头上晒干烧火用。茅草屋的屋顶成了小鸟的窝,没人驱赶下,被掏出了巨大的洞,赶紧和泥,又找来一些干草,堵上屋顶。妇女和孩子们则是打扫屋子里面,并把院子里面的腐烂草木堆在一起。随着一阵浓烟升起,爬满了各色虫子的草堆被点着。

有了烟火的气息,这才是家啊。

距离近,破坏小,第一批的安置很快完成。第二批百姓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这批百姓是靠近营口和牛庄的,这两处属于军事要地。当时,俄国军队为了修筑阵地,储备给养,对周边的百姓那是相当不客气。抓去干活,征集粮食,拆房取木头,这都是常规操作。入室抢劫,奸女,滥杀无辜,也是很常见。

一栋栋房子仅剩墙壁,屋顶的房梁木被取走后,整个屋顶塌了下来。农田更是撂荒己久,全是杂草。这些是没有遭受战火的地方。

战火燃烧过的村子那才叫惨。房屋整体坍塌,墙壁上还有打出的弹孔。平坦的大街上,被大炮炸出的大坑一个又一个。显眼或者不显眼的位置,常能看到人类的骸骨,也不知道死的是百姓,还是日俄两国的士兵。

眼前的惨状在王定边的预料之内,他己经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士兵们以排为单位,帮助百姓们新建房屋。伐木的、夯土的、割草的、做饭的。大小伙子们干劲十足,几天功夫就能给村里建起来十几个茅草屋。房子不算大,也不精致,对付三五年足够了。士兵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建筑队,只能做到这些了。即便这样,百姓们都是感恩戴德。

朝廷的救灾物资陆续送来了,王定边不相信朝廷官员的救灾态度。坚持让士兵们负责物资的发放,哪怕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

随着粮食的分发,农具工具的发放,奉天百姓的生活终于奔向了正轨。

当时间进入十月份,十年来三遭战火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

田野里,农民除掉地里的杂草,正在耕地。这是准备种植冬小麦的。菜地里,老农正一瓢一瓢的浇着水。那绿油油的是大白菜和大萝卜,这是北方百姓最常吃的。

村子里,建筑队正在忙活。村民们相互帮衬着,把配房盖起来。这时代,家里人口都多,挤在一个屋子终归不方便。而且,农具、牲口、打下的粮食,总得有地方放。东北的天气冷啊,很多东西必须放在室内保存。

除了这些原本有房有地的,还有几万无家可归,或者没地的难民留下了。几万人,放在别处会是巨大的负担,可这里是东北。

通知张树生,带着原来移民管理处的人过来了。

几年来,通过他们安排的闯关东百姓,己有近30万。柳河两岸,原本荒凉的地界,被开垦出来了大片良田。一个个崭新的村落建起来,一条条宽敞的道路修起来。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间田园。

为什么王定边敢维持这么多军队?为什么敢于第一时间拯救避难百姓?又为什么敢于大批接纳移民?

归根到底,己经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安置百姓、开荒种地、收获、缴纳田税。不用多投入,靠着前期安置的百姓,己经可以维持后面的投入。百姓们生产的粮食支撑着东北的几支武装,抗俄几年从不缺粮食。

头几个月招募的几万新兵,大部分用来开垦土地了。开出来的新田,正好用来安置一部分百姓。剩下的百姓往秀水河流域安置。

偌大的奉天,人口己经超过了一千万,可分布很不均匀。辽河以东超过700万,单单一个奉天城(沈阳)人口就有百万之多。辽西和辽北依旧缺乏老百姓,大片的荒地急需开垦。

“城市化”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人们对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否认,生活在城市里面,比在农村要自在得多,特别是在物流不发达的晚清时期。北京城里,一个拉黄包车的车夫祥子,他每天的现金流,每天能够吃到的食品,一般的地主老爷都吃不到,甚至吃不起。

所以,闯关东的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愿意去城里发展,而不是继续种地。哪怕自己这一辈离不开,也希望下一代能够定居城里。这是开发东北的一大难题,大部分人是去城内闯的。

俄罗斯队远东的开发不可谓不用心,政策、福利、奖励,能想到的全都给。结果几十年后,老百姓还是在那几个城市聚居。远东的开发程度也是相当感人。

为了东北开发的快一些,为了最大程度的扩大自己的基本盘,王定边必须通过政府性的引导来安置移民。这样能够保证农业生产,也能提供稳定的兵源。只是,这样稳固的基础,注定建设的会比较慢。

日本与俄国开始执行《朴茨茅斯和约》,进行撤兵准备。接下来东北的管理方式,朝廷里的讨论也结束了。徐世昌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将由他带领新军接收被日俄两国非法占据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