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新军

2025-08-20 2679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启动资金到位了,后续运作的资金也有了着落。练兵的实际操作也就开始了。

1903年,练兵处在北京正式成立。清廷任命皇族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练兵会办大臣,满人铁良为练兵襄办大臣。可是,奕劻太老,昏庸无能,关键是从没带过兵;铁良年轻,缺乏实际经验;练兵处的大权自然归于袁世凯。独揽大权以后,他开始进行练兵处骨干班子的建设。

袁世凯能够任职首隶总督,手下两万新建陆军起了大作用的。小站练兵时,他网罗了一大批人才进入自己的幕府,这里面既有他的旧友和昔日幕僚,也有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和淮军老将,还有留学生和外国教习。

编练新军时,他将幕僚安插进练兵处的各个机构。练兵处的三大机构是:军政司,军令司,军学司。每司设正副使各一名。

他推荐徐世昌为总提调,段祺瑞、冯国璋为军令司正副使,刘永庆、陆嘉谷为军政司正副使,王士珍、陆建章为军学司正副使。除了陆嘉谷是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提拔的外,其余都是他的练兵骨干。

徐世昌是袁的结拜之交,学识出众,谨慎机变。刘永庆是袁的同乡、同学、得力助手,也是袁世凯的表弟。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人称“北洋三杰”,再加上陆建章,都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理论知识丰富,知道如何训练一支近代军队。

练兵处设置以后,制定了各种编练新军的制度与标准,后续朝廷编练军队,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加以遵循。后世的国人都知道,当一个行业的标准是某家企业制定的时候,其他企业只能在该企业阴影下生活,想打破规则难如登天。袁世凯也有借此机构,统领天下兵马的企图。

庚子以后,地方上的独立势头己成,仅仅用这个办法是收不了地方兵权的,况且自家练兵还得地方上支持。于是,袁世凯奏请,在地方上设立督练公所。这是一个省级军事机构,由练兵处指定督练大臣,本意是收拢地方练兵大权,实际上仍听命于各督抚。这是袁世凯与地方妥协的产物。

洋务运动开始以后,中国人将武器装备的更新看做是军事改革的第一要务,特别是自己制造枪炮弹药的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种思想。

然而,机器制造、武器生产受制于科技、资金、经验等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营军工企业多年,清廷基本上只有一个湖北枪炮厂拿得出手。张之洞曾上奏称:“鄂厂现有造枪机器,每日出枪50支,机器力量己尽,无可再加,通年出数仅止15000支,实不足以供数省之用。”可见,中国的军工厂产量远远满足不了新军的发展。

自己造的不够用,那就对外采购!谁的好用买谁的,谁的先进用谁的。从天津小站练兵的时候,袁世凯就大量采购武器。炮兵装备德国军火巨头克虏伯生产的57毫米山炮和75毫米野炮,步兵装备奥地利造的曼利夏步枪,骑兵装备曼利夏马枪和战刀,军官装备六响左轮手枪,均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

使用对外采购的武器,和平时期问题不大,如果在战时,就会遇到重大困境。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军队遭遇到了以英国为首列强的武器禁运。后世有人做过统计。

一战中,要杀死一名敌方士兵,需要多少发子弹?25000发子弹,如果是炮弹的话,需要30~40发炮弹。中国军人并不比别国优秀多少,完全能够借用该数据。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平均每2000发子弹、12枚炮弹、30枚手榴弹才能击毙一个日本兵。八路军的数据好看许多,但是情况特殊,不做对比。

苏联军队消灭一个德国鬼子,需要耗费30发炮弹、1300发子弹、9枚手榴弹和230公斤的空投炸弹。

美军与日军交战,美军打死一个日本兵,需要消耗高达3吨的弹药。大约5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日本士兵。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打死一个美国兵,需要4700发子弹;而美军要打死一个志愿军,需要5万发子弹。

上面的统计有些可能有水分,但是几千发子弹打死一个人是正常的。依靠中国年产不到两万支枪,连个中等规模的战争都打不了。这也是中国对外战争经常会有弹药不足的原因,没有弹药就没有战斗力。

还有一点。朝廷对外的武器采购,不同时期的负责人不同,不同部队的采购渠道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中华大地成了万国武器博览会。英式的、法式的、德式的、日式的、美式的、奥式的、意式的。不仅武器工艺不同,装备口径也不一样。一支部队有十几种枪,请问,怎么准备弹药?把75毫米的炮弹用锉刀搓一搓,凑合着用?

袁世凯对此有担忧,却无能为力。只是尽量保持北洋新军采用同样的装备。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袁大人也不过是一时之人杰,不能求全责备。

装备上了先进武器,兵员素质又被袁大人关注起来。传统军队向来以低素质著称,招募的基本是无赖、罪犯、鸦片鬼、游手好闲之徒。社会瞧不起军人,但凡有出路,谁也不会想要去参军。想要练新军,必须招“新人”。全社会都在呼吁尚武精神,重塑军人形象,但这些必须建立在实打实的待遇上。简单而言,军官的地位不能比文官、士绅低,士兵的生活不能比农民、工人差。

新军的待遇远高于旧军。传统清军的主力是八旗兵和绿营兵。

绿营兵主要分马兵、战兵、守兵三种,月饷和岁米都递减。顺治元年刚开始定的标准是马兵月饷1.5两,战兵和守兵1两,月米4斗,结果执行没几年,朝廷就发现“发不起”,只好调整到马兵2两、战兵守兵1两,月米也从5斗减到3斗。

八旗兵的待遇能好点吗?京营的像前锋、护军、领帅这些高级别的,月饷能拿到4两银子;马甲和匠役稍低点,3两;步甲最惨,只有1.5两。驻防八旗的待遇就弱了不少,不同地方的标准千差万别,但是普遍的是每月1~2两银子。好在还有岁米补充。在京八旗兵的岁米定额是22石2斗,步甲稍少,只有10石6斗。但驻防八旗的岁米却高得离谱,江南地区的前锋、领催、马甲这些兵种甚至能拿到30石。

新军的普通士兵,月薪在4.5两,能达到社会的中等水平。而且,士兵有服役期限,常备三年,续备三年,后备西年,生活有盼头。这样,军队不至于暮气沉沉。老兵和军官的待遇更高,一个道员(正西品)仅与管带(营长)平起平坐,最下级的列兵(下士)也有个“从九品”的头衔。管带的年收入为1200两,每月另有公费140两,而知府的年收入为1531两。镇统(相当于师长)的年收入为4800两,和一个布政使的年收入(5200两)差不多。

古代多次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想要国家军力强盛,就要提高军人地位。提高地位后的军人又总是会有别的想法。汉末如此,唐末如此,明末如此。

新军是清朝的保护者还是终结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