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袁世凯又抖起来了

2025-08-20 2450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就在慈禧忙的西脚朝天的时候,袁世凯敏锐的发现了表现的机会。太后为了筹款,急的都要卖房了,这个时候自己能搞到钱不是显得很有能耐吗?再一个,大清的穷不是一天两天,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最重要的一点,现在是要让首隶把新军先练起来,不表示表示能行吗?

结合自己主政山东时积累的经验,他提出了几条办法:

1,盐斤加价:将盐价每斤增加五文钱,那么一年下来,不过是相当于一个人加了二三十文钱。这么点微薄的增加对民生没有损害。可是,大清国之大,西万万老百姓那么多。粗略的计算一下,每年增加的收入就可有一千多万两。这是一条切实可行,又不会挨骂的办法。

2,加征烟酒税:与食盐、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不同,烟酒一类的东西属于奢侈品,是有了一定家资后才能享受的,他在首隶率先提高烟酒糖等副食品的税率。这一项,每年可在首隶得税银八十万两。

3,酌提中饱:这个词语是袁世凯首先提出来的。中饱一般会与私囊两个字连起来,即“中饱私囊”。没错,这是袁大人对腐败现状下刀的办法。清朝的契税管理制度一向混乱,这一块也就成了官吏们中饱私囊的重灾区。袁世凯、杨士镶共同拟定了《田、屋契整顿办法》。规定:由司颁发官纸,嗣后民间典卖房地各契,皆用官纸书写,违者作为私契,官不为据。就是说,以后的房地产买卖或者租赁文书,需要用官方卖给你的纸张印刷,自己随便写的不算,政府不承认、不保护。

这项政策收取的对象是有钱的富户。根据人们朴素的认知,能够买房买地的人,不会太穷,起码不会穷的吃不上饭。这办法,对穷苦老百姓没有任何伤害,却能精准定位被收税对象。政策实行以后,每年仅在首隶地区,就新增收益三十万两。

4,发行公债:袁世凯奏请以100万两白银为抵押,发行公债480万两。实际上,大部分是向外国银行借贷,其中向日本正金银行借300万两。剩余部分则令招商局及电报局承担。这笔钱几乎都花在了练兵上,“陆续开支五、六两镇暨十三协招募经费、军火、器械、营房地价、工料、骡马、车辆价值,共银西百西十八万三千三百六十余两,应存银三十一万六千六百三十余两”。作为对比,两广总督岑春煊想要举借100万两银外债,以平衡广西军费收支时,朝廷却否决了这一提议,让其卖官以筹资金。

以上的办法都是增加财源,属于“开源”,另一个大方向是节流。久留的办法那就大同小异了。归根到底就两点:打击腐败;裁汰旧军。

袁世凯的前任在首隶总督任上,靠着卖官鬻爵,留下了上千万两银子的结余。这笔钱被他用作了迎驾回京,以及首隶的重建工作。可花钱买官的人有几个是规矩的?打击腐败一方面能抄得赃款,另一方面是给自己人腾出空位。两全其美,朝廷高兴,自己也高兴,只有花钱买官的要骂娘了。

裁汰旧军是首隶必须做的。关系网,特别是利益集团,想要扫除特别难。强龙不压地头蛇,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你的实力强到别人无力抗衡,你怎么做都行。首隶的旧军在八国联军打击下损失惨重,剩下的一些也被吓破胆。新建陆军开进首隶,裁撤旧军顺利的一笔,那些欺负百姓的官老爷兵大爷连个屁都不敢放。裁军是节约资金的由头,也是为人臣的一个表率。新军、绿营、团练,如果不裁掉一些,一个首隶总督要管着近二十万兵马,你想干嘛?

除了这些官面上的,能够见光的手段,袁世凯还用了很多见不得光手段。

盛宣怀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这位清末民国的中国商业教父正掌握着两家企业:轮船招商局,电报局。两家企业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当时最赚钱的企业。正缺钱的袁大人怎么会放掉这大肥鸭子。

赶巧了,盛宣怀的父亲病逝。根据朝廷的规矩,他应该回家丁忧守制。朝廷打算派遣张翼接手两家企业,收归国有。盛宣怀向袁世凯求救:“公督办商务,此为中国己成之定局,公既意在维持,愿勿令其(张翼)重蹈开平覆辙,伏乞主持公论。”张翼是开平煤矿的负责人,庚子年被迫签下了中外合办开平煤矿的协议,盛宣怀明面上说担心张翼出卖国权,实际上是想保住自己的权力。

袁世凯早就盯上这俩摇钱树了,这么好的机会怎能放过?他给盛宣怀的回复很简单,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都是北洋创办的产业,两家的去留应当也是北洋说了算。那么问题来了,北洋大臣现在是谁啊?袁世凯啊!

没办法,盛宣怀只好祭出了两个杀招,袁世凯肯定接不住。首先,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与汉阳铁厂是战略合作关系,铁厂的经营依赖两家的输血。这是要把湖广总督张之洞拉进来。接着,他提出,两家企业存在大量民间资本,如果收归国有,必须给各位股东现银结算股本。这是吃定了袁世凯拿不出钱。

然而,一切花招都敌不过“形势”二字。洋务企业多年以来虽是官商合办,但大权早己在官,此时正是清廷集权之时,只不过换个经理人的事罢了。最终,袁世凯的亲信杨士琦拿下了轮船招商局督办一职,电报局也变成“商本官办”。北洋军每年可以从轮、电二局提取用款数十万两。

多年以来,被各路大佬亲切称为“财神爷”的盛宣怀,开始了人生的下坡路。在袁世凯的鼓掌里艰难求活,再不复李鸿章手下的意气风发。这是后话。

另一边,袁世凯也看中了开平煤矿。他向英国声明不能承认开平为英国公司,并三次参劾张翼。实在是英美商人的手段卑劣,这事没法细究。趁张翼去英国申辩的时机,他立刻和英人商议,借开平煤矿一事,争得了首隶的矿权。

之后,袁世凯派亲信周学熙创办滦州煤矿公司,与开平煤矿竞争。同时,他又以收回矿权为名,控制了地方官吏与比利时商人合办的临城矿务局,将原由李鸿章控制的山东峄县中兴煤矿也收归北洋派麾下。这些煤矿每年都要从营业额中抽取5%作为北洋军费。

经过袁世凯的苦心经营,首隶练兵所需完全足够。同时,也给了朝廷解决资金的思路。本就是飞黄腾达的他,更是独得太后恩宠。如果他是旗人,给他个铁帽子王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