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西,一二三西!”
“一,二,三,西,一二三西!”
“呀二一,呀二一,立定!报数!”
“一,”“二,”“三,”“西,”“五,”“六,”“七,”“八,”“九,”“十!”
“没吃饭吗!我没听见!重新报数!”
“一,”“二,”“三,”“西,”……
西式操典传入中国己经快半个世纪了,最早的采用英式训练的是湘军,曾国藩主持的。华尔的洋枪队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那是一支以外国人为主力,装备洋枪洋炮的部队。见识到外军的强悍战斗力,先进的前线将领便有意识的开始学习。学习的对象就是外军的优秀士兵,或者基层军官。
中国有句老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外军部队一个德性。军校生和将门世家的孩子不会当兵的,至少也是尉官起步。一群本国语言还说不利索的人,你让他怎么训练湘军?于是,搞笑的一幕出现了:
英国军官:“OUO,ONE!”
湘军士兵:“万,吐,完!”
英国军官:“Go,go,go!”
湘军士兵:“狗,狗,狗!”
英国军官:“Fire!”
湘军士兵:“杀啊!”
英国军官:“Stand up!”
湘军士兵:“死蛋的啊呸!”?
因为语言不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人能懂口令的意思,必须得用肢体语言。就是你比划我猜,然后教官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一首到李鸿章的淮军时期,军事口令都还是洋不洋,中不中。京师有家专门的翻译机构,叫做同文馆,他们最初的职能就是军用。等到列强撕开大清的门户,对外的交流才越发重要频繁。
袁世凯这人办事很用心,而且极具前瞻性。他训练新军并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晚的,更不是被支持力度最大的,可他是成就最高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口令的中文化,不管教官是德国人还是英国人或者日本人。你做示范的时候,随便你用哪种语言,到了士兵训练的时候必须用士兵能够听懂的话。
在这个时代,不论是八旗,或者绿营,或者随意找一支部队,平均学历绝对到不了小学水平,能够认识常用字就算是文化人了。你指望他们给你说英语,给你讲德语?玩笑开的有点大啊!
王定边在袁世凯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特别欣赏老袁的务实精神,自己也是把务实进行到底。按照英军的操典,士兵前进要听鼓手的鼓点,德军也有这类传统。可咱穷啊,那就用嗓子喊,节奏点全部换成士兵能听懂的数字,一是走,二是停。嗓子受不了,那就换一个嗓子能行的。基层的班排干部哪有那么娇贵,班长职位所有人都可以当,只要你训练的比班长好,立马可以去挑战。新兵的月饷是3两银子,新兵班长是4两。老兵月饷是6~8两,班长是9两银子。想不想要高薪?那就努力训练吧!
东北的这批新兵质量很不错,兄弟们没有糊弄他。小伙子们一个比一个精神,训练起来也是相当卖力。按照王定边估计,再有一个月就能完成新兵训练,之后就会划分连队。这批新兵里面,有几个人被特别推荐,说是可造之材。
孙俊马推荐的张作霖,薛六推荐的张宗昌和马占山,马奇推荐的张作相,吴佩孚推荐了杨宇霆。江崇涛也推荐了杜立三,这是个被收服的匪二代。
其他几位还好说,张作霖可是鼎鼎大名,日后的东北王啊!原本张作霖并不符合新兵的标准,他生于1875年,比王定边还要大一岁,这人实在是优秀,以至于孙俊马不好意思当做手下,于是按照老兵推荐过来。人才自然有人才得使用标准,不可能千篇一律。张作霖和杨宇霆两人被提拔为参谋,跟在王定边身边听用。其余的几人是典型的武将,就留在军中打磨,当武将使用。
历史上留下大名声的果真不是一般人物。张作霖的身高,在山东人看来确实不高,比王定边矮半头,可他的长相相当的秀气。五官端正,眉清目秀,配上合身的军装,那叫一个相貌堂堂!站在王定边身旁,就像二郎神身边站着八太子。没办法,山东大汉的压迫力有点大,最主要的是王定边是领导!
北人南相,也属于相貌清奇的一种。可惜老张的口头语“妈了个巴子”,让他的反差有点大。
德国人的效率依旧让人满意。朝廷那边不过下订单两个多月,第一批的武器己经送到了宁远,现在叫做兴城。不过,这次是通过德国的信义洋行交易,并不是老朋友礼和洋行。按照晚清官员的习惯,好处费或者说回扣,肯定没少拿。幸好,后续的采购自己这边就可以独立下单,只要塔罗古那里能把账做好就行。
为了接洽顺利,王定边亲自带领了500武卫军老兵到兴城港口,还专门征调了50辆各色车辆。毕竟,军火笨重,不是随手揣两把就能送到的。
相比山东的几处港口,兴城港小了很多,也就与日照或者荣成港口相当。主要功能是给渔船停靠,运货只是临时客串一下。幸好这里是礁石地貌,海水比较深,稍加修整就能停泊轮船。随着东北战事逐渐平息,闯关东的老百姓又多了起来。每天通过辽西走廊或者海路到达奉天的,几乎都有数百人之多。在兴城港口上岸的也不在少数。
远远地,就看到一艘大船停在港口,船身上印刷着几个硕大的字母,也不知道具体的意思。走到港口,看见卸货用的栈桥,只能通过独轮车,那是平日里渔民用来运送鱼获的。这哪行啊,赶紧招呼兴城县令,征派工匠过来。一方面清理拓宽港口,另一方面赶紧重修栈桥。
锦州附近的海域是小凌河的入海口,淤泥不少。那里的港口也就能停靠渔船,或者送人的船只,货轮是想都别想。将兴城这边的港口修缮好了,以后就是武卫左军的军港了。这次事起仓促,推倒重建不可能了,先搞出来一个能卸货的位置就行。工匠们加班加点忙碌,一昼夜后,崭新的木质栈桥建成,临时使用完全没问题了。
这次到货的是4500支枪,以及20万发子弹。加上定制的德式军装与被服。事实很扎心,即便是军装这类服装产品,进口也比自己造便宜。眼下大清缺钱,军队建设又是比较着急,干脆一起订购德国的。北方人个子高大,与德国士兵差不多,尺码就以均码为准。
货物一箱箱通过滑轮组,从船上放到栈桥上面,然后士兵们接手搬到临时仓库储存。整整两天时间,卸货完成。杨宇霆负责货物的登记造册,张作霖负责分配车辆运输。王定边则是在刘宗权陪同下,参观了德国轮船。国家想强大必须要走向大海,了解一下远洋海运没啥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