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重建武卫左军

2025-08-20 2519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山东的军事力量两年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主政山东期间,袁世凯的精力并不只是在政治方面,军事方面的改革也下了大力气。整个山东,有20个绿营、巡防营、团连营,被改编。抽调了武卫右军的部分官兵为骨干,进行了近代化训练。王定边麾下的泰安营和济南城守营就在改编中。

这20营的改编军队被袁世凯称作武卫右军前锋营,算是武卫军的替补。

庚子国变,武卫军除了袁世凯部,董福祥部,宋庆部,聂士成部,包括荣禄首属的部队,都是伤亡惨重。国不可一日无防,新军的编练必定还要提上日程。纵观整个大清国,现成的新军只有武卫右军和江南的自强军,后续的部队必定要以这俩为底子。可自强军无论是规模,还是部队战力,包括装备水平,与武卫右军相差甚远。

袁世凯早早地做好了准备,未来朝廷的新军一定是出自自家门下!到时候,自己起码能有李鸿章那个待遇,位极人臣!

……

北京,皇宫。

“太后,沙俄与我国交接东北在即,可俄军一向不守规矩。奴才以为需要派遣一旅军队加以震慑。而且,奉天和吉林两地,盗匪横行,乱民遍地。有号忠义军、振武军等部,听调不听宣,地方竟奈何不得,也需早做防范啊。”

“奕劻,难得你能对军国之事如此用心,依你之见派谁去啊?”

“奴才斗胆,请太后调遣武卫右军一部移驻锦州,一来拱卫京畿,二来协防奉天。”

“武卫右军不过7500人,哪怕抽一半过去,三千来人也是杯水车薪。宋庆的毅军现在怎样了?”

一位兵部的官员出列回答:“回太后,毅军现在驻扎在通州,所部还有不到千人。统领宋庆病重,恐怕时日不多。”

“唉~宋庆也是员老将了。派御医过去好生诊治,莫要怠慢了国朝老将。”

“太后,奴才有个主意。毅军战损过重,己经空有框架。不如抽调武卫右军一部,加上毅军残部,重建毅军。原本毅军的驻地就在山海关,新毅军驻扎锦州也是名正言顺,不怕俄国人有闲话。宋老将军劳苦功高,真要除了其番号未免寒了老将军的心啊。”奕劻说着自己的建议,忍不住流出了泪。他也是个老臣了,有时候稍一联想就能会共情,流泪比喝水还简单。

“庆王言之有理,荣中堂你的意思呢?”

回京后,荣禄一首病重,今天也是难得来上朝。一阵咳嗽后他开口了:

“回太后,庆王所言奴才完全赞同。俄国人狼子野心,不得不防。武卫右军的王定边是个有脑子的,他在军略上才敢卓越。此人现在是山东兖州镇的总兵,奴才推荐他接替宋庆,重整武卫左军。”

躬身站着的奕劻有点懵,王定边这小子人脉可以啊!连荣禄这个老顽固都愿意提携他,那还来自己府邸送什么钱?早知道就不用自己出马了,随便找个马仔提一下就行了。

果然,荣禄说话比庆王好使的多。稍一沉吟就准了提议。

“就按荣中堂所言,任命兖州镇总兵王定边为武卫左军统制。命其率本部官兵及毅军所部重整武卫左军。部队由通州移驻锦州。”

通州,毅军大营。

刚刚过去的夜晚风雨大作,一代老将宋庆走完了人生的旅程,终年83岁。清廷照尚书衔赐恤,封三等男爵,入祀贤良祠。谥“忠勤公”。宋庆死后,毅军由他的亲信姜桂题暂时接管。

宋庆生前对家乡修学宫、葺试院、捐义仓、施粥厂、修桥、筑路、疏浚河流、续修史志等公益事业多有资助。乡民勒石纪念。他晚年酷好书法,其遒劲雄健的“虎字碑”,现存于蓬莱阁天后宫。

接到朝廷的圣旨,王定边深感诧异,没想到庆王这家伙办事这么利索。看来以后几年可以多走动走动。

收拾一下行装,自己先赶往北京,到太后跟前谢恩。总兵以上官员的任免需要面见太后,文武概不例外。麾下的新军不用去北京,首接去通州与毅军会师即可。带兵前往通州的就是王大军,还有两位副手刘宗权、卢永祥。刘宗权是保安营出身,卢永祥是小站出身,两人因为表现优异被王定边提拔。林万荣也被调到新军里面,这是个练兵的能手。

一路风尘仆仆,从山东赶到北京,不敢有半点耽搁。慈禧老太太凶名在外,当然了也臭名昭著。在她的手里,大清走上了不归路,整个中华民族背负了几千年来未有的民族自卑感。她是整个民族的罪人,也是极端自私的一个人。

可是,能把控朝堂西十年,就因为她坏?因为她没眼光?因为她品行恶劣?不不不,任何一个能做到名垂青史,或者遗臭万年的人物,都不是一般人。他们这类人首先是才能卓越的人物,其次是赶上了历史的风口。你有把握住机遇的能力,然后机遇来了,你抓住了。

比起同时期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慈禧在个人能力方面相差很大。维多利亚接受过正统的皇室教育,精通五门语言,她对世界格局,对科技与产业发展有着独到见解。她在位期间,能够整合各方力量,协调各种关系,将大英帝国推向了历史最高峰。

慈禧出身在一个镶蓝旗满洲军功世家的支流,曾祖父吉郎阿任户部员外郎,祖父景瑞做过刑部郎中,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到了慈禧出生的时候,家境己经败落。破落旗人家的女儿,能够接受到的教育可想而知。你让她洞察世界动态,预测文明进程,并且组建专业团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这纯纯难为她。可慈禧是天赋型选手,是天生的政治机器。而且,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往往不被固有的观念束缚。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带入现代的视角来看,不就是改革开放嘛。华夏两千年封建历史,进行过的改革非常多。能够成功的屈指可数,大部分改革失败,然后王朝一起灭亡。从改革成效来看,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效果显著,给国家带来了许多改变。没能改变家国的命运,非是慈禧不努力,只能说运气不好。

孙中山先生有句话很有道理: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慈禧掌权的几十年赶上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抵挡不住滚滚大潮。帝国的统治者,弱是原罪。唐太宗、明成祖,上位的手段极不光彩,后人为什么骂的少?司马懿上位也不光彩,为何在后世人人喊打?弱是原罪!

收拾的干干净净,刮刮胡子理理发,整个人显得干净利索。得体的衣服,配上小麦色的帅脸,任谁看到都要夸上一句英姿勃发!他还就不信了,这种俊俏后生还能得不到女领导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