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起义

2025-08-20 2708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以后逃到了日本,随后在世界各地流窜。不论到了哪里,他都会打出“衣带诏”“光绪密旨”的旗号。到处蛊惑华人华侨,募集资金,美其名曰图强维新、拯救皇上。八国联军攻破了北京城,慈禧被迫“西巡”。

这让他感觉机会来了,于是想尽办法游说日本、美国等政府。结果没人支持他的政治主张,甚至没人搭理他。眼见政府层面进展缓慢,他决定在民间搞搞事情。自上而下不行,那就自下而上吧!

康有为的得意弟子、谭嗣同的湖南老乡唐才长,奉命从日本回国。唐才常回到上海,组织“正气会”(不久改名“自立会”),对外则以“东文译社”之名进行活动。接着,唐在上海组织“富有山堂”,作为自立会联络会党的机构,又仿哥老会之法,于沿江各地会党中广发“富有票”,仅两湖就发放了二万多张。在联络会党的基础上,唐才常组织了自立军,全军分五路,入会者达10余万人,自任总司令。

李云彪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济宁,与王定边进行军火贸易。这次起义规模很大,需要的武器装备也多,哥老会深度介入,积极为起义奔走。

孙文与唐才长私交不错,唐在起义的准备阶段就与孙文通过气,所以,孙文也从日本前往香港准备起事。

七月上旬,唐才长派遣秦力山秘密到大通活动。立即得到了童年好友、哥老会会员、安徽巡抚署卫队管带孙道毅的密助军械。又通过大通地方哥老会首领符焕章,秦老耀等人发展组织。

大通附近居民踊跃参与。南陵,青阳,裕溪等地会党,也积极准备,秘密向大通靠拢。还有清军长江水师驻大通的一营士兵(绝大部分是哥老会员)也愿反戈。

十三日,自立军开始在长江北岸桐城境内聚集。由于发动工作非常的仓促,组织内部成员鱼龙混杂,完全没有保密的意识,结果消息泄露引起了清廷的察觉。秦力山得知起兵的消息暴露,决定立即发动起义,并且在大通镇建立起起义指挥部。

十西日上午,秦力山率自立军数百人,举行宰牲祭旗后,打响了进攻大通的第一枪。

清军驻扎在大通镇的水师炮船西艘,首先反戈一击,调转炮口。大炮对着岸上的督销局,厘金局就是一顿猛轰。

水师炮营的头头是清营参将张华,他是个关系户,凭借裙带关系升上来的。听说手下的部队兵变了,吓得投江自杀。

自立军随即又俘获厘卡炮船八艘。登岸后连续攻下盐务,厘金、药械三局和一些库房及衙门。不久后完全占领了大通镇。

十五日,安徽巡抚王之春派出营官邱显铭带领武卫楚军、芜湖防营管带李本钦率部前来围攻大通。

接着,两江总督刘坤一派龙骧、虎威,策电兵轮三艘与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调江明水师三营,湖标舳板三十只,分水陆两路进攻大通镇。

清军兵力大增,自立军兵力不继,退出大通,向南陵退却,等待援军。自立军与清军在横港,杨家山、汀家洲、南陵境内等地激战,前后共相持七昼夜,终因孤军奋战全部殉难。

组织者唐才长被捕入狱。月底时,连同其他被捕的起义人员共十一人,斩首于武昌城内。头颅被悬挂在汉阳门,以儆效尤。

与此同时,孙文派出了自己的心腹郑郑士良、史坚如,前往了广州、惠州一带,联络会党、组织起义。原本他是想自己亲自前去组织领导,结果船到了香港以后,他被港英政府拒绝入境,只能前往台湾。

郑士良等人经过艰难的努力,说服了三合会等绿林社团参与起义。广州方向也是进展迅速,联络了不少帮派势力。只要孙文从日本购买的军火到位,起义随时可以进行。偏偏这时候,军火出问题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发出政令,禁止日本军火出口。

没办法,孙文只得通知两人,暂时解散队伍,等机会再集结人员起义。他的指令在广州顺利执行,在惠州因为传信缓慢出了问题。

原来,因为大量人员的莫名聚集,引起了当地清军的警觉。

水师提督何长清的部队约二百人占领了距义军集结点三洲田不足八里的沙湾集镇,派出的轻骑侦察兵甚至到了义军营地附近。

郑士良的副将黄福不知道孙文有让部队分散的命令,眼见敌人逼近,决定先下手为强,率领八十人的队伍对沙湾发动了攻击。惠州起义就此爆发。

义军虽然人数不多,却攻势如虹,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毙敌西十,俘敌三十,缴获了他们的枪支和几箱子弹,还将俘虏们的辫子统统剪掉了。

紧接着,义军迅速占领沙湾,得到了从邻近城镇来的士兵补充,然后挥师北上,向离惠州城不到十五英里的镇隆推进。

尽管许多战士仅仅装备了梭镖,但义军还是击溃了一支清军并占领了该城,缴枪七百条,算是一次重大胜利了。义军在博罗和惠州城的支持者也投入了战斗,从甘蔗地里向南援的清军发动攻击,并围困了这两个城镇。如惠州城陷落,那通向广州的门户就打开了。

因此清军倾全力防守惠州和博罗。武器弹药不足的义军并未恋战,放弃了向西进攻广州的计划,调头向东北的厦门方向前进。

厦门这里与台湾隔海相望,相对容易得到补给。这段时间,孙文积极联络日本各界人士,希望能够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最起码能够运送军火到厦门。可没能如愿,自始至终,日本都没有提供支持。

迟迟得不到海上补给的义军,一路上秋毫无犯,只满足于得到刚好够用的粮食,以及尽可能多的武器。因此,人民到处都对他们表示友好,还有几千农民加入了队伍。

义军一路连败清军,在从永湖向白芒花开进时,他们只有一千支枪,却打败了五六千人的清军部队,俘敌数百人,缴获了五六百支枪及大批弹药,并占领了白芒花。新加入的农民热烈响应,义军很快人数过万,沿着东江的支流西江流域向东推进。

起义军高举的旗帜上写着斗大的“郑”字和“孙”字,还有“保洋灭满”的口号,这与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宗旨完全不同,因此起义并没有引起外国人的恐慌。

孙中山还特意派人给义军带去了一面革命旗帜――青天白日旗。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升起这面旗帜。后来,满清大佬荣禄对孙文为首的革命党极为重视。这种有组织、有纲领、有领导、有口号,并且领导人又是个一心为公、百折不挠的人。这样的反贼太可怕了!

孙中山在台湾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但各种筹措粮饷和军火的方案总是功亏一篑。弹尽粮绝的义军遭到了越来越多清军的攻击。郑士良无奈,下令部队解散。

西安行宫里,老太后正在听戏。戏台上正在表演的是秦腔《白蛇传》。也不知道高亢的秦腔是怎么演绎水乡的爱情故事。随着戏曲的节奏,慈禧手托腮帮子,慢慢走了神,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自己年轻时刚入宫那会儿。

不管她知不知道,不论她接不接受,满清政权己经烂到了头。只要吹来的风再大一点,这栋危楼就会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