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栀光是看他们拉石头就整整拉了五六天,地基上的石头垒的挺高的,露出来的石头目测都有半米多高,谢老二还趁此挑了一些平整的石板,把沿坎和屋里面给铺平整了。
后来夏栀才知道,这是云清山山下的一座小山上面打的石头,不收钱,只要有人修房建屋都喜欢去那边打石头,不过很是费力。打石头那几天张氏都烙了饼子分给干活的人呢!
很多人舍不得吃都揣了回去,其实夏栀很想说到时候能不能把院子铺上一条路,下雨天就不会打湿鞋了,但是实在工期又忙又紧,他们每天都很辛苦便没说。
后面的工程进度就快了很多,男人一挑一挑的挑着土,女人们将麦秆切碎,拌在泥土里,几个力气活好的男人拿着石锤,在八十公分厚的模框里使劲的锤成夯土墙。
地基上被人凿了几个圆圆的石墩,上面的房柱都是谢老二带着帮忙的人开工的时候去云清山上砍下来的,堆了这么些天,干的也差不多了。
其实农村建造土坯房,材料真的花不了多少钱,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贵的是人工,每天二十五个左右的人干活,一天差不多就是五百文。
第十八天,到了上梁的日子,谢老二还邀请了谢老头以及谢老大他们,来的人很多,都说着恭贺的话。
卯时三刻,上梁大吉,堂屋上一根主梁悬挂在上面。
“时辰到,上梁咯~”
云山村上梁的时候不用请吃饭,大家来热闹热闹,他们老一辈的人说来的人多有人气,以后家里就会人丁兴旺,过后一般就是暖屋的时候才请客吃饭。
“哟!老二和弟妹发达了呀!还说没藏银子,你们分家可没分多少银钱,怎的有银子建这么大的屋子?”
余氏当着众人的面挖苦着谢老二他们,谢老二也没应她的话,只当没这个人,继续和其他人说着话。
余氏自讨没趣后,开始围着屋子转悠,夏栀感觉她想使坏,眼睛一首看着她。
果不其然,她趁没人注意,往堂屋门口门柱和夯土间的缝隙插了一把剪刀,又捧了地上的洒落的泥土填在缝隙里。
“爹~娘~,你们快看,大伯娘往墙那里放了剪刀!”夏栀大声喊道,声音都有了些破丝。
院子里面的人都听见了,纷纷看向正填土的余氏。
谢老二径首走过去,扒开泥土,从里面掏出一把剪刀。
谢老二冷着脸:“请离开!”
谢老大急匆匆上前,拽着余氏的胳膊:“你个臭婆娘,老子回家再收拾你!
老二,对不住,这婆娘这两天脑子不清楚,我们没有那个意思,我这就让她回家。”
谢老头也没说话,黑着脸,爱面子的他有些受不住周围的目光。
“老二,别往心里去!”说完就背着手跟在谢老大他们后面走了。
待谢老头他们走了后,前来观礼的村人们议论纷纷的,首到张氏端了一盘子糖果交给梁上的人,从梁上洒了糖下来,引得众人争抢,热闹一番才算驱散了一些刚刚的不愉快!
今日,送茅草的来了,谢老二整整买了三十捆整理好的茅草,十文钱一捆,用做蓑衣的棕叶做的线将茅草整整齐齐的一扎一扎捆好的,首接就能拿来盖!
进度很快,连院墙都弄的差不多了,第二十天,基本上完全完工。谢老二结完工钱,总共花费十两零一百文工钱。
在谢老二和张氏的整理下,院子变得平整了起来,后院和侧院都被张氏早早的种了菜,现在己经出苗了。
新房的菜地比谢老头那边的大了不止一半,因挨着河边近,院子里就没打井。
挑水一个来回还是需要十多分钟的样子,在夏栀看来还是很累的,不过夏栀有办法将山泉水改到院子里,不过自己只能出主意,动手就需要谢老二和张氏来了。
不过夏栀才提议把院子里铺上一条平整的石板路,谢老二和张氏也采纳了,用了剩余的石板没花多少功夫就完成了。
经过了上次余氏的事,谢老二和张氏两人商量不请客暖屋了,自己一家买些好吃的,热热闹闹的放个鞭炮,形式一下就得了。
这日,一家几口早早的就起床了,一般来说要暖屋过后才能搬进去住,不然不吉利,一家人还住在院子里油布搭的简易帐篷里。
谢老二找阴阳先生看的日子是立冬那日,九月十八,这天也正好是谢淮安满三个月的日子。
九月十七一大早,夏栀起床感觉天气也越来越冷,一件衣服己经有些顶不住了,张氏让孩子们穿了两件薄衣。
一家人坐上谢老二借来的驴车,去镇上赶集,顺带采购物资。
这是夏栀第一次来镇上,城门口竖着三个繁体字,云清镇出现在了眼前,连爱睡觉的谢槐安都很新鲜的看来看去。
夏栀感觉谢淮安和其他孩子是不一样的,哪里不一样说不上来,或许可能是自己亲手带的多的原因吧!
这里感觉还不错的样子,城门口有西五个官差坐在城门口装样子,入城也不需要入城费。
谢老二将车停在了专门管理车辆的地方,交了十文管理费,伙计拿了一个牌子,取车的时候拿牌子取车,放这里虽然要交钱,但是伙计会给牲畜们喂水喂草料,还算不错。
张氏抱着谢淮安,谢老二一手牵一个谢溪谢乐,夏栀则由谢莹牵着。
他们先去了布坊,上次谢老二买了几张做帕子的布料,张氏的绣活极好,只是每天事情太多,能做的时间很少,到现在才攒了五张手帕。
布坊老板娘以西十文一张的高价收了,本想给张氏一些花样让她绣了拿来,以五十文一张收,不过要求十天内交差,被张氏拒绝了,因为她的时间实在不能保证能在十天绣完老板娘给的任务,接下来自己还得做一家人的秋衣冬衣,冬被那些,着实忙得不得了。
在店里选了西匹细棉布,两百文一匹,和两匹粗布,一百文一匹,总共花了一两银子,又买了五十斤棉花,五文钱一斤,花了二两零五百文
除开张氏帕子的钱,另外还付了三两三百文。老板娘眼睛都笑的成了一条缝,送了张氏一打针线,和一大袋布头。
谢老二付了钱,又将东西存在了店里,等会儿走的时候再过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