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八,西市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
张永盛踩着省博青砖上的薄霜,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凝成细碎的冰晶。“真冷啊!”刚刚踏出车门的张永盛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转眼望去省博庞大的停车场内,早己停满了一排排黑色轿车。一位位身着行政夹克的人在秘书的陪同下向会场走去。
目光扫过停车场上那辆挂着黑色使馆牌照的丰田世纪。深色车窗上凝结着细密的水雾,隐约可见里面坐着几个西装笔挺的人影。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正透过车窗打量着他,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短暂相接,那人随即拉上了窗帘。
进了特展筹备处会场,张永盛跟随指引来到了会议室外,负责接待的周秘书见到张永盛前来,立刻迎了上来,满怀笑意的说道:"张先生!您来了。您可不知道自从用了您的方子我这几天都没在咳嗽过!"
张永盛点头回礼,手指搭在周秘书手腕上,“恢复的不错,再有个把月就能痊愈。”
周秘书感激的看着张永盛,"专家团己经有一些人来了,日方代表昨晚就到了,咱们先进去稍等,领导一来会议马上开始。"
特展筹备处的暖气开得很足,张永盛一进门就感到一阵热浪扑面而来。二十余位中日专家分坐长桌两侧,正在低声交谈。日方代表清一色穿着深色西装,领带上别着精致的银杏叶徽章;中方这边则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先生,有人穿着对襟棉袄,还有人拄着拐杖,俨然是一幅"百家争鸣"的画卷。
张永盛在周秘书的带领下来到了放有自己名牌落座,他的座位位于整个谈判桌的末尾,右手边坐着一位胡子花白的老者看名字应该是叫刘明远,张永盛转过头刚想跟那老者打招呼,只见那老者不屑的瞥了张永盛一眼嘴里念念有词道:“现在什么人都能进专家团了?”
张永盛自嘲的笑了笑,拿起眼前的特展简介翻开起来,不多时李书记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会场,随着他的入座这次的特展筹备会也正式开始。简单的互相介绍之后,首先是由东瀛国的专家介绍此次的展品。
东京国立博物馆副馆长松本雄一开始了他的主题演讲。这位五十出头的学者穿着剪裁考究的藏青色西装,领带上的银杏叶徽章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根据我们最新的科学研究……"松本切换着PPT,展示《丧乱帖》的高清扫描图和各类检测报告,"碳十西测年显示纸张产于公元720-780年间,与唐代中期吻合……"
张永盛悄悄翻开笔记本,用铅笔快速勾勒着字帖上的几个关键笔画。他的专注被李教授的一声轻咳打断。
"年轻人,专心听讲。"这位老教授压低声音,"这种级别的研讨会,你……"
话没说完,张永盛不小心碰翻了面前的茶杯。褐色的茶汤泼洒在刘明远定制的西装裤上,立刻晕开一片深色水渍。
"我的Brioni!"刘明远像被烫到般跳起来,"你知道这套西装多少钱吗?三万多!"
会场一片哗然。松本暂停演讲,皱眉看着这个冒失的年轻人,嘴角却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看来华夏方面派来的不过是个靠关系混进来的毛头小子。
"对不起,我……"张永盛手忙脚乱地掏出皱巴巴的纸巾。
"算了算了。"不等张永盛说完,一旁文保局的刘局长赶忙过来帮腔,"小张同志也不是故意的嘛。"
刘局递给刘明远一包湿巾,张永盛感激的接了过来,刚掏出两张准备帮刘明远擦一擦,谁知却迎面碰上了他警告般的眼神:“你呀!给我注意一点!一会开完会别走,必须陪我衣服。”
张永盛无奈的摇了摇头,转过头轻声说道:“刘老师,您带着银行卡吗?要不我现在安排人给你把钱转过去?”
刘明远闻言诧异的看着张永盛,显然他对张永盛这个穿着一个连铭牌都没有西装的家伙能掏出三万块有点难以置信,顿了顿从上衣内兜掏出卡片递给张永盛,讪讪的笑着说道:“三万,一个子都不能少。”
张永盛接过卡片,默默抄下号码,给陈晨发了个短信“安排人给这个账号转三万。”
短短数十秒后,刘明远掏出手机看着眼前的短信,开始显得有些错愕,紧接着是低声的笑骂:“本来还有些怀疑,现在能确定了,确实是肯定是关系户。”
接下来观摩环节在特展厅举行。西名安保人员守护着恒温恒湿展柜,里面静静陈列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丧乱帖》唐代摹本。
专家们按照资历依次上前观摩。张永盛自然被排到最后,他踮起脚尖,勉强能看到展柜里的字帖。
"挤什么挤!"刘明远不耐烦地挥手,"这种级别的国宝,是你这种外行能随便看的?"
等众人散去,张永盛才得以凑近玻璃。当他看到第一眼时就觉得哪里不对,真实之眼扫过,上浮几个绿色小字“现代仿品丧乱帖价值6000元。”看到这一幕张永盛大惊失色,几次把眼睛闭了又睁最终才接受了这个现实。
在别人看来这个“关系户”静静地凝视了几分钟,看的眉头越皱越紧显然是一副不懂装懂的表现。
"看出什么问题了?"文保局的刘局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
张永盛欲言又止:"可能是光线问题……那个'奈'字的飞白……"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刘局拍拍他的肩膀,声音却带着几分敷衍,"不过要多向老专家学习啊。"
听到刘局这么说张永盛也不过多解释,他知道在他还没有掌握证据之前这些人说什么都不会信得,所以只是用手中的笔记本不停的记录着。
等到参观结束,张永盛第一时间来到了艺宝阁,从仓库的废纸堆里找到了几块不同年代的古墨、一小包各时期的纸张样本,没有过多的停留又驾车赶回家中,掏出本边角磨损的《淳化阁帖》影印本,这是陈晨昨晚偷偷从爷爷书房带给他的"参考资料"。
张永盛翻开笔记本,对照着字帖照片和《淳化阁帖》上的王字,在几个关键笔画旁画上问号。"纸乍看之下是对的,墨也像……"他喃喃自语道:“为什么真实之眼下会是那种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