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星尘里的裂痕与光

2025-08-22 2314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龙驹的指尖在全息沙盘上划过,木卫二的超导冰层投影在他掌心泛起幽蓝的光。三天前,"光帆运输系统"的首航舱在距地球42万公里处解体,搭载的300公斤超导冰坠入太平洋。更棘手的是,打捞队在残骸中发现了非自然磨损的痕迹——像是被某种未知力场切割过。

一、暗线

"不是陨石撞击。"量子物理研究所的周教授调出舱体扫描图,红色标记的裂痕边缘异常平滑,"这种分子级别的切割精度,只有可能是定向能量武器。"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美国代表攥紧钢笔,指节泛白:"俄方的'极光'激光系统刚好覆盖事发区域。"俄罗斯大使冷笑回击:"不如问问你们的'猎户座'飞船为何在同一时间偏离轨道?"争吵声中,龙驹突然按下暂停键,全息图切换成光帆解体前的最后一帧——背景里有个模糊的光斑,正以超光速移动。

"是'幽灵船'。"龙驹的声音低沉,"三个月前,印度探测器在火星轨道也拍到过同样的光斑,当时以为是设备故障。"他调出两组数据比对,光斑的能量波动频率完全一致,"这不是国家行为,是某个组织在试探我们的防御边界。"

当晚,龙驹收到加密信息,发件人是消失三年的"星尘"——那个曾参与量子-生物能源研发的神秘团队。信息只有一行字:"他们在抢时间。"附件是段模糊的星图,标注着冥王星轨道外的一片未知星云。

二、破局

"必须提前启动'深空之眼'监测网。"龙驹在紧急理事会上敲下决策,"让所有成员国把射电望远镜接入联盟系统,24小时监控可疑空域。"中国代表立刻响应:"贵州天眼可以调遣,但需要俄罗斯的深空探测器配合校准轨道。"俄罗斯大使犹豫片刻,最终点头:"可以,但你们的量子加密技术必须共享。"

技术共享的谈判比预想顺利,首到日本提出要退出"星际资源币"体系。"光帆事故让投资人信心暴跌,"日本代表擦着冷汗,"国内财团要求撤回所有星际投资。"龙驹早有准备,调出一组数据——日本企业研发的"抗辐射宇航服己通过联盟认证,未来三年订单量将占全球60%。"退出可以,"他把合同推过去,"但这些订单会转给韩国。"半小时后,日本签署了继续合作的承诺书。

更大的阻力来自民间。光帆解体的消息引发恐慌,社交媒体上"停止星际探索"的请愿书签名量一夜突破500万。龙驹亲自下场首播,身后是修复中的光帆模型:"一百年前,人类也怕火车会震碎土地;五十年前,有人担心计算机终将统治世界。"他指向屏幕上的地球,"但正是这些'害怕'背后的探索,让我们从洞穴走到了太空。"首播结束时,请愿书的撤回量超过新增签名的三倍。

三、裂痕

"幽灵船"的踪迹在柯伊伯带消失后的第三周,火星前哨站传来坏消息——俄罗斯宇航员与联盟工程师因"文化共生手册"爆发冲突。起因是俄罗斯队员按传统在舱内点燃松枝驱邪,触发了联盟的火灾警报,双方在密闭空间里动了手。

龙驹赶到月球基地调解时,看到的是被砸坏的生态循环系统——那是维持前哨站氧气供应的核心设备。"他们根本不尊重我们的传统!"俄罗斯队长红着眼怒吼,联盟工程师则摔出检测报告:"松枝燃烧产生的苯浓度超标17倍,再晚半小时整个舱体都会中毒!"

调解从清晨持续到深夜,龙驹突然想起第一次见他们的场景:两年前在地球训练时,俄罗斯队长把自己的压缩饼干分给低血糖的联盟工程师,而工程师熬夜帮俄方修改了能源循环代码。"你们在地球能做到的,在火星为什么不能?"他把两人的手掌按在修复好的设备上,"这上面既有松枝雕刻的平安符,也有防燃警报的传感器——共生不是妥协,是找到让彼此活下去的方式。"

那天之后,火星舱里多了个"文化调解舱",松枝被做成密封香囊挂在通风口,警报系统则增加了"传统仪式模式",提前半小时预警并净化空气。这个小小的改变,后来被写进《星际共生手册》的修订版里。

西、光

"深空之眼"监测网启动的第一百天,澳大利亚的射电望远镜捕捉到异常信号。龙驹带领团队解码三天三夜,终于还原出一段影像:"幽灵船"的真面目是艘改装过的星际货船,船身上印着早己解散的"地球优先"组织标志——这个十年前因反对全球化被取缔的极端团体,竟在暗中发展出星际航行能力。

"他们在冥王星背面建了基地。"周教授指着影像里的巨型开采设备,"目标是那里的'暗物质晶体',据说能让飞船实现超光速跳跃。"更可怕的是,晶体开采会引发引力波紊乱,可能导致柯伊伯带的小行星脱离轨道,形成陨石雨撞击地球。

决战方案在联合国大会上全票通过。联盟的光帆舰队负责正面牵制,俄罗斯的核动力飞船从侧翼包抄,中国的"鹊桥"中继卫星实时传输战术指令。当龙驹站在发射台看着飞船升空时,忽然收到条短信,是火星前哨站发来的合影——俄罗斯队员和联盟工程师并肩站在新种的松树旁,树下的传感器闪着绿色的安全灯。

进攻发起的那天,龙驹在指挥中心放了首歌,是各国宇航员共同录制的《蓝色多瑙河》。当光帆舰队的激光束划破冥王星的黑暗,当"地球优先"的基地在引力波中解体,他仿佛看到无数个文明的碎片在星尘里重组——俄罗斯的松枝香气、中国的水稻幼苗、美国的爵士乐、非洲的鼓点,都在这艘名为"人类"的飞船上,找到了共存的坐标。

战后的庆功宴上,日本代表举着星际资源币酒杯,笑着说要追加月球基地投资;俄罗斯大使把松枝香囊塞进龙驹手里:"下次去火星,带这个更安全。"龙驹望着舷窗外缓缓转动的地球,忽然明白所谓星际文明,不过是把地球上的挣扎与共生,搬到了更辽阔的舞台上。

而那些藏在裂痕里的光——妥协的智慧、探索的勇气、共生的温柔,才是人类能走得更远的真正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