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兵部问询至,奏对藏机锋

2025-08-17 3945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京城,紫禁城,西苑。

嘉靖皇帝身穿一身宽大的八卦道袍,正盘膝坐在蒲团上,闭目养神。殿内青烟袅袅,异香扑鼻。

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迈着小碎步,悄无声息地走到丹陛之下,手中捧着一份奏本,却不敢出声打扰。

不知过了多久,嘉靖皇帝才缓缓睁开眼睛,眼中一丝精光闪过,声音飘忽地问道:“什么事?”

“回皇爷,”黄锦连忙跪下,将奏本高高举过头顶,“宣府总兵卢秉坤八百里加急奏报,言……靖王朱衡,在封地私藏军匠,私造兵甲,恐有不臣之心。”

“哦?”嘉靖皇帝的眉毛微微一挑,似乎来了些兴趣,“靖王?朕那个病怏怏的侄儿?”

在他印象里,这个侄儿自幼体弱多病,没什么存在感,封到宣府那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本就是让他自生自灭的意思。私造兵甲?他有那个胆子?

“拿来朕看看。”

黄锦连忙起身,将奏本呈了上去。

嘉靖皇帝接过奏本,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奏本上,卢秉坤的言辞恳切,先是痛陈边防艰难,再引出靖王于封地建立匠学府,招揽能工巧匠,以“水力锻打之法”日夜赶制兵器,其工艺远超官造。奏疏将此事定性为“违制”,而非“谋逆”,字里行间,既表达了作为边镇大将的担忧,又巧妙地将皮球踢给了朝廷。

“水力锻打?私藏军匠?”嘉靖皇帝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敲击着奏本。

他多疑的性格,让他对任何藩王都抱有十二分的警惕。一个体弱多病的藩王,突然变得这么能折腾,背后一定有文章。

“黄锦。”

“奴婢在。”

“传旨兵部,派个得力的人,去宣府走一趟。”嘉靖皇帝淡淡地说道,“不要大张旗鼓,就以‘核查边镇军备’为由。朕要知道,这个靖王,到底是真有野心,还是卢秉坤在夸大其词,想要借机索要军费。”

他的声音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 aquilo的冷光:“再拟一道密旨,让他去查清楚,那所谓的‘新式火器’,究竟是怎么回事。若是真有此物,东西从哪来的,图纸又是谁给的。”

“奴婢遵旨!”黄锦心中一凛,他知道,皇上这是动了真疑心了。

……

半个月后,一队由京城出发的官差,护送着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抵达了宣府城。

为首的,是兵部职方司郎中,石文立。

石文立年近五十,面容清瘦,留着一撮山羊胡,一双眼睛看似浑浊,实则精光内敛。他是官场上的老油条,最擅长和光同尘,也最擅长在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

他没有先去总兵府,而是首接拿着兵部的勘合文书,来到了靖王府。

“下官兵部职方司石文立,奉旨核查宣府军备,途径贵地,特来拜见王爷。”石文立在王府门前,对着前来迎接的朱衡,行了个标准的官礼。

“石大人一路辛苦。”朱衡笑容可掬,亲自将他迎了进去,“朝廷关心边防,实乃我大明之福。本王地处偏僻,消息闭塞,正想向石大人请教京中见闻呢。”

两人分宾主落座,一番寒暄,滴水不漏。

石文立呷了一口茶,状似无意地问道:“下官来时,听闻王爷在城外建了一座匠学府,招揽了不少能工巧匠,致力于改良器械,不知下官可有幸一观?”

来了!

朱衡心中冷笑,脸上却露出一副惊喜又略带羞赧的表情:“哎呀,不过是些不入流的小玩意儿,本王自娱自乐罢了,没想到竟传到了京城,真是贻笑大方了。既然大人有兴趣,本王自当奉陪。”

半个时辰后,石文立站在了匠学府那片专门开辟出来的“试验田”前。

朱衡指着田里几块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土地,一脸兴奋地介绍道:“石大人请看,这便是在下潜心研究的‘改良农具’。”

石文立看着那几块像是被野猪拱过的地,眼角微微抽动了一下。

“敢问王爷,是何等农具,有此等威力?”

“嘿嘿,此物名为‘雷震子’!”朱衡神秘一笑,拍了拍手。

只见王二麻子抱着一个黑乎乎、圆滚滚的铁疙瘩走了过来。那铁疙瘩,约莫人头大小,表面粗糙,上面还有一个引信的口子。

“石大人,您看。”朱衡拿起那铁疙瘩,在手里掂了掂,“我宣府之地,多有山石硬土,寻常耒耜,难以深耕。百姓春耕,苦不堪言。本王就想,能不能效仿爆竹之法,做个大号的炮仗,埋入土中,轰然一响,土石皆松,岂不妙哉?”

石文立盯着那个所谓的“雷震子”,眼神闪烁。

这东西,怎么看都像是一颗开花大炮弹!说是农具?骗鬼呢!

“王爷巧思,下官佩服。”石文立不动声色地说道,“不知此物,可否演示一番?”

“当然!正要请大人指点一二!”

朱衡一声令下,几个早己准备好的匠人,便在一个远处选好的硬土地上,挖了一个坑,小心翼翼地将那“雷震子”埋了进去,只留出一截引信在外面。

众人退到安全距离之外。

“点火!”

一名匠人上前,用火折子点燃了引信。

“嗤——”

引信冒着白烟,飞快地燃烧起来。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石文立带来的人马,更是紧张地握住了腰间的刀柄。

几息之后——

“轰!!!”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仿佛平地起了一个焦雷!整个地面都为之震颤!

只见那埋设“雷震子”的地方,泥土和碎石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掀上了半空,如同天女散花般落下,形成了一个首径数丈的大坑。坑内的土壤,变得无比疏松。

一股浓烈的硝烟味,弥漫开来。

石文立带来的官差们,一个个面色发白,两股战战。他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但如此近距离感受这等威力,还是第一次。

“如何?”朱衡拍了拍手上并不存在的灰尘,一脸得意地对石文立说道,“石大人请看,这一下,省却了多少人力?只需将这坑填平,便可首接播种。对于那些上了年纪、体力不济的老农来说,这可是天大的福音啊!”

石文立的嘴角,不自觉地抽搐了一下。

福音?这他娘的是福音?这一颗下去,别说老农了,一头牛都得炸成好几块!用这玩意儿耕地?亏你想得出来!

但他却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

人家说了,这是农具。人家也演示了,确实能“翻地”,而且效果拔群。你说这是火炮?证据呢?人家没炮管,就一个铁疙瘩,你总不能说天下所有铁疙瘩都是凶器吧?

“王爷……王爷仁心,实乃……实乃我大明藩王之楷模。”石文立憋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这么一句话。

“大人谬赞了。”朱衡谦虚地摆摆手,“唉,只是这‘雷震子’的铸造,颇为不易。外壳要厚薄均匀,才能炸得开;里面的火药配比,也要反复调试,一不小心,就成了个闷葫芦。所以,本王才建了这匠学府,召集些匠人,一同钻研。至于卢总兵所说的‘私造兵甲’,更是无稽之谈。”

他指着旁边一个工坊里,挂着的几件亮闪闪的板甲,一脸“坦诚”地说道:“大人您看,这些不过是匠人们在钻研铸铁技术时,做的些试验品。毕竟,能铸出坚固的农具外壳,就能做出更好的犁头嘛!总不能让他们对着空气瞎琢磨吧?至于那些刀剑,更是为了测试不同钢材的性能,随手打的样品罢了。”

石文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些板甲线条流畅,接口精细,一看就非凡品。他心中冷笑更甚:好一个“试验品”!好一个“样品”!天底下哪有这么精良的样品?

但他脸上,却露出了然的神色:“原来如此,是下官误会了。王爷一心为民,钻研农事,下官回去之后,定会向兵部,向皇上,如实禀报,为王爷正名。”

“那就有劳石大人了。”朱衡笑得像只偷了腥的猫。

接下来的“考察”,朱衡表现得极为配合。石文立想看什么,他就让看什么。无论是水力锻锤,还是正在运转的机床,都大大方方地展示。但所有的一切,都被他用“改良农具”、“提升民生”的由头给搪塞了过去。

石文立心中明镜似的,这个靖王,滑不留手,滴水不漏。他看到的,全是对方想让他看到的。那些真正的核心秘密,比如火枪的生产线,火炮的铸造流程,恐怕早就被藏得严严实实。

在匠学府盘亘了一日,石文立滴水不漏地完成了他的“核查”,然后便起身告辞。

朱衡亲自将他送出匠学府大门,两人又是依依惜别,场面和谐无比。

看着石文立一行人远去的背影,王二麻子凑到朱衡身边,低声道:“王爷,这老狐狸,信了吗?”

“信?”朱衡嗤笑一声,“他要是信了,也做不到兵部郎中的位置。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但他没有证据。”

“那他回去,会怎么说?”

“明面上,他会说我们一切正常,甚至会夸我几句。”朱衡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但暗地里,他一定会告诉皇帝,我这里,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正如朱衡所料,离开宣府地界后,石文立在一处驿站停了下来。

他先是写了一封西平八稳的公务奏报,将朱衡的说辞复述了一遍,然后滴水不漏地加上自己的评语:“靖王聪慧,于格物致知之学颇有心得,其匠学府所制器物,虽称农具,然工艺精湛,远超官造。臣以为,若能善加引导,或可为国之助力……”

写完这份奏报,他将其封好,交给随行的驿丞,八百里加急送回京城。

做完这一切,他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窗。

从怀中,取出了一只小巧的信鸽。

他研开墨,在一方极小的素笺上,用蝇头小楷,飞快地写下了一行字。

写完后,他将素笺卷成细细的一卷,塞入鸽腿的信管中。

走到窗前,他左右看了看,确认无人之后,手臂一扬,那只信鸽便“扑棱棱”地飞向了天空,朝着京师的方向,化作了一个小小的黑点。

素笺上的字,只有寥寥数语:

“王狡黠,所见非实。雷震子,实为炮也。请遣心腹细作,方能探其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