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匠府初立,淬火生新辉

2025-08-17 4161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匠学府,这个由朱衡亲自定名的地方,与其说是一个工坊,不如说是一个规划严整的小型社区。

它背靠一座小山,三面筑起了高高的院墙,墙头上设有箭垛和瞭望台,俨然一座小型堡垒。府内,按照功能划分成几个区域:冶炼区、锻造区、铸造区、精密加工区,以及匠人们居住的生活区和孩童们上课的学堂。

当孙德海和第一批投奔而来的匠人们被分配到各自的住处时,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他们分到的,不是想象中的大通铺,而是一间间独立的小院。每座小院都有两间正房,一间厢房,还有一个小小的菜园。屋内的桌椅床柜一应俱全,崭新的被褥散发着阳光的味道。厨房里,米面粮油都己备好,甚至还挂着一条五花三Pork。

“爷爷,我们……以后就住这里吗?”孙小毛摸着光滑的木桌,眼睛里闪烁着不敢置信的光芒。

孙德海眼眶发红,用力地点了点头:“住!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朱衡便召集了所有匠人,在匠学府的议事堂里,开了第一次全体大会。

议事堂里没有官老爷的公案,只有一排排的桌椅。朱衡就坐在第一排,和孙德

海这些大匠坐在一起,王瑾则拿着一本厚厚的册子,站在前面。

“诸位师傅,从今日起,你们便是我靖王府匠学府的人了。”朱衡开口,声音温和却有力,“在这里,没有官老爷,没有军爷,只有两种身份:师傅和学徒。能者为师,勤者为徒。你们的月钱,你们的地位,只与你们的手艺和贡献挂钩。”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我把大家请来,只为一件事:造出全天下最好的火器,最好的铠甲,最好的兵刃。为此,我靖王府将不计成本地投入。你们需要什么材料,王府给你们买!你们需要什么工具,王府给你们造!你们有什么想法,大胆地提出来,做出来!成功了,重赏!失败了,没关系,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这番话,让在场的匠人们心潮澎湃。他们一辈子都在看人脸色,被呵斥,被克扣,何曾想过有一天,自己能被如此重视,能拥有这样天马行空的创造空间?

“当然,我也有我的规矩。”朱衡话锋一转。

众人立刻屏住了呼吸。

“第一,标准化。”朱衡拿起一个零件,说道,“我要的是,所有同类型的零件,尺寸、规格、公差,必须完全一致。张师傅造的枪管,必须能配上李师傅造的枪栓。这样,我们才能快速、大量地生产,也便于战时维修更换。”

“第二,流水线作业。”他继续道,“每个人,专精一道工序,并且做到极致。炼铁的就专心炼铁,制模的就专心制模。把复杂的工序拆分开,不仅能提高效率,也能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

“第三,质量检验。”朱衡的表情严肃起来,“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必须有专人检验,合格了,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任何不合格的产品,一律销毁,绝不允许流入下一环节。负责检验的人,若是玩忽职守,与犯错者同罪!”

标准、流水线、质检……

这些超前的概念,让孙德

海这些老匠人听得云里雾里,但他们能感觉到,这位王爷是动真格的,他要做的,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事。

王瑾则在一旁补充道:“另外,王爷有令,所有匠学府的师傅,都要识字、懂算术。每日工毕,学堂会开设夜校,由我亲自授课。凡考核优异者,月钱加一成!”

此言一出,人群中一阵小小的骚动。让他们这些大老粗去读书写字?这不是折腾人吗?

朱衡看出了他们的心思,笑道:“让大家读书,不是为了考科举,而是为了让你们能看懂图纸,能计算配比,能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和改进。手艺,加上知识,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你们的后代,更要读书。匠学府的学堂,会请来最好的先生,教他们读书明理。我希望,从你们这一代开始,匠人,不再是被人瞧不起的身份,而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有传承的、有学问的职业。”

这番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个匠人的心坎上。

他们可以不在乎自己,但不能不在乎子孙后代。王爷不仅给了他们富足的生活,更给了他们一条改变命运的通天大道!

“我等,谨遵王爷号令!”孙德

海第一个站出来,躬身行礼。

“谨遵王爷号令!”众人齐声应和,声震屋瓦。

匠学府,就以这样一种奇特而高效的方式,运转了起来。

一开始,老匠人们对于朱衡提出的“标准化”和“流水线”非常不适应。他们习惯了从头到尾包办一件器物,那是一种匠人的自豪。现在让他们只负责拧一个螺丝,或者只负责打磨一个面,他们觉得浑身别扭。

王瑾这个文弱书生,拿着小本本,天天跟在这些浑身油污的壮汉屁股后面,核对尺寸,记录工时,没少挨白眼。

“王长史,您这卡尺量的,比婆娘的眼睛还尖。就差这么一毫厘,还能飞了不成?”一个脾气火爆的锻造师傅抱怨道。

王瑾推了推眼镜,一本正经地回答:“张师傅,王爷说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炮管薄一分,炸膛的风险就高一成。您是想在战场上让咱们自己的弟兄被炸死,还是想现在多费点功夫?”

一句话,噎得那张师傅满脸通红,再也不敢多嘴。

而最让匠人们感到新奇的,是朱衡设立的“创意奖”。

任何人在工作中,只要提出能改进工艺、提高效率、节省成本的建议,一经采纳,立刻发放奖金。

这个规定,极大地激发了所有人的积极性。

一时间,匠学府里各种“歪点子”层出不穷。

有人提议用马力或者水力代替人力拉动风箱和转动车床,朱衡当场拍板,拨专款,命人研究水力联动装置。

有人发现不同的煤炭,燃烧温度不同,对炼出的铁水质量影响很大,建议建立煤炭分级制度。朱衡大加赞赏,奖励了那人五十两银子,并设立了专门的“材料分析小组”。

整个匠学府,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氛围。

而在这其中,最耀眼的新星,是孙小毛。

这个沉默寡言的少年,不像他爷爷那样经验丰富,但他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的大脑。

他被分配在铸造坊,负责炮管的最后一道工序——淬火。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烧得通红的炮管,浸入水中急速冷却,使其获得更高的硬度和强度。但这也是失败率最高的一步,巨大的温差常常导致炮管产生裂纹,甚至首接炸裂。按照传统的水淬法,成功率只有不到五成,一半的努力和珍贵的材料,都付诸东流。

孙小毛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着一根根耗费了无数心血的炮管,在他手中变成废品。他心疼,更不甘心。

他发现,炮管的不同部位,厚薄不均,冷却速度也不同,这似乎是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

他开始尝试。他试过在水里加盐,希望能改变水的冷却效率。失败了。

他试过先用冷风吹,再入水。也失败了。

一天晚上,他在厨房帮奶奶炸丸子,看到奶奶将滚烫的丸子从油锅里捞出,那丸子外壳酥脆,内部却依旧松软。他脑中灵光一闪。

油!油的冷却速度比水慢,而且更加均匀温和!

如果……如果先用油,再用水呢?

这个想法一出现,就在他脑中疯狂滋长。

第二天,他找到了朱衡,把自己的想法结结巴巴地说了出来。

朱衡听完,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觉得这是异想天开,反而眼睛一亮。

“油水混合双液淬火法?”他喃喃自语,这个概念,在他那个时代的金属热处理工艺中,是基础中的基础。但他没想到,一个大明的少年,能仅凭观察和思考,就触及到了这个核心!

“好!太好了!”朱衡一把抓住孙小毛的肩膀,激动地说道,“你这个想法,价值千金!我给你特权,准许你单独开一个炉,用一根炮管做实验!需要什么,首接跟王瑾说!”

得到了王爷的首肯,孙小毛立刻行动起来。

他指挥人找来一个大油槽和一个大水槽,并排放在一起。

当一根新的炮管烧制完成,被吊车缓缓吊出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少年身上。

孙德海紧张得手心全是汗,生怕孙子搞砸了,辜负了王爷的信任。

“入油!”孙小毛大喊一声。

滚烫的炮管,被浸入了盛满豆油的油槽中。没有想象中剧烈的水汽蒸腾,只有一阵“滋啦”的闷响,炮管的颜色迅速由亮红色转为暗红色。

“计时!”孙小毛紧盯着炮管,口中读着数,“一,二,三……十!起!”

炮管被迅速吊出油槽。

“入水!”

尚有余温的炮管,又被浸入了旁边的水槽。这一次,白色的水蒸气轰然爆发,弥漫了整个工坊。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当炮管被完全冷却,吊出水面时,工坊里一片死寂。

那根炮管,通体呈现出一种均匀的青黑色,表面光滑,没有任何一丝裂纹。

“成功了……成功了!”一个老匠人颤抖着声音喊道。

孙德

海冲上去,用小锤在炮管上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清脆悠长,毫无杂音。

“好钢!是好钢啊!”他激动得老泪纵横。

朱衡走上前,亲自检查了那根炮管,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转身面对众人,朗声宣布:“孙小毛,改进淬火之法,使火炮铸造成品率,由五成,提升至九成以上!此乃天功!本王决定,赏孙小毛白银一千两!授‘匠学府’特等师傅之职,月钱……两百两!其祖父孙德

海,教导有方,同赏白银五百两!”

一千两!月钱两百两!

整个匠学府都沸腾了!

一个十西岁的少年,凭一个点子,就获得了一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和地位!

这一刻,所有匠人看向朱衡的眼神,除了敬畏,更多了无与倫比的狂热和信服。他们知道,这位王爷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在这里,知识和创造,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孙小毛自己也懵了,他呆呆地看着朱衡,半天说不出话来。

然而,就在匠学府一片欢腾,庆祝这重大技术突破的时候,一名王府护卫神色慌张地冲了进来。

“王爷!不好了!”护卫单膝跪地,急声道,“宣府卫所指挥同知麾下的张千户,带着五百兵马,把咱们匠学府给……给围了!”

“他指名道姓,说我们拐诱朝廷军匠,是谋逆大罪,要我们立刻交出所有匠人,否则……否则就要踏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