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君王之负,将军之膝
当最后一缕残阳沉入地平线,炮声终于停了。
持续了近六个时辰的轰鸣,让每个人的耳朵都处于失聪的边缘,可当这声音真的消失时,一种令人心悸的死寂,反而笼罩了整个战场。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和焦臭混合在一起的古怪气味,浓烈得几乎化为实质,吸进肺里,让人从喉咙到胃都火辣辣的。
朱衡、王五和李成梁,三人骑着马,缓缓走下高地,踏入了那片被炮火重塑过的人间地狱。
入目所及,再也看不到一寸完好的草地。大地被炸得坑坑洼洼,如同月球的表面。残缺不全的尸体,战马的骸骨,破碎的兵器,撕裂的旗帜……所有的一切,都以一种毫无逻辑的方式,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超现实的、残酷的画卷。
偶尔有还未死透的鞑靼士兵,躺在血泊中发出微弱的呻吟,但很快,就会有明军的辅兵上前,面无表情地用长矛结束他的痛苦。
打扫战场,也是战争的一部分。
李成梁这位在边关杀了半辈子人的总兵,看着眼前的景象,依旧感到一阵阵的头皮发麻。他经历过无数次惨烈的战斗,见过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
这不像是两军交战的遗迹,更像是一场天灾过后,凡人无力抗争的惨状。
他忍不住转头,看向身边的朱衡。
这位年轻的藩王,神情异常平静,他只是默默地看着这一切,那双深邃的眼眸里,看不出喜悦,也看不出悲悯,只有一种沉重的、复杂的、李成梁完全读不懂的情绪。
“殿下……”李成梁的喉咙有些干涩,“阿鲁台主力己溃,余部向北逃窜,至少……五年之内,他们再也无力南下了。”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捷!一场足以载入史册、让任何一位将领都名垂青青史的大捷!
但朱衡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仿佛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勒住马,从马鞍上取下一个水囊,拧开,将清水缓缓地洒在脚下的土地上。
“敬那些死去的,也敬那些活下来的。”他低声说,“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
王五和李成梁都愣住了。
他们不懂这句话的深意,但他们能感受到,朱衡身上那股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沉重的气质。他不像一个胜利者,更像一个背负着某种巨大责任的独行者。
就在这时,远处的明军阵地上,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赢了!我们赢了!”
“鞑子被打跑了!”
士兵们扔掉手中的兵器,互相拥抱着,又哭又笑。压抑了太久的恐惧和压力,在这一刻尽情释放。无数双眼睛,带着狂热、崇拜、敬畏的目光,投向了战场中央,那个骑在马上的年轻身影。
是代王殿下!是他带来的神罚之器,拯救了大家!
李成梁翻身下马,整理了一下自己满是尘土的铠甲,然后,在朱衡和王五惊讶的目光中,他向前走了几步,对着朱衡,双膝跪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
“末将李成梁,替大同十万军民,叩谢殿下天威!此战之功,非殿下莫属,请受末将一拜!”
他这一跪,石破天惊。
他不是普通的士兵,他是朝廷敕封的二品总兵,是镇守一方的大员!他这一跪,跪的不是皇恩,而是朱衡的个人威望!
“总兵快快请起!”朱衡也吓了一跳,连忙翻身下马,上前去扶。
但李成梁却执拗地跪着,他身后跟来的亲兵们,也齐刷刷地跪了下去。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
高地上的炮兵们,看到了这一幕,他们毫不犹豫地跪下了。
防线上的步卒们,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也跟着跪下了。
从高地到平原,从炮兵到步兵,数千名大明边军,如同被风吹过的麦浪,一片一片地跪倒在地。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他们的目光狂热而虔诚。
然后,不知是谁第一个喊起。
“代王万胜!”
紧接着,成千上万的声音汇成一股洪流,冲天而起。
“代王万胜!代王万胜!代王万胜!”
声浪在山谷间回荡,经久不息,仿佛要将天空都震裂。在这一刻,士兵们心中,这位年轻藩王的地位,己经超越了远在京城的、那个模糊的皇帝身影。
朱衡的头皮“嗡”的一声,炸了。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功高震主!
他可以接受胜利,可以接受赞誉,但绝不能接受这种近乎于“黄袍加身”的场面!
他的手加重了力道,几乎是强行将李成梁拽了起来,脸色前所未有的严肃:“李总兵!你这是要陷我于不义吗?!”
李成梁被他凌厉的眼神看得一怔,随即苦笑道:“殿下,末将只是……只是肺腑之言。若无殿下,我等今日,早己是这遍地尸骸中的一员了。”
“糊涂!”朱衡低声喝道,“此战能胜,靠的是大明的国力,靠的是将士们用命!我不过是提供了一些新奇的玩意儿,岂能居全功?今日之事,若传到京城,你我二人,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他猛地转身,面对着依旧跪拜呼喊的数千将士,运足了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吼道:
“都给我起来!”
“此战,是大明万胜!是皇上天威浩荡!”
他的声音盖过了呼喊声,所有士兵都愣住了。
朱衡指着远方狼狈逃窜的敌军,再次吼道:“记住!是你们手中的刀,你们身前的盾,是你们同袍的血,打赢了这场仗!你们效忠的,是大明!是皇上!不是我朱衡!”
士兵们面面相觑,缓缓地站了起来,眼神中带着一丝迷茫,但更多的是对朱衡更加深沉的敬畏。
这位殿下,不但有神鬼莫测的手段,更有如此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品行。
朱衡松了口气,后背却己经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这件事,绝不会这么简单就过去。
当晚,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
朱衡和李成梁正在商议着如何向朝廷写这份捷报。
“殿下,此战细节,该如何写?尤其是火炮……”李成梁小心翼翼地问道。
“就写,我献上的‘新式火器’在战场上初试锋芒,收到了奇效。”朱衡的指节轻轻敲着桌子,“至于具体细节,一概不提。就说此物尚在试制,多有不稳,此次能建功,侥幸居多。”
李成梁眼睛一亮,明白了朱衡的意思。这是藏拙,也是自保。
“功劳,你我二人,一人一半。”朱衡继续道,“不,你七我三。你是主将,我是监军。战报就这么写,你亲自派最信得过的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兵部林尚书处。”
“殿下……”李成梁还想说什么。
朱衡摆了摆手:“就这么定了。我们现在是一条船上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看着跳动的烛火,眼神悠远。他知道,这份语焉不详的捷报,送入京城,必然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那些朝堂上的老狐狸们,会如何猜忌,如何揣度?
而他那位远在京城的皇兄,看到这份捷报,又会作何感想?
是欣喜于边疆大捷,还是……忌惮于一个拥有了“天雷”的藩王弟弟?
朱衡缓缓站起身,走到帐外。夜风冰冷,吹散了些许血腥气。他抬头仰望,漫天星辰,璀璨而冰冷。
他的目光,越过了眼前的战场,越过了大同的城墙,投向了遥远的南方,那座名为“紫禁”的巨大牢笼。
他知道,真正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而他手中最大的底牌,那份从系统中刚刚解锁的,名为【定装米尼弹与线膛枪】的图纸,还不到亮出来的时候。
这天下,要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