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无痕回到洞府,取出兽皮卷交给本体,自己则参悟那幽魂指。身为幽冥教弟子,如果不会一两门阴邪的武技,很容易露出破绽。
冰无痕的本体停止领悟世界法则,开始参悟兽皮卷上关于净化魂晶中的杂乱记忆和情绪的内容。
内容中提到,净化灵魂碎片的第一步,是要让自身的灵魂之力高度凝聚且纯净。这需要修炼者长时间的冥想与沉淀,摒弃杂念,使灵魂之力达到一种空灵澄澈的状态。
冰无痕修炼的太虚真玄经,本来就是提升强化灵魂的正道功法,他那强大的灵魂之力都是一点一点修炼来的,灵魂之力极度凝炼且纯净。而且他对灵魂之力的控制也非常熟练,影神针就是对灵魂之力的精确控制。
所以说,冰无痕本来就具备这个条件。当灵魂之力足够纯净后,便要构建一座灵魂桥梁。这并非实体桥梁,而是以灵魂之力为媒介,在自身灵魂与魂晶中的灵魂碎片之间搭建起的无形通道。
通过特定的法诀引导,冰无痕按照兽皮卷中的法诀,口中轻念一连串晦涩难懂的咒语,同时双手快速结印,每一个手印都蕴含着独特的魂力波动,与法诀相互呼应。
开始时,冰无痕感觉这些口诀非常拗口,总是念不顺畅甚至出错,结出的手印也很生疏别扭。这样念出来的咒语和结出来的手印,根本无法调动灵魂之力。
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冰无痕对这些法诀和手印越来越熟练。再次念出咒语和结出手印后,这些手印和法诀如同开启神秘大门的钥匙,引导着灵魂之力准确无误地延伸向灵魂碎片。
待灵魂桥梁搭建完成,便是最为关键的提取环节。此时,冰无痕需凭借强大且细腻的灵魂之力,如同温柔的触手般探入灵魂碎片之中。
灵魂之力要精准地分辨出那些繁杂的记忆和情绪,将它们一丝丝地剥离出来。这要求冰无痕对灵魂之力有着超凡的掌控力,稍有不慎,便可能误伤到灵魂碎片本身。
在剥离的过程中,冰无痕还要运用灵魂之力模拟出一种温和的吸力,将这些被分离的记忆和情绪顺着灵魂桥梁缓缓牵引回自己的灵魂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它们将被妥善安置,不会对灵魂碎片造成干扰,从而完成净化的过程。
冰无痕反复揣摩这些步骤,在脑海中不断演练每一个细节。在无数次的思索与尝试后,他渐渐意识到,若是将这个净化过程施展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是不是就相当于搜魂?
把魂晶中的每一片灵魂碎片看作一个人的灵魂,从灵魂碎片中导出记忆就相当于读取人脑海中的记忆。只是净化会将原来的记忆彻底清除掉,而搜魂只是查看、读取,原来的记忆仍然会保留,当然也可以抹除他的记忆,只是这样就太残忍了。
冰无痕意识到这一可能性后,内心激动不己,但他也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将净化灵魂碎片的方法应用到活人身上,面临着诸多难题。
首先,每个人的灵魂强度和特性各不相同,如何确保灵魂桥梁能够稳定地搭建在自己与他人灵魂之间,且不引发对方的强烈抵抗,是个棘手的问题。
其次,在读取记忆的过程中,怎样避免对对方的灵魂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同时又能精准地获取所需信息,这需要极高超的灵魂之力操控技巧。
最后,搜魂需要辨识这些记忆是什么,而净化则可以不管它是什么,全部清除掉就行。
然而,冰无痕并未因困难而退缩,他有信心掌握搜魂的技能。毕竟,搜魂只是查看记忆,而净化则需要将记忆从灵魂上剥离出来,其难度可能更大。
对于灵魂之力的操控技巧,冰无痕本来就非常强大。但是如何辨识出灵魂上记录的具体是什么东西,则需要下一番功夫。毕竟灵魂上的那些记忆、情绪等等,并不是用文字、图像显示的。
冰无痕在洞府中日夜苦思,尝试着各种可能的方法。他深知,若想成功搜魂并准确辨识记忆,必须先从自身灵魂入手,探寻记忆在灵魂层面的呈现规律。
他静下心来,沉浸于自己的灵魂世界。闭上双眼,摒弃外界的一切干扰,将全部注意力聚焦在内心深处。在这片灵魂的领域里,他感受到了无数复杂的波动,宛如一片浩瀚而神秘的海洋,每一道涟漪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
冰无痕开始回溯自己过往的经历,试图找出与之对应的灵魂波动。
他想起了小时候在外面玩耍,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感觉。此时,他敏锐地捕捉到灵魂深处泛起一阵柔和而明亮的波动,这波动伴随着一种愉悦、欢快的情绪色彩。
接着,他又回忆起第一次与蓝眼巨熊搏斗的惊险时刻,恐惧与紧张瞬间涌上心头,与此同时,灵魂中出现了一股强烈而急促的波动,带着尖锐的特质。
通过对这些不同记忆的反复回溯与感受,冰无痕逐渐意识到,灵魂上的记忆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每一段记忆都伴随着特定的情绪、感觉以及魂力波动的频率、强度和节奏。这些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密码”,用以记录和标识每一段经历。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种“密码”,冰无痕决定进行更为细致的实验。他刻意制造出一些简单的记忆场景,比如在洞府中摆放特定的物品,然后专注地观察自己灵魂对此的反应。
当他看到那熟悉的布置时,灵魂中出现了一种带有新奇感和关注焦点的波动模式。他将这种波动模式详细地记录下来,包括波动的起始点、峰值以及衰减的过程。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冰无痕发现情绪在记忆“密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绪会赋予魂力波动截然不同的色彩和质地。
例如,快乐的记忆往往伴随着轻盈、流畅的波动,如同清澈的溪流;而悲伤的记忆则对应着沉重、迟缓的波动,好似浓稠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