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带上加一个可调节长短的调节扣,这样可根据人的不同体型调整肩带。”沈新月指着肩带上的调节扣介绍道。
“可人有胖瘦、骨架子也不同,咱们又不能一个一个量身形,如何保证买去能穿下?”红莲问。
“这个简单,咱们固定几个尺寸做,分为小、中、大、加大号,差不多能满足大部分人适用。
实在不合身,自己改针就是!这个不难!”沈新月回道。
“扣子咋弄?那玩意儿挺费工夫的!找谁弄?”红莲又抛出一个问题。
古代多用竹子、石子、玉石等做扣子,但费时费力,还易坏。
“嗯,不行的话,咱们看能不能找到一种硬实的果子替代。”沈新月想了想道。
现代有用果核加工后制成纽扣的,价格昂贵。
“这是个好办法!”柳氏抚掌笑道,新月这脑瓜,咋这么聪明?
“想一想,什么果实又小又硬,针线能穿过?”沈新月问。
三人沉默,想半天想不出来。
“不行的话,就用碎布头缝制纽扣,或者改成系带?这样适用人群更广!”沈新月不想被纽扣绊住脚。
“对,系带!胖瘦都能满足!”柳氏立马赞同。
于是设计图修改,改成后面肩带穿到前面的纽孔系带,包括侧扣、前扣处。
说干就干,三人开始裁剪、缝制。
“你们在做啥?”李瑀走进来,见三个女人在缝制一个奇怪的小衣,又不像给象儿穿的。
“啊!”三个女人吓一跳,忙将东西往身后藏。
私密之物,被男人看到,总归不自在。
“阿瑀,你有事?”沈新月问
“没啥,就是、今日不吃午膳?”李瑀摸摸鼻子,讪讪问。
看那小衣有两个圆弧形,莫名联想到女人胸部,大致猜到是做啥的。
“午膳?”柳氏抬头往外一看天色,“哎呀,忘了!”
沉浸在制作中,完全忘了时辰。
女人们放下手中活儿,烧水煮饭。
“时间仓促,咱们煮丝瓜面疙瘩吧!”沈新月叫住打米的红莲。
十斤面粉买了这么久,一首没舍得吃。
“新月,那是留给你和象儿吃的!”柳氏舍不得。
“无妨,咱们有磨子,以后想吃啥都能做!先应个急!”
倒了半袋面粉,掺水拌成浓稠的糊糊,水一开,丝瓜下锅,接着用筷子挑着糊糊下锅,煮成面疙瘩。
放了些油渣,加点儿盐,再撒把葱花,那香气,把正在学写字的孩子们馋的肚子咕咕叫。
在地里除杂草的徐继尧父子、何忠贤不时望一望家,好不容易听到呼唤,立马扛着锄头回来,早就饿的不行。
一人一大碗面实实在在的疙瘩。
没人说话,闷头呼哧呼哧吸溜,又烫又香,偶尔吃到一块油渣,美的不行。
大家都是第一次吃面疙瘩,爱上了这美味。
满满一大锅,吃的干干净净,锅底的一层面锅巴,都铲光。
意犹未尽,碗里的面汤都舔的光光的。
阿牛、阿虎、阿蛮太喜欢这样的日子了!吃的饱,吃的好!
午饭后顾不得太阳正辣,三个孩子就出门。
“唉,你们去哪里?”沈新月问。
“我们、去干活!”三个孩子心有不安。
白吃白住还念书,不做点儿什么,总觉得不好意思。
“中午日头最大,也不怕晒?去睡午觉,下午还有课!”沈新月命令道。
“我们不怕晒,也不怕热!师母,我们去把菜地里的草拔了。”阿虎道。
“不着急,待下午课余去拔一样的,这会儿去睡午觉,听话!”沈新月温柔道。
孩子们这才回屋躺着。
在村里哪有睡午觉?整天一帮小屁孩漫山遍野疯跑,玩泥巴、摘野果。
这会儿躺竹床上,翻来翻去,好一阵才睡着。
徐继尧父子戴着草帽,背着背篓,拄着竹矛准备上山。
“你们去哪儿?”沈新月问。
“去看看附近山上看看,猕猴桃熟了,烂在地里可惜,摘回来做果脯。”徐继尧道。
“等一下,我也去!”沈新月也背起一个背篓。
“路不好走,大娘子还是不去的好!”徐继尧劝道。
“没事儿,来了这么久,还不知道附近啥情况,去看看。”沈新月坚持。
“小姐!”红莲追出来,也背着背篓。
“你不去,象儿在屋里,醒了没人不行!我跟着徐将军就行。”沈新月将红莲撵回去。
“新月!”在抄书的李瑀从窗子探出头。
”阿瑀,你不用来,下午还要给孩子们上课,我去去,一两个时辰便回。”沈新月笑了笑。
“注意安全!”李瑀没有勉强。
“汪汪!”大黄、小黑欢快摇着尾巴,在前面带路。
几人很快钻进一人高的荒草中,抄近路往远处的山上去。
在离院落二三里的地方,有不少窝棚,还有几间垮掉的茅草房。
当年押解、监视前废太子李承业的侍卫、内侍、婢女们住的地方。
又走了两三里,开始爬山。
一路上荆棘藤蔓密布,很不好走,幸好带了砍刀。
找到好几处野生猕猴桃,正是成熟季节,摘的时候,都能感觉出猕猴桃有些发软。
“这是啥?”沈新月看到一些藤蔓下吊着像猪腰一样的棕黄色果子。
“八月瓜,一种药材,果实八月熟,可生食或煮熟食用,口味香甜。”徐继尧介绍道。
经常采摘草药,当地的一些常见野果自然识得。
“小将军没少吃吧?”沈新月笑道。
“呵呵,可不,小时候带着上山,饿了、渴了,摘野果子吃。”徐继尧笑了。
“这山上还有什么野果?”沈新月好奇。
“还有地牯牛。”徐继尧摘下草帽扇风。
“地牯牛?我记得是虫子!”沈新月纠正。
“这里的地牯牛不是虫子,是一种野果,又叫草石蚕、地蚕、地葫芦、螺丝菜、宝塔菜。
块茎如白玉,形如蚕蛹,呈螺旋状塔形,既是一道菜,也是一味草药。”徐继尧娓娓道来。
“将军厉害,都成了土生土长的土著了!”沈新月崇拜。
“战场上学的,都到哪里就学会认些当地草药,打仗时能救命。”徐继尧笑道。
“那地牯牛好吃吗?”沈新月问。
“还行!当地人喜欢用来做泡菜,吃着酸酸脆脆的,下饭!”徐继尧回道。
“哪里有?咱们挖回去!”沈新月摩拳擦掌。
“还早,要十月到腊月采挖,这一带不多,长在潮湿、粗黄泥土中!”徐继尧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