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一晃而过,一座简单的小院落成。
内外墙都抹了拌了秸秆、黏土的黄泥,有石灰的话,再抹上更好,就是漂亮、体面的农家院子。
右厢房外单独盖了一间厨房,与其他房间隔离开的,茅厕建在后面的菜园边。
“再等两日,床做好,便能乔迁新居。”林木匠看着成果满意道。
剩下的另一个小院待家当置办齐了,再盖,备用小院,没那么赶。
“多谢诸位!”李瑀冲在场众人拱手行礼。
早膳时柳氏、红莲笑吟吟的给每个人发煮鸡蛋。
“郎君客气!柳娘子客气!”工匠们很开心的道谢。
“我们就不用了!”徐继尧没想到他们也有份儿。
“徐将军莫要客气,新房大吉,沾沾喜气!”柳氏笑道。
“多谢!”徐继尧想了想接下。
“多谢!”徐江生接过红莲递过来的蛋,耳根子发红,眼眸低垂。
红莲笑笑,这人来了有十天,大家都熟悉了,可这人还是不爱说话,干活儿倒是一把好手。
“括儿,来!”徐继尧冲括儿招手。
“师傅,何事?”括儿正在剥鸡蛋。
“给!”徐继尧将自己的那颗塞给他。
“师傅,括儿有,你看!”括儿举着手。
“傻瓜,那是你娘给的,这是师傅给的,拿着!”徐继尧笑着摸了摸括儿脑袋。
“括儿不能要!师傅你吃!”括儿没接。
“师父的话都不听了?”徐继尧佯装不高兴。
“师傅,这些日子你辛苦了,你吃吧!括儿一个就够了!”括儿认真道。
“这孩子,乖!师傅不喜欢吃,你吃吧,吃了长的高高的!”徐继尧心里甜滋滋的,这孩子多懂事孝顺。
“走吧!”李瑀放下碗,背上背篓,里面的布包里放着抄写好的《千字文》、《三字经》。
括儿那里各留了一本装订好的。
何忠贤亦背了个背篓,今日进城,除了交书稿,还要取定制的铁锅,顺带买点儿米。
徐继尧爷俩太能吃,每顿煮两罐干米饭,再吃下去,等房子盖完,家里的粮食该没了。
“阿瑀,早去早回!”沈新月抱着孩子叮咛道。
“我省的!”李瑀温声道,“象儿,爹爹走了,在家乖乖的!”
“嗯嗯!”吃饱喝足的小婴儿趴在肩头,盯着父亲看。
“括儿,在家好好念书!爹爹回来考你功课,奖励你肉蒸饼!”李瑀又对长子道。
“是,阿爹!”括儿眉开眼笑。
这几日顿顿有肉,可想到肉蒸饼,还是忍不住流口水。
主仆俩路过山阳村时,在田间地头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大叔,你们又进城?婶子呢?她咋没来?”
几次交往后,大家熟稔许多,孩子们追着问,地里干活的汉子们远远冲他们笑笑,妇人们不再警惕的躲进屋里回避。
“柳婶子在家,我们去去就回。”李瑀笑道,有孩子的地方特别有生气,闹腾腾的。
“那你们还要菜吗?”阿牛问,第一个换蒸饼吃的村长家小孙儿。
其他孩子没说话,眼巴巴盯着李瑀。
“呃,换点儿吧,要不了多少!”李瑀没好拒绝。
“大叔,我想要两个肉蒸饼!嗯嗯,我家有丝瓜、苦瓜、黄瓜,可以吗?”阿牛咽了咽口水,好久没吃肉了。
“想吃肉?”李瑀看着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听到吃肉,各个眼冒绿光。
“吃不起!”阿牛垂下脑袋。
“若是有卖肉的,我带些肉回来,如何?”李瑀问。
肉蒸饼虽好吃,算起来不划算,不如买块肉一家人吃的实在。
“真的?我问问我阿娘!”阿牛急忙跑回家。
阿虎、阿蛮一帮孩子都一哄而散,问自家爹娘。
“主子!肉换菜,咱们得背多少菜回去?”何忠贤提醒。
“无妨,咱们无须一次取完,留些下次取!”李瑀道。
“大叔,我家要一斤!”阿牛飞快跑回来。
“大叔,我家要半斤!”阿虎亦报数。
“大叔,我家要…”孩子们叽叽喳喳,要二三两、半斤的居多。
“大家别吵,我买来,你们自己分,可好?”李瑀耐心道。
“好,多谢大叔!”孩子们簇拥着李瑀到村口,在大树下依依不舍,“大叔早点儿回来!”
“李郎君来啦?”书铺掌柜的刚送走一位客人,远远看到李瑀主仆。
“掌柜的!生意兴隆啊!”李瑀拱手行礼。
“哪里、哪里!”掌柜的还礼,“书抄了多少?”
“不多,一样十五本,你看看可还满意?”李瑀从布袋里取出手抄书。
“呀,都装订好了?这、这…”掌柜的拿着书本惊讶道。
连封皮都做了,除了不是蓝皮,其他的与印刷版没啥区别,板正得很,比印刷的成本低得多!
“怎么,有何不妥吗?”李瑀紧张问道。
“没有、没有,郎君不但字写的好,装订的手艺也极好!
六十文一本亏了,这样,六十五文,如何?以后你都按这样式抄写、装订。”掌柜的道。
“好呀!不过我家里的针线是缝衣的,你若是有装订书册用的,可否卖我一副。”李瑀问。
装订书册的针比缝衣针粗且坚韧,是专用的。
为装订这些书册,家里的缝衣针弄断了两根,柳氏的手指都戳破了,若不是戴着顶针,中指估计得废掉。
“好好!我这里有一套不用的,送你便是,就是针头断了,有些生锈,需要重新打磨一下。”掌柜的热情道。
“不碍事,能用就成!”李瑀忙道,真好,白捡!
俩人结完账,《千字文》、《三字经》能卖上一阵。
李瑀选了《论语》来抄。
“郎君,你确定抄《论语》?要不还是先抄《大学》、《中庸》吧?”掌柜的劝道。
《大学》、《中庸》的字数少些,《论语》太宏大,一月也才抄一套。
“无妨,我分册抄写!”李瑀不介意道,“费用怎么算?”
“呃,完整一套抄完一两五百文,郎君嘛,二两如何?”掌柜的斟酌道。
“好!”李瑀没讨价还价。除领取抄书用的纸张和针线,又额外买了些纸张。
顺便也给括儿抄一套,省去买书的银钱,还赚了抄书钱,一进一出是好几两。
李瑀被自己的精明感动到,总算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