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娘子,不是小老儿不肯,实在是、实在是你们、你们,我一家老小就靠这书铺吃饭,万一有个啥,小老儿实在赌不起呀!”掌柜的要哭了。
自己穷经皓首,也未能考上功名,继承祖业,守着书铺过日子,招谁惹谁了?
“诶、诶,你别哭啊!就问你行不行!生意能做就做!
蔺氏当铺、杂货铺、铁匠铺都接生意,就你哭唧唧!”柳氏不耐道。
“当真?”掌柜的一下来了精神。
“还能骗你不成,你去打听打听便知!我们又不是洪水猛兽,至于吗?”柳氏道。
“既如此,这生意也是做得的!”掌柜的讪讪,“李郎君可否写几个字?抄书得用雕版印刷体,不得用随手体!”
“可以!在下擅颜体、柳体,雕刻印刷体也写得。”李瑀自信满满。
掌柜的拿来笔墨纸砚,李瑀就着柜台当书桌,一笔一划默写《千字文》,整整写了一页。
字体工整、有力,干净整洁、间隔均匀,如印刷本。
掌柜的拿着雕刻板对照,几乎一模一样,分不清哪个是印刷,那个是手抄。
“李郎君这手字,整个郁山镇找不出第二个!”掌柜的赞道,“《千字文》、《三字经》一本六十文,如何?”
“可!”李瑀高兴道。
“掌柜的,你这《中庸》《大学》、《论语》咋卖的?手抄多少钱一本?”柳氏目光瞥向学子必备教材。
“娘子家中有幼童要启蒙?《千字文》、《三字经》足够,这些明年再读。
印刷的西两银子一本,手抄本卖三两,李郎君手抄的话,一本一两银子。”掌柜的态度殷勤。
“我们先抄《三字经》和《千字文》各十本,你满意了,我们再抄《论语》等书。”柳氏默了默道。
“诶,好!”掌柜的点头。
交了押金,领了纸张和书本,柳氏狠狠心,又买了两套便宜的笔墨纸砚,六两银子花的只剩一两六百文。
走出书铺,柳氏叹气,这钱真不经用,难怪穷人念不起书。
这才一点点儿东西,就把钱差不多吞完,以后两个孩子送去私塾念书,将是个无底洞。
“你叹气作何?”李瑀不解。
“没啥,妾身感叹钱不经用!”柳氏笑了笑。
“我以后多抄书,每月能挣个二两银子,够家里开支了!”李瑀安慰道。
“嗯!”柳氏笑笑,没说扫兴话。
路过成衣铺,柳氏停下张望。
“娘子要买啥?”里面的伙计热情招呼。
“有布鞋吗?”柳氏问。
“有的,各种缎面、花色都有,娘子进来选。”小二邀请道。
柳氏进去,货架上挂着各种花色的布匹,有葛布、麻料,还有一个二楼,想来上面是贵重布料。
鞋子摆了一个货架,男式、女式都有。
柳氏拿起一双男式的,端详一番,蹲到李瑀脚边,“夫君试试!”
“不用、不用!我的还能穿!”李瑀连连后退。
脚上的布鞋早就露出大脚趾,脚底早己磨穿,脚掌上都磨出血。
“夫君!”柳氏抬头,看着丈夫,这丈夫再一无是处,也还是同甘共苦。
“不要,走吧,赶紧回家!家里没人,新月坐月子!给她买些吃食!”李瑀拉着柳氏往外走。
“夫君,买一双,以后你要时常进城,没双合脚的鞋怎行?”柳氏没动。
坚持道,“试试,看合不合脚!”
“主子,您就试试吧!”何忠贤也劝道。
李瑀看看柳氏和何忠贤露出脚趾的破鞋,心中难过,最终还是试了试鞋。
自己赶紧抄书挣钱,让家里人都穿上新鞋。
鞋子还算合脚,一番砍价后,花了一百文买下。
再李瑀的坚持下,柳氏给家里人每人一双麻鞋,麻绳编织的草鞋,又花了一百文
路上有提着篮子卖鸡蛋的农人,两文三个,柳氏全要了,有三十几个,花了五十几文。
最后再次来到蒸饼摊前。
“呀,郎君与娘子又来逛街?”食肆老板都记得他们了,笑脸相迎。
“老板,老规矩,十个蒸饼,不要馅儿的,三碗白粥!”柳氏道。
“诶,好嘞!快坐!”
吃完后,打包二十个蒸饼,又到粮铺买了八十斤陈米,总算把钱花光,剩下的一两,是待付的买锅尾款。
背着东西走到山阳村,孩子们巴巴望着,谁都没开口。
“只有十个,你们自己商量吧!”柳氏从背篓里取出蒸饼。
“诶,谢谢婶子!”孩子们高兴极了。
商量后,给前面几次都没换上的小伙伴。
三西个孩子抱着蒸饼,欢天喜地跑回家,催促爹娘摘菜。
“婶子喝水!”阿虎端着满满一瓢水过来。
“谢谢你,阿虎!”柳氏微笑道,将水瓢递给李瑀,“夫君,你先喝!”
“谢谢!”李瑀接过,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半瓢,“你也喝吧!”
柳氏接过,喝了些,剩下的留给何忠贤,何忠贤一口气喝光。
“婶子,你们买的啥?”阿虎看到背篓里的笔墨纸砚。
只在族长家里见过,再就是收税粮的皂吏手中。
“这是写字用的!”柳氏道。
“婶子会写字?”阿虎的眼睛亮了。
他们村里就族长识字,还有小伙伴阿牛,他是族长的孙子,但族长认得的不多。
“嗯!”柳氏点头。
阿虎看柳氏的目光崇拜又尊敬,“阿爹、这位婶子会写字!”
地里干活儿的汉子抬头,冲柳氏他们笑笑,目光尊敬。
在目不识丁的农人眼中,识字的人相当于学富五车、德高望重,是他们一辈子难以企及的存在!
“婶子,我能摸摸吗?”阿虎首勾勾盯着书本和笔墨。
“摸吧!”柳氏笑道。
阿虎将手在身上蹭了蹭,小心翼翼摸了摸书本、笔墨,“婶子家有读书郎?”
“嗯,我家括儿该启蒙了!买了书教他识字!”柳氏回道。
“真好!”阿虎不舍地收回手。
“婶子,菜!”摘菜的孩子带着爹娘过来,一大捆空心菜、豆角、茄子等当季菜。
“呀,这么多!”柳氏看着将背篓装满的菜惊呼。
十个蒸饼不过十文,在菜市场上根本买不到这么多菜。
“没事儿,婶子,地里还有,吃不完!”孩子们道。
告别山阳村的村民,三人慢悠悠往回走。
阿虎在后面追了许久,才停下,目送他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