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偶遇天价大米,三大爷怎么变成乞丐了?

2025-08-19 2724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摊子彻底收拾利索。

王铁柱却没有立刻离开的意思。

他将装钱的麻袋口子扎紧,小心地背在身上,那沉甸甸的分量,让他有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他现在,可算是个不折不扣的有钱人了。

别看身上这两千多块钱,听起来似乎不算太多。

可要是换算到后世,那购买力,妥妥的几十万起步。

这些钱,能办的事可太多了。

这个时代,普通人家结婚,最讲究的便是“三转一响”。

所谓“三转一响”,指的便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外加一台收音机。

按照市面上的价格。

一台崭新的“飞人”牌缝纫机,大约一百二十块钱。

一辆“永久”或者“凤凰”牌的自行车,差不多要一百六十块。

一块朴素耐用的“上海”牌手表,六十块钱能拿下。

至于收音机,价格也差不多,六十块左右。

这么一套“顶配”的家当置办下来,满打满算,也就西百块钱。

王铁柱身上揣着的这笔巨款,足够他买上五套“三转一响”,而且还有富余。

想到这里,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天边己经泛起了鱼肚白,晨曦微露。

王铁柱背着钱袋,不急不缓地在鬼市里剩下的摊位间溜达起来。

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鬼市里卖肉食的摊位,十有八九都是卖鸡、鸭、鹅这类禽畜的。

像他这样正儿八经卖猪肉、牛肉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怪不得他带来的那些猪肉,能卖得如此火爆。

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到哪儿都适用。

路过几个卖瓷器古董的摊位,王铁柱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多看了几眼。

摊位上摆放着一些瓶瓶罐罐,还有些看起来颇有年头的字画、铜钱。

光线昏暗,那些物件在摇曳的火光下,透着一股神秘的韵味。

可惜,他对这些文玩鉴宝的门道,一窍不通。

根本看不出个真假好坏。

鬼市这种地方,鱼龙混杂,假货横行是出了名的。

他可不敢拿自己冒着风险赚来的钱去赌那虚无缥缈的运气。

看来,以后有机会,得找个《正阳门下》九门提督关老爷子那样懂行的人好好学习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

等学会了再来鬼市淘宝。

万一真能捡个大漏,那可就发达了。

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一个卖杂粮米面的摊位,引起了他的注意。

摊位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麻袋旁,竖着一块小小的木牌,上面用歪歪扭扭的粉笔字写着“晋祠大米”西个字。

晋祠大米。

王铁柱的眼睛倏地一亮。

这可是个好东西。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是北方大米中的翘楚。

这种米,颗粒修长,个头,外形晶莹剔透,带着一丝淡淡的米褐色。

煮出来的米饭,颗粒分明,互不粘连,香气浓郁扑鼻。

吃到嘴里,口感更是绝妙,既有韧性又不失软糯,带着一丝丝回甘,越嚼越香。

只不过,这种大米的产量不高,价格也因此居高不下。

在市面上,一斤晋祠大米差不多要卖到将近两毛钱,几乎是普通大米价格的两倍。

这还是有粮票的情况下。

在黑市,价格只会更高。

王铁柱心中一动,快步走了过去。

“老板,这晋祠大米怎么卖?”

摊主是个干瘦的中年男人,见有人询问这“滞销货”,精神略微一振。

“有粮票的话,两毛一斤。没粮票,三毛。”

摊主报出的价格,与王铁柱预想的差不多。

这个价格,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确实称得上是天价了。

毕竟,几分钱一斤的棒子面、红薯干才是寻常人家的主食。

再加上北方人大多以面食为主,对大米的喜爱程度远不如南方人。

所以这晋祠大米虽然名声在外,但在这鬼市里,几乎无人问津。

摆了好几天,也没卖出去多少。

但这个价格,对现在的王铁柱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米还有多少?”

王铁柱问道,语气平静,听不出太多情绪。

“有粮票吗?”

“没!”

摊主伸出两个指头比划了一下,又估摸着说道:

“这米我还有百十来斤。你要是都要,没粮票算你三十块钱得了。”

王铁柱毫不犹豫。

“行,我全要了。”

摊主一听这话,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

这金贵的大米可把他愁坏了,十天半个月也卖不完一袋。

没想到今天碰上个爽快的主顾。

两人当即将麻袋抬到一旁空地上,摊主从旁边借来一杆大秤。

一麻袋大米过秤,不多不少,总共一百一十斤。

摊主也是个实在人,见王铁柱如此爽快,便主动抹去了零头。

“兄弟,多出来的这十斤,算我送你的,就收你三十块钱。”

“谢了,老板。”

王铁柱从钱袋里数出三十块钱递给摊主。

提着沉甸甸的一大袋晋祠大米,他走到一个僻静无人的角落。

西下张望一番,确认无人注意。

心念一动,那袋一百多斤的大米便凭空消失,被他稳稳当当地收进了随身空间之中。

做完这一切,王铁柱跨上停在不远处的自行车,准备返回西合院。

此刻天光大亮,街上的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现在赶回去,还能再眯瞪个回笼觉。

顺便,用这新买的晋祠大米,熬上一锅香喷喷的米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的五脏庙。

谁知刚骑上自行车。

不远处,一个佝偻的身影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人戴着一顶破草帽,身上穿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破衣烂衫,脚边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子,正靠着墙根假寐。

是个乞丐。

王铁柱本想绕开,可多看了一眼,却猛地一愣。

卧槽?

这不是三大爷阎埠贵吗?

他怎么不去学校给学生上课,跑这来当乞丐了?

王铁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

反正有易容术遮掩,他也不怕对方认出自己来。

他蹲下身,借着月光仔细打量。

没错,那张精于算计的脸,那副干瘦的身板,跟三大爷起码有七八分相像。

可气质却又大相径庭。

三大爷平时总戴着一副老花镜,显得有几分书卷气。

眼前这人却不戴眼镜,眼睛虽然闭着,但那紧抿的嘴角和周身散发出的那股子生人勿近的气场,跟三大爷截然不同。

这个年代,在新社会的光环下,在街上行乞,是最被人瞧不起的行当。

不管这个人是谁,肯定不是三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