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银缺险误赎子约 匪狡暗设调包计

2025-08-17 282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送信的伙计快马加鞭赶去京里,李氏的心却像悬在半空。第一天夜里,她几乎没合眼,守在桌前反复清点银子,三百三十两的银锭堆在桌上,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的不仅是那一百七十两,更是对孩子安危的笃定。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柳氏就红着眼眶端来早饭,李氏只喝了两口粥,就听见门外传来马蹄声。她以为是京里的商户回信,连忙迎出去,却见是田庄的陈老汉,手里攥着个布包,满头大汗:“老夫人!佃户们听说小少爷被绑了,凑了些银子,不多,就二十两,您别嫌弃!”

布包里的银子有碎银有铜板,还沾着泥土的气息,显然是佃户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李氏接过布包,心里又暖又酸:“多谢陈叔,多谢大伙……这份情,张家记在心里。”

可即便加上这二十两,依旧差一百五十两。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升到头顶,又渐渐西斜,京里的回信始终没到。承泽和春桃去县城里的几家药铺、粮行问遍了,想再抵押些东西,可店家要么怕担风险,要么拿不出这么多现银,折腾了一天,还是空手而归。

晚晴从巧味斋回来时,带来了个更让人揪心的消息:“娘,我听钱庄的掌柜说,最近后山的土匪特别凶,前阵子邻县有家商户没凑够赎金,孩子……孩子最后就没找回来。”

柳氏一听,当场就瘫坐在椅子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念安要是有事,我也活不成了……”

李氏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却强撑着道:“别听那些谣言!咱们的银子肯定能凑齐,孩子们也一定会平安回来。”话虽这么说,她夜里却悄悄让承泽去县衙找了捕头——不是报官,而是请捕头派两个得力的人手,后天悄悄跟着去黑风口,万一土匪耍花样,也好有个应对。捕头念着之前张家帮县衙查清刀疤脸的事,一口答应下来,只嘱咐“别让土匪发现”。

终于,在约定的前一天傍晚,京里的回信和银子到了。商户感念张家平日的诚信,不仅送来了二百两定金,还多给了五十两,说“救孩子要紧”。李氏拿着沉甸甸的银子,悬了两天的心终于落了一半——加上之前的三百五十两,如今有六百两,不仅够了赎金,还多了一百两,足够应对突况。

可谁也没料到,土匪的心思远比他们想的更歹毒。

约定赎人的那天,天刚亮,李氏就让张承业把六百两银子分装在两个布包里,一个装五百两赎金,一个装一百两备用。她本想自己去,却被张承业和承泽拦住:“娘,您年纪大了,黑风口危险,还是我去!”承泽也跟着说:“哥,我跟你一起,有个照应。”

李氏犹豫了片刻,最终点头:“你们小心,别跟土匪硬拼,先把孩子接回来再说。捕头的人会在暗处跟着,要是有动静,他们会帮忙。”

晌午时分,张承业和承泽驾着马车,带着银子去了后山黑风口。黑风口是个狭窄的山谷,风刮过石壁,发出“呜呜”的声响,透着股阴森。他们刚到谷口,就听见有人喊:“银子带来了吗?就你们俩?”

两个蒙面人从岩石后走出来,手里拿着刀,眼神凶狠。张承业把装着五百两的布包递过去:“银子在这里,孩子呢?”

蒙面人接过布包,掂了掂,却没立刻放人,反而冷笑一声:“想拿银子换孩子?没那么容易!你们张家这么有钱,就只带五百两?再拿一百两来,不然别想见到孩子!”

张承业心里一沉——这是土匪故意坐地起价!他刚想争辩,承泽悄悄拉了拉他的袖子,递了个“先稳住”的眼神。张承业压下火气,把备用的一百两递过去:“银子给你们,快把孩子交出来!”

蒙面人接过银子,却依旧没动,反而转身对谷里喊:“把孩子带出来!”

不一会儿,另一个蒙面人推着两个被布蒙着眼、绑着双手的孩子走出来。张承业和承泽刚想上前,为首的蒙面人突然挥刀拦住:“别过来!等我们走了,你们再带孩子走!”说完,几人拿着银子,飞快地往山谷深处跑。

张承业和承泽顾不上追,连忙冲过去解开孩子的蒙眼布——可看清孩子的脸时,两人都傻了眼:这两个孩子根本不是念安和念祖,而是两个陌生的农家娃,脸上还挂着泪痕。

“怎么回事?你们是谁家的孩子?”承泽急得抓住一个孩子的肩膀。

孩子吓得哭起来:“我、我们是山下的,昨天被人绑来的,说让我们装成张家的孩子……”

张承业的心瞬间凉了——他们中了土匪的调包计!土匪不仅骗走了六百两银子,还把真正的孩子藏了起来!

两人来不及多想,立刻驾着马车往回赶。路上遇到埋伏的捕快,捕快听说孩子被掉包,也慌了:“这可怎么办?土匪拿了银子,说不定会对孩子下狠手!”

回到张家,张承业把事情一说,院子里瞬间没了声音。柳氏一听孩子没回来,当场就晕了过去,晚晴也撑不住,靠在柱子上哭。李氏拿着那两个孩子的布老虎,手指冰凉——她千算万算,没算到土匪会这么狡猾,不仅骗走了银子,还让他们失去了赎回孩子的最佳机会。

“娘,都是我的错,我不该轻易相信他们……”张承业红着眼眶,满心自责。

承泽也跟着说:“娘,要不咱们现在就带人去后山搜?就算挖地三尺,也要把孩子找出来!”

李氏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看着慌乱的众人,沉声道:“现在搜山没用,土匪拿了银子,肯定早就跑了。而且后山那么大,咱们盲目去找,只会浪费时间。”她顿了顿,想起之前捕头说过,后山的土匪有个老巢,在山谷深处的破庙里,“承泽,你立刻去县衙找捕头,让他带人手去后山破庙搜;承业,你去布庄,让伙计们打听最近有没有陌生人为了大量银子,在县城里买东西;柳氏、晚晴,你们别慌,孩子肯定还活着,土匪拿了银子,暂时不会伤害他们,咱们得想办法找到他们的下落。”

就在这时,春桃突然跑进来,手里拿着个东西:“娘!我刚才在马车底下发现了这个!”

众人看过去,只见春桃手里拿着个小小的银锁,上面刻着个“安”字——这是念安出生时,李氏给他打的长命锁!

“这是念安的锁!”柳氏一下子醒了过来,抓过银锁,哭道,“念安肯定碰过马车,他是不是想给咱们留线索?”

李氏接过银锁,仔细看了看,发现锁上沾着些暗红色的泥土,还有几根干草——这是后山特有的红土和耐旱草!她心里一动:“这锁肯定是念安偷偷扔在马车底下的!土匪带他们去黑风口时,肯定路过马车,念安趁他们不注意,把锁扔了下来。这红土和干草,说不定能帮咱们找到孩子的藏身之处!”

承泽立刻接过银锁:“我这就去跟捕头说,让他们顺着红土和干草的痕迹找!”

看着承泽匆匆离去的背影,李氏紧紧攥着银锁,心里又燃起了希望。虽然丢了银子,又中了调包计,但念安留下的线索,让她知道,孩子们还在努力活着,而他们,绝不能放弃。

夜色再次降临,张家依旧灯火通明。张承业带着伙计们在县城里排查,承泽跟着捕头去了后山,柳氏和晚晴守在院子里,盼着消息。李氏坐在桌前,面前摆着那把银锁,心里默默道:念安,念祖,再等等,奶奶一定能找到你们。她知道,接下来的路依旧坎坷,但只要有这丝线索,她就会一首找下去,首到把孩子们平安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