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冬藏春蕴谋新篇

2025-08-17 2087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转眼入冬,寒风裹着雪籽落下来时,张家的田庄早己完成了冬藏——靛蓝收进了干燥的仓库,虾塘也搭起了保温棚,佃户们得了地主赔偿的银子和新分的田地,家家户户都囤足了过冬的粮食,脸上满是踏实的笑意。

巧味斋却没闲着。柳氏和林氏带着伙计们,忙着赶制冬日限定的点心——用田庄窖藏的红薯做的糖蒸酥,裹着花生碎的芝麻糖,还有掺了生姜的暖身姜糕。这些点心刚上架,就被县城的百姓抢着买,连府城的商户都派人来订,说是“冬日里吃着暖,还能沾张家的福气”。

布庄这边更是热闹。晚晴父亲带着染匠们,用新收的靛蓝染出了一批“雪花纹”提花布——布面上用留白织出细碎的雪花图案,蓝白相间,清雅又别致。京里的贵女们听说后,纷纷托苏先生下单,连皇后身边的嬷嬷都来订了两匹,说是“做冬衣衬里正好”。

这日午后,李氏正坐在暖阁里看账本,张承业拿着一张单子进来,脸上带着笑意:“娘,您看,这是今年布庄和巧味斋的营收,比去年多了三成!佃户们的收成也好,交的租子足够咱们过冬,还能剩下不少留着明年扩大田庄。”

李氏接过单子,看着上面的数字,也笑了:“不错,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对了,承泽最近在田庄表现怎么样?”

“别提了,”张承业坐下喝了口热茶,语气里满是欣慰,“他现在跟着陈老汉,种靛蓝、管虾塘都像模像样的,手上的茧子比佃户还厚。前几天还跟我提,说明年想在田庄边上开个小作坊,把红薯做成淀粉,既能当巧味斋的原料,还能卖给周边的农户,一举两得。”

李氏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承泽能想到这些,说明他真的沉下心了。你回头跟他说,这事咱们支持,本钱从家里的账上出,让他放手去做。”

正说着,晚晴抱着一叠布料进来,笑着道:“娘,承业,你们看我新做的样子。我把‘雪花纹’布剪了,给念安、小石头和念祖做了三件小棉袄,你们瞧瞧好不好看?”

她展开布料,只见三件小棉袄用蓝白提花布做面,袖口和领口缝着粉色的绒边,既暖和又好看。李氏拿起一件,摸了摸布料的质感:“手艺越来越好了。这布不仅好看,还厚实,孩子们穿了肯定暖和。”

晚晴笑得眉眼弯弯:“我还想着,明年春天把‘提花染’的花样再改改,加些桃花、柳叶的图案,做些春衫,肯定受欢迎。对了,娘,前几天林氏跟我说,她想把老家的妹妹接来,也在巧味斋帮忙,您看行不行?”

“当然行。”李氏点头,“林氏的妹妹来了,既能帮衬她,也能给巧味斋添个人手。你让柳氏安排一下,给她们姐妹俩收拾个住处,别委屈了人家。”

日子就在这样的忙碌和期盼中一天天过去。除夕夜,张家上下张灯结彩,林氏和她妹妹一起下厨,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有田庄养的鸡,有虾塘捞的小龙虾,还有巧味斋新做的点心。念安、念祖和小石头穿着新棉袄,在院子里放烟花,笑声清脆。

饭桌上,陈老汉端着酒杯,对着李氏道:“老夫人,今年是我跟着您最踏实的一年。田庄稳了,生意火了,咱们这些老骨头也有奔头了。我敬您一杯!”

李氏举起酒杯,笑着说:“这杯酒,该敬大家。没有你们的帮忙,张家也走不到今天。新的一年,咱们还要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众人纷纷举杯,院子里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李氏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安宁。她想起自己刚穿越来时的惶恐,想起那些明枪暗箭的日子,再看看现在——家人和睦,生意兴旺,乡亲们信任,连曾经的苦命人都有了安稳的家。

大年初一这天,县城里的百姓都来张家拜年,有的送自家做的年糕,有的送新鲜的蔬菜,还有的带着孩子来,说“想让孩子沾沾老夫人的福气”。李氏让伙计们把巧味斋的点心分给大家,院子里一派热闹景象。

午后,苏先生从京里派人送来一封信,说东宫听说张家的“雪花纹”布好看,让再送些去,还说太子的身体越来越好,最近还念叨着巧味斋的红薯饼,让开春后多送些来。

张承业拿着信,笑着对李氏道:“娘,您看,咱们这家常味,真是拴住太子的胃了。”

李氏笑着摇头:“不是拴住了胃,是守住了心。不管是太子,还是乡亲们,大家图的都是这份踏实和温暖。新的一年,咱们就守住这份心,把布庄、巧味斋、田庄都打理好,再帮衬些像林氏这样的苦命人,就够了。”

春风渐起时,承泽的红薯淀粉作坊开了张,第一批淀粉送到巧味斋,柳氏用它做了水晶糕,晶莹剔透,甜而不腻,一上架就被抢空。田庄里的靛蓝发了新芽,虾塘里的小龙虾也开始活动,佃户们忙着春耕,脸上满是希望。

李氏坐在院子里,看着染坊里晾晒的新布在春风中飘动,听着巧味斋传来的伙计们的笑声,还有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的嬉闹声,心里清楚——这跨越时空的日子,早己不是简单的“活下去”,而是用真心和双手,织就了一份属于张家、属于乡亲们的,踏实又温暖的未来。

往后的路,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这家人还在一起,还能为了同一份日子忙碌、欢笑、相守,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染不亮的生活。就像田庄里的靛蓝,历经冬藏,终会在春天绽放出最沉静的蓝;就像巧味斋的点心,用最朴素的原料,总能暖到人心最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