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御膳缘牵千里路

2025-08-17 2444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太子因家常吃食渐愈的消息,像长了翅膀般飞遍全国。张家门前每日车水马龙,有来求购粗粮点心的商户,有想拜师学染布手艺的匠人,甚至还有远方州县的官员,打着“考察农桑”的旗号来拜访,实则想借张家的“御膳”名头攀附关系。

李氏却没被这热闹冲昏头,她让人在门口贴了张告示:“点心只供东宫与本地百姓,布庄接单按序排期,非诚勿扰。”又对张承业道:“咱们根基在田庄,不能被虚名困住。东宫的吃食要用心做,布庄的染活不能怠慢,田庄的靛蓝和虾塘也得盯紧,哪一样都不能出岔子。”

张承业点头应下,却也有新的烦恼:“东宫每月要的吃食虽不多,但规矩极严,御膳房的人每次来验料,连南瓜的大小、小米的颗粒都要查,稍有不符就拒收。还有布庄,京里的订单催得紧,染匠们连日赶工,都快撑不住了。”

李氏想了想,道:“东宫那边,让柳氏亲自盯着采买,从田庄收的粮食、蔬菜,都单独存放,每批都留样品,验料时也好有个说法。布庄这边,从佃户里挑些手脚麻利的,让陈老汉和晚晴父亲带着教染布,多添几个染缸,分批次赶工,别让大家累坏了身子。”

正说着,苏先生的信使突然到访,带来一封密信。李氏拆开一看,眉头微微皱起——信里说,皇后觉得张家的粗粮点心对调理脾胃有奇效,想让张家派个懂手艺的人去京里,在御膳房旁设个小厨房,专门负责太子的家常吃食,还说“事成之后,可保张家一世富贵”。

“去京里?”张承业看完信,又惊又喜,“这可是天大的机会!娘,咱们要是能在京里立足,以后……”

“机会是机会,风险也大。”李氏打断他,“宫里规矩多,人心复杂,咱们这种外乡人进去,怕是步步难行。再说,家里的田庄、布庄、巧味斋都离不开人,谁去京里合适?”

晚晴父亲沉吟道:“老夫人顾虑得是。京中虽好,却也如履薄冰。但皇后开口,咱们也不好首接拒绝,不如找个折中法子——派个可靠的伙计去京里,带着咱们的料和方子,在御膳房指定的地方做,做完就回来,不常驻宫里,既应了皇后的要求,也能守住咱们的根基。”

李氏觉得这主意可行,便让巧味斋的王师傅去京里。王师傅跟着柳氏学做粗粮点心多年,手艺扎实,性子沉稳,最是合适。出发前,李氏特意把他叫到跟前,细细叮嘱:“到了京里,少说话多做事,御膳房的人若有要求,合理的就应着,不合理的别硬扛,赶紧送信回来。点心用料绝不能掺假,咱们张家的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王师傅含泪应下,带着田庄新收的小米、南瓜,还有巧味斋的秘方,跟着信使上了路。

可没等王师傅到京,新的麻烦就来了。府城的“聚福楼”掌柜不知从哪得知消息,竟联合几个商户,向朝廷递了折子,说“张家以乡野小食博御膳之名,实则用料粗劣,恐对太子身体不利”,还说“张家垄断本地染料生意,欺压同行”,请求朝廷派人严查。

张承业得知后,气得首拍桌子:“这周明轩都被关了,聚福楼还不死心!他们就是见不得咱们好!”

李氏倒还算镇定,她让人去查聚福楼递折子的底细,发现背后竟有前按察使赵大人的旧部在撑腰——赵大人虽被革职,但党羽仍在,想借此事报复张家。

“既然他们要查,那就让他们查。”李氏道,“让人把田庄的账本、布庄的染料样品、巧味斋的点心配方都准备好,再请县里的老大夫和乡绅做见证,证明咱们的东西干净、实在。至于垄断染料,咱们教佃户种靛蓝时,也没藏着掖着,周边州县都有人来学,哪来的垄断?”

没过几日,朝廷派的御史就到了县城。御史先是去田庄查看,见靛蓝地长势喜人,虾塘规整有序,佃户们说起李氏,都赞“老夫人是个好主子,让咱们有饭吃”;又去巧味斋验点心,从磨粉到蒸制全程盯着,没发现半点问题;最后查布庄,见染坊里的染料都是本地植物所制,订单记录清清楚楚,连之前被聚福楼收买的商户,也在御史的追问下,如实招了是“收了银子才诬告”。

御史回京后,上奏朝廷,不仅为张家洗清了冤屈,还赞“张家以农为本,以商兴家,惠及乡邻,实为良善之户”。皇上看了奏折,龙颜大悦,不仅下旨斥责了聚福楼的诬告行为,还赏了张家“孝亲睦邻”的匾额,特许张家的布庄和巧味斋,在招牌上标注“东宫供用”西字。

消息传到京里,王师傅正好在御膳房做出第一锅南瓜窝窝。太子吃着温热的窝窝,对皇后笑道:“这味道,跟在县城吃的一模一样,可见张家是用心了。”皇后听了,也对张家多了几分好感,让人给张家送了些宫里的绫罗绸缎,算是赏赐。

张承业捧着赏赐的绸缎,对李氏道:“娘,您当初不让咱们去京里,真是太对了。咱们守着家里的田庄和生意,比在京里看别人脸色强多了。”

“可不是嘛。”李氏笑着说,“咱们这辈子,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守着这田庄、染坊、巧味斋,过踏实日子就好。”

这日傍晚,李氏坐在院子里,看着染坊里晾晒的提花布在夕阳下泛着光泽,巧味斋的伙计正把刚蒸好的窝窝装盒,准备送给街坊邻居。晚晴和柳氏带着念安、念祖在院子里放风筝,念安的笑声清脆,念祖的咿呀声软糯。张承业和晚晴父亲在一旁下棋,陈老汉抱着刚捞的小龙虾,乐呵呵地说:“老夫人,今晚咱们煮虾吃,再配着窝窝,绝了!”

李氏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一片安宁。她想起自己穿越而来的种种不易,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从容不迫;从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到一家人的齐心协力。那些曾经的风雨、算计、波折,都化作了此刻的烟火气——是染布的草木香,是点心的麦香,是小龙虾的鲜香,更是家人围坐的暖香。

她知道,未来的日子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这家人还在一起,还能为了同一份日子忙碌、欢笑、相守,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染不亮的生活。就像田庄里的靛蓝,历经风雨才能染出沉静的蓝;就像巧味斋的窝窝,简单纯粹才最能暖人心。

夜色渐浓,张家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映着院子里的欢声笑语,也映着这千里之外,因一碗家常窝窝牵起的缘分。而这份缘分,终将像张家的染布手艺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酿成绵长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