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一味家常动君心

2025-08-17 1641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太子染疾的流言传得沸沸扬扬,连县城的茶肆里都有人凑着耳朵议论:“听说东宫那位己经瘦得脱了形,山珍海味摆在面前,闻都不闻一下。”“太医都束手无策,怕是凶多吉少啊……”

这话传到张家时,李氏正在看苏先生从京城寄来的信,信里也提了此事,说皇上为此罢免了三个御膳房总管,宫里人人自危,连带着锦绣行的生意都淡了几分——谁还有心思置办新衣裳呢?

“太子久居深宫,珍馐百味早就吃腻了,怕是症结不在病,而在这‘腻’字上。”李氏放下信,若有所思。

晚晴父亲接过话头:“老夫人说得是。当年我在府城时,见过些富贵人家的孩子,也是锦衣玉食惯了,反倒爱吃些粗茶淡饭。”

柳氏正在给巧味斋拟新菜单,闻言抬头道:“巧味斋最近新做了种‘杂粮窝窝’,用小米、荞麦、玉米磨成粉,掺了些田庄收的南瓜丁,蒸得松软香甜,寻常百姓都爱买,说是吃着踏实。”

李氏眼睛一亮:“窝窝?这倒是个主意。太子吃惯了精细吃食,或许这口粗粝的家常味,反倒能勾起食欲。”

她当即让张承业给苏先生回信,说想送些“家常吃食”到京城试试,让他想办法递到东宫去。张承业有些犹豫:“娘,宫里规矩大,咱们这乡下点心,能送进去吗?万一触了忌讳……”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李氏道,“苏先生在京里有门路,咱们不送山珍海味,就送最普通的窝窝、南瓜粥,说是‘民间小食,或许能解腻’,就算不成,也碍不着什么。”

苏先生收到信后,果然费了些功夫。他托皇后身边的老嬷嬷说情,说“江南有户商户,擅做家常粗粮,或许能让太子换换口味”,皇后正急得团团转,便允了。

三日后,巧味斋的伙计跟着苏先生的人,捧着几个食盒进了京城。食盒里没有金银器皿,只有粗瓷碗装的南瓜杂粮窝窝、小米粥,还有一小碟用虾油拌的田庄腌菜——那虾油是陈老汉用虾塘的小龙虾熬的,香而不腻。

谁也没指望这粗食能起作用,连送食盒的伙计都觉得,怕是过不了东宫的门槛。可没想到,当天傍晚,苏先生就派人快马传信:“太子闻着窝窝的麦香,竟主动吃了半个!皇后娘娘大喜,让再送些来!”

张家上下都惊呆了。张承业拿着信,手都在抖:“娘,真……真成了?”

“我就说,家常味最养人。”李氏笑着道,“让柳氏赶紧备料,多做些窝窝、杂粮粥,再加点新花样,比如红薯饼、山药糕,都用田庄自产的东西,千万别放贵重料子。”

柳氏立刻带着巧味斋的伙计忙活起来。晚晴也来帮忙,把父亲教的“提花染”布剪了些小块,给食盒做了布垫,说“看着干净些”。

第二批吃食送到东宫时,太子竟吃了一个窝窝、半碗粥。太医诊脉后,说“太子胃气渐复,虽仍虚弱,但己有起色”。皇上闻讯,当即下旨:“赏张家布庄、巧味斋白银百两,准其每月向东宫供一次家常吃食。”

消息传回县城,百姓们都炸了锅。谁也没想到,张家这不起眼的粗粮窝窝,竟能治好太子的“异症”。县太爷亲自带着牌匾来贺,说“张家以布衣之身,解君王之忧,实属难得”。

张承业看着那“御赐”的牌匾,还有些晕乎乎的:“娘,咱们这就……成了‘御膳供应商’了?”

“什么供应商,就是送点家常吃食。”李氏道,“但这名声,对咱们的布庄和巧味斋却是好事。你让人把皇上的赏赐分些给佃户和伙计们,就说‘托大家的福,田庄的南瓜、杂粮派上了用场’。”

果然,经此一事,张家的名声彻底打响了。不仅布庄的提花染布成了京中贵女追捧的物件,巧味斋的粗粮点心也成了“网红”,连府城的达官贵人都派人来买,说是“吃了能沾沾太子的福气”。

晚晴父亲看着布庄新到的订单,感慨道:“当年我做丝绸生意,总想着往贵重里做,却忘了,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最本真的东西。就像这窝窝,没加一点糖,却甜在心里。”

李氏深以为然。她想起现代社会,人们总追求山珍海味,却常常怀念妈妈做的一碗热粥。原来无论哪个时代,能慰藉人心的,从来都不是珍馐百味,而是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踏实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