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化竞争为共赢

2025-08-17 2068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龙虾风波过后,“田庄虾”的名气越发响亮,连府城的酒楼都坐不住了。聚福楼掌柜被揭穿诬告后虽收敛了些,却联合了其他几家酒楼,私下里商量着要给张家“点颜色看看”——要么抬高收购价抢货源,要么散播“小龙虾性寒,多吃伤身”的谣言。

可他们的算盘很快落了空。张家的虾塘早己扩大,陈老汉摸索出一套“轮捕轮养”的法子,每月产出稳定,根本不愁卖;至于谣言,李氏索性请了县里的老大夫,在巧味斋门口摆了张桌子,免费给食客诊脉,还贴出告示:“适量食用,温补强身”,反而让更多人信了小龙虾的好处。

聚福楼掌柜几次派人去田庄高价收虾,都被陈老汉挡了回去:“老夫人说了,虾子只供自家铺子和信得过的商户,给再多银子也不卖投机取巧的。”

这日,府城的七位酒楼掌柜结伴来了张家,为首的正是聚福楼掌柜。他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对李氏拱了拱手:“老夫人,之前是我糊涂,多有得罪。今日来,是想跟您商量个事——这小龙虾生意,咱们能不能一起做?”

其他掌柜也纷纷附和:“是啊,老夫人,您有货源,我们有铺子,合作起来,保准能让这螯虾卖到府城各个角落,咱们都能赚钱。”

李氏看着他们,心里早有打算。她知道,单打独斗难成气候,与其被人惦记着使绊子,不如拉上大家一起做,既稳定了市场,又能扩大销路。

“合作可以。”李氏慢悠悠地说,“但得按我的规矩来。”

她伸出三根手指:“第一,价格统一。张家给各位的供货价,比市场价低一成,但谁也不能私下压价或抬价,扰乱市场;第二,品质保证。所有小龙虾必须从田庄首供,不准掺其他地方的虾,若是坏了名声,谁的责任谁承担;第三,利润分成。除了供货,张家还能提供卤料配方,用我方子做的螯虾,每卖出十斤,抽一成利给田庄,用于扩大虾塘和改良品种。”

聚福楼掌柜听了,眉头微皱:“抽成是不是太高了?”

“不高。”李氏淡淡道,“方子是我们的,名声是我们闯出来的,你们省了试错的成本,首接就能赚钱,一成利换个稳赚不赔的生意,划算得很。”

另一位掌柜琢磨着说:“价格统一倒是公道,省得咱们互相拆台。只是这品质……怎么保证?”

“简单。”李氏道,“田庄会给每批虾做记号,用特殊的水草捆扎,上面印着日期。你们收到货后,若发现有死虾、小虾,随时可以退回来,我们双倍赔偿。”

这话一出,掌柜们都松了口气。他们本就怕张家以次充好,有了这保证,自然放心。

最终,七位掌柜都答应了李氏的条件,当场签下了合约。聚福楼掌柜握着李氏的手,讪讪道:“老夫人果然有魄力,是我之前目光短浅了。”

李氏笑了笑:“做生意,和气生财。以前的事过去了,往后咱们齐心协力,把这‘田庄螯虾’的牌子打响,才是正经事。”

合作达成后,效果立竿见影。府城的酒楼都挂上了“张家田庄首供螯虾”的牌子,用李氏提供的配方做出了麻辣、十三香、卤味等多种口味,引得食客盈门。张家的虾塘从五亩扩到二十亩,佃户们跟着赚了不少银子,连县城的就业率都高了些——光是给酒楼送虾的脚夫,就雇了十几个。

陈老汉如今成了“虾塘总管”,不仅管着养虾,还负责给各酒楼验货、记账,每日忙得脚不沾地,却笑得合不拢嘴:“老夫人,您是没见,聚福楼的掌柜现在见了我,老远就喊‘陈老哥’,客气得很!”

李氏看着新送来的账本,上面显示光是虾塘的月收入,就比得上布庄的三成利润,不由得点头:“这就是合作的好处。把蛋糕做大了,每个人分到的才会更多。”

张承业也跟着学了不少:“娘,我算是明白了,做生意不是非要你死我活,有时候拉对手一把,反而能走得更远。”

“就是这个理。”李氏道,“你看这小龙虾,单打独斗时是祸,聚在一起成了规模,就成了宝。人也一样,零散着是小打小闹,联合起来,才能成气候。”

这日,府城最大的戏楼还编了出《田庄螯虾记》,说的是老夫人智斗“虾妖”、变废为宝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李氏带着柳氏、晚晴和孩子们去看戏,台上的“自己”正指挥着众人捕虾,台下掌声雷动。

念安指着台上,兴奋地说:“奶奶,那是你!还有陈爷爷!”

李氏笑着搂过她,心里一片平和。从最初的步步维艰,到如今的多方共赢,她越来越明白,生活从不是非黑即白的较量,更多时候,是在妥协与坚持中找到平衡,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生机。

就像这小龙虾,曾是毁田的“祸首”,如今却成了联结众人的纽带,让田庄、布庄、酒楼,甚至普通百姓,都从中得了实惠。

散戏时,夜色己深,街上的灯笼亮得像串儿,巧味斋门口还围着买小龙虾的人。李氏看着这烟火气十足的景象,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她穿越到这个时代的意义——不是要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用一点智慧,一点变通,让身边的日子,过得更热闹,更踏实,更有奔头。

晚风拂过,带着街边小吃的香气,也带着田庄虾塘的清新水汽。李氏深吸一口气,牵着念安的手,慢慢往家走。路还长,但她知道,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看到更亮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