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旧习难改酿祸端

2025-08-17 1681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秋收时节,果园的梨子熟了,黄澄澄的挂满枝头。张承月跟着大伙摘梨子,看着筐里堆得像小山似的果实,心里突然动了歪念。

她趁李三郎媳妇不注意,偷偷藏了两筐最的梨子,傍晚时分偷偷运出田庄,想拿到镇上去卖,换点银子再去赌坊碰碰运气。

谁知刚走到半路,就被巡夜的衙役逮住了。衙役认得她是张家的二姑奶奶,不敢怠慢,首接把人连同梨子一起送到了李氏面前。

“老夫人,这……”衙役有些为难。

李氏看着那两筐梨子,又看了看张承月躲闪的眼神,心里凉了半截。她让衙役回去,才对张承月道:“你可知错?”

张承月扑通跪下:“娘我错了!我就是一时糊涂,想换点钱给念安买糖吃……”

“念安的糖我会买,不用你操心。”李氏打断她,“你在田庄干活,吃的住的都是张家的,却还偷东西,这要是传出去,别人会怎么看张家?”

她让人把李三郎和几个佃户叫来,当众道:“张承月偷拿果园的梨子,按规矩,本该送官,但念在她是自家人,罚她三个月工钱,再把偷的梨子按市价赔出来。从今天起,她不再管果园,去后厨帮着烧火,什么时候改过自新了,再说别的。”

佃户们见李氏赏罚分明,心里都服帖。张承月却觉得丢尽了脸,当晚就收拾东西跑了,连句告辞都没有。

柳氏得知后,叹了口气:“终究是留不住她。”

“强扭的瓜不甜。”李氏道,“路是她自己选的,以后好坏都与咱们无关了。”

本以为这事就此了结,没曾想过了几天,县城里突然传出谣言,说张家仗势欺人,把亲闺女当奴才使唤,还诬陷她偷东西,逼得她走投无路。更有人说,李氏根本不是正经的张家老夫人,是从外面来的“妖婆”,用邪术迷了张承业和柳氏的心窍。

这些话编排得有鼻子有眼,连不少老主顾都开始怀疑。张承业气得要去找人理论,被李氏拦住:“越闹越乱。这些话是谁传的,咱们心里有数。”

她让人去查,果然查到是张承月在背后捣鬼——她跑回李家后,被李二郎逼着要钱,便想出这招,想败坏张家名声,逼李氏再给她银子。

“真是无可救药。”李氏摇了摇头,让人去请了县太爷和几位德高望重的乡绅,还有当年认识原主的老街坊,来家里做客。

宴席上,李氏没提谣言的事,只是让柳氏端上刚做好的点心,又让人把田庄的账本和布庄的订单拿给众人看。

“各位看看,”李氏笑着说,“张家能有今天,靠的不是什么邪术,是实打实的干活。佃户们种好地,伙计们染好布,妇人们做好点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么简单。”

老街坊也帮腔:“老夫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最清楚。当年她男人走得早,一个人拉扯着承业兄妹,不容易啊!现在日子好了,还想着帮衬乡亲,哪有什么妖婆的说法?”

县太爷也道:“张某布庄和巧味斋,纳税都是县里最多的,信誉更是没话说。那些谣言,怕是有人故意挑拨,大家别信。”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张承月在撒谎。有人当场就骂道:“这闺女也太不是东西了!自家娘家人过得好,她不帮衬就算了,还背后捅刀子!”

谣言不攻自破,张家的生意不仅没受影响,反而因为这事,让人觉得李氏为人正首、处事公道,更多人愿意来打交道了。

而张承月,因为造谣生事,又被李二郎打了一顿,最后被李家赶了出来,只能在镇上打零工糊口,再也没脸来见李氏一家。

深秋的傍晚,李氏站在院子里,看着满院的落叶,对柳氏道:“人啊,最该争的不是银子,是骨气。承月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才把日子过成了这样。”

柳氏点头:“娘说得是。咱们以后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念安跑过来,手里拿着一片金黄的叶子,奶声奶气地说:“奶奶,叶子像蝴蝶。”

李氏抱起她,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对,像蝴蝶,飞走了还会再回来。日子也是,只要好好过,总会越来越好的。”

远处,张承业正指挥着伙计把新染好的布料装车,准备运往府城;田庄的佃户们正忙着把晒干的粮食入库,欢声笑语飘了过来。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仿佛预示着这一家人更加安稳红火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