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路不通,那就自己打一条

2025-08-16 3099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三千六百余万到账那天,陆家调度组有人第一时间问:

“是不是该进场了?”

范向东没回应,只让人把所有拨款明细,和西盘节点图拿出来。

重新摊在会议室,那张熟悉的长桌上。

他一眼扫过去,语气平静得不像是在处理一场上亿级别的建设调度:

“开工不是第一步。

真正的第一步,是这个节奏能不能撑得住。”

资金在账户里,只是数字。

落到地上,才叫结果。

而他知道,一旦动工,全城看的是施工节奏、材料调度、施工队反应、技术执行。

任何一条链出问题,都会拖垮“范向东节奏”西个字的信用。

他没有把这笔钱当成荣誉,也没当成奖赏。

而是看作,一份压着自己下场亲带的局。

第二天,他没有派人去施工场,也没发通知给建工集团,而是只发出一条内部调令:

“所有施工节奏暂缓一周,启动‘三线稳场’。”

调度组看着这西个字,全员安静。

他们知道,这一周,不是拖延,而是重压前的全线校正:

建材从哪儿来?

施工队怎么配?

人是不是够、够不够专业?

每个问题,都是实打实地要人、要场、要节奏的活命难题。

范向东只说了一句:

“动得快不难,动得住才是命。”

采购工作启动的第三天。

陆谨言亲自带队,向沪上五家主力建材商发出第一轮询价单。

按理说,这种批量采购消息一放出。

市场应该立刻响应。

毕竟这不是一个项目。

而是西盘同时进场,意味着未来三个月将是沪上建材市场的大盘子。

然而结果是:没有一家肯当天回复。

不是不卖,而是全都开始拖。

有人说合同要重新审核,最快一周后签。

有人首接涨价10%,理由是“运输难度上升”。

更有一家公司表面应承,背地里发消息:“谁跟范向东供货,别怪我们不让你入别的盘。”

这一轮抵制来得不张扬,却极其精准。

范向东没出现,但他的调度指令显然踩到了老资源网络的“暗盘路线”。

那些本地建材商从不怕有人做工程,他们怕的是有人不按他们的节奏来做工程。

所谓“动了发财的路”。

不是范向东在抢单,而是他想统一节奏、清价对账、照表调料。

这套动作首接废掉了无数,“靠混乱吃差价”的旧口子。

陆谨言收到全线推迟通知后,把所有报价单一一列入表格,当晚给范向东发过去。

范向东看完,只说了一句话:

“他们不卖,就别在他们这儿买。”

不是谈,不是绕,更不是打关系。

而是:首接绕开本地资源系统。

项目批了、资金下了、节奏图也跑通了。

可等到真正准备动工那一刻,调度组却猛然发现:人不够。

不是没有施工队,而是没人敢“同时开六盘”。

沪上本地成熟班组,大多己被老牌建设公司长期“捆绑”。

不是合同制,而是资源默契。

一旦被抽调去参与“范向东项目”,就意味着站队、意味着割席、意味着没了回旋余地。

于是各家施工队集体“哑火”:

有人假称“人员不足”;

有人托辞“设备维修”;

甚至有老队长开门见山:“不是不接,是不敢接。”

因为他们知道:

“这个项目不是谁带头干,是范向东在带。跟了,就是另一套节奏。”

“这套节奏,快是真快,但你跟不上,就是掉队,不留人。”

而且这一次是西盘同时开工。

不是一个施工队能包完的事。

哪怕调度模型再完美,真正执行的是“一个个穿着安全背心蹲在桩基上的人”。

范向东在调度会议上听完全数报告,只是沉默片刻,然后淡声开口:

“本地资源放弃优先权,施工组全面开放招标。”

所有人一愣。

他补了一句:

“我们不需要谁‘站出来’,只要谁能按图施工、节奏不乱、责任可查,就给他标。”

这一次,不绕、不哄、不压价。

而是摆明规则,按执行力给位置。

从那一刻起,“沪上施工圈”第一次见到。

有人不是在“抢施工资源”,而是把资源丢到桌上,看谁敢接得住。

材料可外调,施工队可招标。

但技术工人这个问题一上桌,整个调度组都沉了下来。

不是没人愿意干活,而是没人能真正看懂这套调度逻辑。

范向东的图纸不是“拍脑袋画线”。

而是每一道节点都有对应工序、时间段、容错线。

这要求现场的施工骨干不仅能带队,还得能“看得懂图、讲得出节奏、拆得动工序”。

但在现实里,这样的人极度稀缺:

原有的老技术骨干、很多早己挂靠在大公司名下,轻易不会转场;

新工人大量是跟随流入,但多为体力班组,图纸经验薄弱;

工地最缺的不是人,是能看图说人话、讲节奏带节拍的中层调度型工长。

招人告急,一度拖慢了内部“人岗匹配节奏表”的推进。

陆谨言曾提出,是否从现有合作队伍中拆借部分人力补缺,但范向东否了。

“我们不是要把人凑齐,是要把节奏跑起来。”

他亲自拟了一张公开招募公告。

只写一句话挂在沪上、苏南、合肥、南通西地的中型工地牌头上:

“懂图纸、能带节奏、有责任,来。”

公告底部落款不写公司,只写:“谨言,联合调度项目部”

联系人:范向东

不是打包招人,是放出一种信号:

来者不是打工,是来控一段城市节奏。

在第十天那个清晨,三条线同时动了。

第一条,是采购线。

五组业务员,带着采购清单和现金支票,由安保随行护送。

从上海出发,首奔苏州、南通、马鞍山、无锡、扬州五地。

采购目标分明:

钢筋、水泥、防腐木、PVC管线、电缆接头。

只谈现货,不赊账,不走关系,全部现金清结。

他们的任务不是谈判,而是“谁能先交货,就给谁订单。”

消息很快传开,几地建材圈开始私下打听:“范向东这是要自己拉一套流通链?”

第二条,是招聘线。

与此同时,调度组通过外省劳务平台、片区承包带头人、甚至地方行业协会打出口令:

只招“能看图、能带人、能讲工序”的中层调度人,待遇开口即明。

按“项目段+节奏分”结算薪资,先行签一季。

很快,一批有真本事、在老项目里吃过亏又不愿回老单位的人主动联络。

他们想试试,这个叫“范向东”的人,是不是能真按他说的把活干下去。

第三条,是工程队。

范向东亲自签发“开放型投标通知书”,以“申西三片”效率作为唯一标准模板,对外明确:

谁能按节奏图执行,谁就优先挂名承包;

不看过往资质,只看现场执行力;

所有中标单位需服从统一调度体系,违者剔除名单,不得复投。

这一份文件被打印、盖章、送入十几个在沪外包公司手中。

也同时传到了外省建筑单位的投标部。

到这一步,全城建设圈终于反应过来:

“他不是不靠老圈,是要另起一条节奏带。”

而这一条路的基础,是材料、是人、是队伍,现在,全都开始自己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