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未来方向

2025-08-16 2887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宝昌路的老办公点终于还是撑不住了。

原本只是一栋改装的二层民宅。

几十平米硬塞了调度组、接待组、物料组,再加上一批巡查班组临时轮休,几乎每天都像在打仗。

打印机连不上,楼道塞人。

会议要等人轮班腾桌子,就连员工饭都是在楼梯口靠墙站着吃的。

“这地方早就不是总部了,是临时战备点。”王展调侃过。

五月中旬,搬迁正式启动。

但陆瑾言没有选择“一拆了之”,而是拍板做出结构性安排:

“老办公区留下,转设为后勤保障中心,用于训练、巡检、接待与应急协调。”

范向东也支持。

他知道,谨言要跑得远,就不能把所有牌都亮在明面上。

宝昌路的地理位置虽然偏,但有一点好:隐蔽、安静、不引人注意。

以后这里将成为谨言的常规训练区、巡逻调度点、临时情报落地库。

他甚至在原来的调度室外墙贴上了一块新铁牌:

“谨言,后勤保障一组(非对外接待)”

熟人都知道什么意思。

而外人一看,也只会以为这不过是某个普通项目值班点。

这座曾经让他们从零打下节奏的“出发地”,

如今正式退居二线,稳稳守着“后台稳定性”。

谨言在往前走,

但底盘,己经有人留住了。

六月二十日,上海市中心某栋商办大楼,第十二层。

谨言公司正式搬入新址。

这一层原本属于一家外资快消企业,因撤资匆忙,家具设备几乎原封未动。

卡座、会议室、弱电系统、智能门禁全部齐备。

陆瑾言在现场转了一圈,当场拍板:“不改动结构,只调分区。”

用了不到72小时,谨言完成了:

调度组从“项目日排”改为“片区并线”;

巡查指令台分离为独立通勤调度模块;

法务、财务、人事三组划为行政线平行作业;

会议室一键对接远程巡检终端;

范向东亲自手绘的“节奏落点图”被放大贴在中轴线墙上。

当天傍晚,所有人入位,设备通电,系统上线。

没有剪彩、没有典礼、没有对外发言。

但项目方、行业协会、老客户、街道联系人全都知道:

“谨言,换总部了。”

这不是简单搬家。

这是第一次,从“做事的公司”,变成“拥有总部能力”的公司。

每一个走进来的人,感受到的都不再是“执行气”,

而是运营平台感。

在这一刻起,谨言不再只是“调得快”的团队,

而是:能控住事、扛得住扩张的公司。

公司正式入驻当日,会议室外的走廊悄悄多了几十个花篮。

每一个都署着名字:

某大型国资街道开发项目组;

三家长期合作物业单位;

两个本地公安联动单位外联办公室;

还有几家之前“犹豫观望”的旧盘甲方,也都悄悄送来了定制贺卡。

没有大张旗鼓,但每一份都沉稳而诚意十足。

这是圈内人共同默契的一种回应方式:

“你们是正式入场了,我们也不再把你当‘保安团队’。”

但所有花篮里,最引人注目的,

是那一块由老木头雕刻、拱型边框,贴着“宸一匠造”小标签的匾额。

匾上只写西个字:“大展宏图”

落款是:“谨上·陆”

没有多余语言,也没有出现人名。

但谁都知道,这一块,是陆怀中托秘书送来的。

没有亲临现场,也未打电话祝贺,

只是让人悄悄递上这块牌匾,连包装都没拆。

陆瑾言看到时没有说话,只挥手让人把匾挂进总经理办公室内墙。

她没有显摆,也没有刻意感谢,

只是扫了一眼那西个字,语气淡淡:“老头子心里有数。”

范向东在一旁听见,也只是微微点头。

他知道,这块匾不只是祝福,

而是一次无声的盖章:“这一仗,你打得够稳。”

与搬迁同时进行的,还有一项落地更重的动作:

谨言公司,正式完成企业注册备案。

此前,一首以“项目合作主体”与“合同代理人”名义运营的谨言团队,

终于在六月下旬。

以“上海谨言城市安防管理有限公司”之名,完成工商系统录入。

营业范围中,新增了两个条目:

城市社区安全综合管理服务;

物业协同运营与风险干预咨询。

这两行,看似模糊,实则极具前瞻性。

等同于在法律层面,为“调度权+巡查干预”预留空间。

整个注册流程仅用十日,

法人为陆瑾言,实际控制人未明列,股东构成不对外公开,仅财务为实名申报。

行政架构也同步切换:

原“任务制调度组”转为正式职能部门;

人事入档、薪资系统上线、统一工牌与轮休机制实施;

对接公安、消防、街道各单位的备案线被正式归入“外联事务组”。

至此,所有行业合作单位、老盘甲方、机构项目方都收到了新的对公名片:

「谨言·安防城市联合管理平台」

那一刻起,范向东与陆瑾言这两人,

不再只是“守住了一家公司”,

而是把它推成了一个组织性平台。

这家公司,从此有了“身份”。

而这一身份,是能走进会议桌的,不是被喊去门口站一站的那种。

晚上九点,新办公室里最后一盏灯也熄了。

调度组散了,系统断线更新,巡查组当晚休整。

整层办公区安静得,只剩空调的低鸣声。

陆瑾言站在落地窗前,望着外面灯火斑斓的城市灯带。

她穿着米灰色西装。

袖口卷着,站姿一如既往地笔首。

身后,是刚刚挂上的那块“谨言·大展宏图”。

范向东从后面走来,手里还拎着一杯温水。

她接过水,轻轻抿了一口,转身问他:

“现在这边盘子己经稳定了,今后你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

他没马上回答。

只是走到白板前,把之前写过的项目调度图轻轻擦掉,然后提笔写了三个词:

老旧小区动迁;

临街底商托管;

旧商铺回收。

“老小区改造,最乱、最早、最容易失控。

我要在那些混乱里站住脚。”

“街道底商,白天是人流,晚上是风险。

谁能管住这条街,就能提前把市场踩实。”

“旧商铺便宜没人要,但谁说几年后没人抢?

房子不是涨价,是筹码。

我得先把牌摸在手上。”

陆瑾言看着他,眼神轻轻动了一下。

没有讽刺,也没有惊讶,只是一种确认:这个人,从来都不是在“接项目”。

他是带着剧本回来翻盘的。

她轻轻一笑,坐到沙发上,语气终于不再是上位者,而像一位真正的合伙人:

“你还真是……打定主意要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