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第二周。
谨言公司的行政邮箱几乎不眠不休。
每天清晨七点,秘书组第一件事,不再是准备会议茶水。
而是将前一晚,自动堆叠的数十封合作邮件,导入日程表。
仅48小时内。
就有来自浦东、松江、嘉定、静安等片区共计37个项目主动递交初步接洽意向。
其中超过一半为中高端社区或商业复合项目。
最显著的变化,不是数量,而是语气。
“项目可不经招投标,可首接走三方定向推荐机制。”
“调度节奏由贵司决定,预算区间可灵活调整,优先保障贵司模式执行权。”
“请谨言团队派出标准布防方案示例,我们将按此设定配套施工。”
“贵司巡查编制可首接入驻,不设反审线。”
简而言之。
不再谈价格、不再比方案,
只要一件事:你来,我们就照你的规矩办。
陆瑾言看完汇总简报,只留一句:
“全选,不急回。”
不是高傲,而是太密集、太热,需要一套完整策略节奏去筛。
而此时的范向东,并未第一时间回应这些邀约,
反而调出去年十一月,至今公司全项目稳定率曲线图,一项一项对着现有编制比照。
他知道,爆炸式涌入往往意味着下一个问题。
如何把“信任”变成“守得住的交付”。
谨言不是不能扩张。
而是要控制住每一次“出场”,都能让对方信得起,也压得住。
而现在,是时候筹备一个全新阶段的“接管逻辑”。
五一节后,上海几家主流中介平台悄悄新增了一个房源筛选标签:
“谨言物业入驻”
原本只存在于行业内部的专业名称,如今第一次被写进了购房者视野中。
在一次小范围行业沙龙上。
有策划主管低声感叹:
“以前我们卖的是学区、是地铁、是装修。
现在客户开口问的是:‘这个小区是不是用的那个……就是送人进去那家?’”
没人觉得奇怪,
因为市场最现实。
有“谨言”进场的小区,三个月内治安投诉下降90%以上;
门岗识别系统升级效率全市第一;
夜间照明布点、监控死角排查、安保值岗反馈频率……全部可追踪、可复核。
这些原本属于“看不见的指标”,
在最近两周,突然变成了楼盘附加值的一部分。
甚至有几个开发商营销团队开始换语术,不再主打“景观”、“户型”、“学位”,
而是打出一句极其罕见的广告词:“谨言物业入驻,安全管理优级认证。”
这不是包装。
而是从那次事件后,确实有人因为这个名字,愿意为房子多掏钱。
不为别的,
就是因为一句口耳相传的行业话:“住进他们盯过的小区,不容易出事。”
范向东没有理会这些外部变化,
他知道,这种品牌感不是靠传播,而是靠一件件事砌出来的。
但他更清楚:
名声不是本事,守得住才算数。
五月中旬,谨言公司正式完员总数备案更新。
员工人数:92人
调度片区:21个
联合项目数:33处(含街道单位4个)
数字本身并不夸张,
可在行业内部,没人再把“谨言”视作一家“中型安保承包公司”。
他们的组织形态,正在悄然转型。
首先是结构:
原本“一线项目+总部调度”扁平编制,己无法支撑每日50+例例行调度、10+件联动问题追踪。
范向东提出分组机制,划分为三支:
执行组(原保安调度班底)负责现场推进;
巡查组(扩充后的原精编队)负责策略渗透;
策略组(由总部抽调再编)负责动态布控与安保模型制定。
其次是后端:
为应对持续爆发的服务请求,陆瑾言决定启动“第二办公点”筹备计划,定位为:
“模型研究+接入筛选+标准化导出中心”
简单说,未来要把“谨言方式”变成一套可复制、可筛选的外派服务机制,
不是“人派过去”,而是“把这套节奏嵌进去”。
而范向东也在内部会议中,第一次说出一句关键话:
“我们不是派人去解决问题的。我们是派一个秩序过去。”
从那一刻起,谨言就不再只是“一个做事快、交付稳”的团队,
而是开始具备“秩序生成能力”的公司。
他们能解决问题,
更能提前预判问题,让它不发生。
同一时间,静安区一栋写字楼顶层。
陆怀中坐在深色木纹办公桌后。
右手握着刚拿到的销售回报简报,左手轻轻敲着桌面,眉头微蹙。
他不看财务数据,他看的是后页那栏:
【影响因子备注】:该项目系“谨言物业入驻样板盘”,
三月成交乏力,西月中旬回暖,五月初出现成交跳点,
原因:客户对“安保稳定性”产生粘性认知,转化率显著提升。
这页数据落下,他沉默了一整分钟。
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那是他当年拍板“拿地时情绪高,卖地时全靠撑”的几块旧盘之一,
本指望年中打包清算,如今却因“一个安保品牌”带动反转。
一年前,没人把“物业”当卖点。
现在,楼盘溢价的对冲底牌,居然来自于他女儿手里那家还没挂牌的公司。
他曾担心范向东“路子野”,
担心他会在事件中出手太狠、动用不该动的人、踩了不该踩的线。
为此,他在事件爆发时动用数条旧线。
打招呼、设缓冲、做公关,都准备好了兜底。
可现在他才明白:
自己压根没用上。
范向东确实动了人,但没动一手越界的事;
他确实养了一批“不是保安”的人,却一手把他们拽进了合规线里;
他打出名声,不靠黑话,也不靠公关,
就靠一件事,把规矩守得比任何人都狠。
陆怀中看着窗外的落地玻璃,轻轻一声叹:
“女儿果然没看错人。”
他抬手拨了拨座机,想了想,又放下。
不该打的牌,不必打。
现在,他要做的,不是出手,而是放手。
他看了一眼身后堆着的新项目报表,低声笑了一句:
“再撑几年,我也该回去抱孙子养老喽。”
夜深,谨言总部二楼办公室还亮着灯。
陆瑾言走进茶水间,从保温壶里倒了两杯温水,走回会客区,递给范向东一杯。
他接过,低头喝了一口。
两人都没说话,屋里静得连钟表声都清晰。
片刻后,陆瑾言抬眼,看着他,语气温缓但锋利:
“你那时候,真没想过把对方连根拔掉?”
范向东没有犹豫。
他放下杯子,声音平静:
“拔了也会长回来。”
他顿了顿,又说:
“与其翻一层土,不如种点他们不敢靠近的东西。”
陆瑾言笑了,没再追问。
她知道,他说的不是一句话,是一种处理边界的方式。
不是退让,是克制。
不是不敢,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留一线。
窗外风很轻,玻璃上映出两人对坐的身影。
这是他们合作以来第一次,无需处理冲突、无需解决问题,只是在平稳节奏里,各自确认:
对方就是那个能撑得住局的人。
然而范向东事业,也才正式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