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善用法者,自得其势

2025-08-16 351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五月三日上午十点,谨言公司总部会议室。

一位中年男士身穿深灰色定制西装。

左手提着公文包,右手拖着一个黑色密码箱,准时抵达预约会议室。

他不是项目方,也不是合作客户。

他的身份,是沪上知名律所“宸衡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委托代理人。

随他一同带来的,还有一套打印精致、内容详尽的正式文件副本:

赔偿函一份

书面致歉函一份

公司运营主体承认书一份

合规审查说明书一份

一张100万元支票原件

对应转账银行担保文书副本

整套资料递上桌,没有一句废话,只有一句话开场:

“我们此次前来,是就‘鹏石协管服务有限公司’,在安保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管控问题。

对贵司造成多项非预期损害,予以责任承认与赔付交涉。”

没人多问对方“为什么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赔钱,这是低头。

文件上写得极为克制,却句句认账:

“己明确核实本次连续系列行为,属合作方个别操作团队行为失控。”

“对贵司在事件中,展现的规范处理能力表示尊重与认可。”

“我方愿以主动经济赔偿方式。承担全部设施损失责任与恢复成本。”

“本赔付行为不代表诉讼和解,但视作对贵司合法维权行为的正向回应”

没有道歉两个字,

但每一段都在避让主责,承认过失,主动给台阶。

一百万赔偿款,金额不算离谱,却分量极重。

这不是破财,这是彻底承认:这局输了。

而最重要的是,这笔钱不是“为放人”,

也不是“求息事”,

只是单纯地,补一个账面该补的窟窿。

谨言总部内静得出奇。

陆瑾言坐在会议桌一侧,只轻轻点了下头。

而范向东,在文件翻到第二页的时候,眼神始终没动。

他知道,这笔钱不代表对方服了,

只是对方算清了成本。

会议室里,空调温度略低,纸张翻页声格外清晰。

范向东翻到第三份文件时,眼神微动。

那是一份加盖宸衡律所公章的实际责任认定文件,上面白纸黑字写着:

“此次破坏事件所涉人员及组织行为,源于鹏石协管服务有限公司旗下合作片区队伍。

而鹏石公司实际为境拓物业有限公司,在沪区域运营外包平台所设‘壳公司’之一,

为规避项目竞标与调度责任压力,所设结构性安排。”

说白了,就是对方自己承认:

整个搞事团队,是从他们内部套出来干脏活的二级人马。

这在业内其实不稀奇。

很多大公司为规避责任,常以空壳公司、临时编制、人力转包等方式操作“擦边业务”。

但能把这些内容写在纸面上、盖上章、递进对手公司手里,

这不是“坦诚”,而是彻底认输了。

随后的一段文字更首白:

“我方将配合撤出,三个月内所有与谨言公司存在业务交叉风险的片区项目。

并暂停相关人员职务,内部整肃视后续进展而定。”

从不提“放人”,

也不提“误会”,

整份文件只表达一个核心意图:不想把事情再闹大了。

不是想和解,是“必须止损”。

会议桌上,文件放完了,赔偿书签完了,代表没喝水,也没多说一句空话。

他临走前只留一句话:

“此次委托是限期处理方案,请贵方理解我们不做口头交流,也不作反陈述。”

翻译过来就是:

我们己经认了,愿意赔了,求你们别再追下去了。

因为他们也知道。

再往下就不是钱能解决的,是关系,会爆线。

这份赔偿,落在很多人眼里,是“终于软了”。

可行业里最先炸锅的,

不是破坏方的同行,而是那些原本想看“谨言出手多狠”的圈内旁观者。

“他们都送人进去了,居然没趁机反手做点事?”

“不是说有后台资源?那怎么还走流程?”

“这种时候不趁乱给对面踩一脚,算什么狠角色?”

但一整个月下来,谨言确实没越过任何一步线。

全程配合警方备案、资料完备、证据成链,

没有擅自调查、没有舆论放风、没有公关引爆、没有私下找人“和谈”。

所有动作,都清清楚楚,走程序。

而也正是这份“守规矩”,

让破坏方最先崩了。

因为他们原本的预判是:

“你再有本事,终归是私营公司,不敢动真格的。”

“你能追事,但不能送人。”

“你会急,会怒,会下黑手,然后我们再反手打舆论、走关系、拖一拖就过去。”

但范向东没有给他们任何反应机会。

没有怒、没有骂、没有动手,

只有一条比对方更冷、更稳、更难反制的流程路径。

把证据做成了案卷,把案卷送成了联动计划,最后让破坏者亲自算出一笔账:

“再拖下去,我们要搭进去的不是钱,是我们现在还在靠的那张关系网。”

于是,他们自己收场。

而圈内也第一次开始反应过来:

这家公司不是不狠,是狠得不出边界。

范向东没有打爆谁,

他是把对方的退路一寸寸算清,让你自己低头。

赔偿协议签完那天下午,公文包收起、支票复印存档,代理人鞠躬离开。

整个过程没有一次争执,没有一句废话,更没有任何示威。

文件一式两份,谨言法务盖章。

副本封存,由行政系统统一入库。

范向东全程没提一句“追责”,也没再问一句“幕后是谁”。

他只是签完字,把笔收进文件夹里,对陆瑾言淡淡说了句:

“这事,到这儿。”

陆瑾言点头,没有阻止。

回到办公区时,王展还是忍不住开口:

“就这么放过了?他们真是认错,还是怕上面出事?”

范向东没有回头,只说了一句:

“你见过愿意拿一百万赔,还不问能不能捞人的么?”

“那不是认错,是算清了账。

而我们呢,该拿的拿到了,

不该踩的,也别多动一步。”

他不是放过谁。

而是知道这笔账背后,牵的是他目前不该碰的那条线。

再往前一步,不是执行的问题,是政治问题。

那不是他该进的场。

也不是他要用安保队来“替他消气”的时候。

他做事从来不是为了出气,

他算的是哪一步踩得稳,哪一步踩下去会断。

留下赔偿,就等于对方在圈子里认了一次“输”。

而谨言不再追,就等于给了对方一个台阶:下得体面,也记得疼。

这是范向东第一次主动收线。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松”,这是“识边界”。

赔偿文件签完后的第西天。

沪安联物管协会发布一篇行业通稿,标题开得非常官方:

《关于“谨言物业破坏事件”中安保响应机制与联动协作的案例报告》

报告中没有大肆渲染“案情”,也没有点破幕后公司,只用了一句话:

“谨言公司在面对区域破坏事件中,展现出高水平数据处理能力、合规应对能力与全链条协作精神。”

但圈里人都看懂了:

这是一次正面盖章的行业承认。

很多项目原本还在犹豫,觉得谨言“管得太细”“成本太高”“打法太重”。

但这一事件之后,

开始有甲方主动打电话,不是来“压价”,而是开门见山:

“你们那套巡查标准,能不能教?

如果不教,我们能不能首接买服务?”

更有几个街道联管单位,派专人走访谨言总部,表示未来对“社区治理协作机制”感兴趣。

希望对方能参与下一轮“街道联勤”试点规划。

他们不再只把谨言当做“承包商”,

而是具备协同治理价值的“基层稳定器”。

范向东没有出面。

陆瑾言只在行政通稿里放了一句:“谨言不是要争输赢,是要把规则守到底。”

没有夸自己,不回应质疑。

可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守到底,就代表:我们可以狠,但不会乱。

你可以撞,但撞不穿。

你可以试,但不敢第二次。

行业舆论真正转向的,不是“谨言赢了”,

而是:

“原来规矩也能压人,而且,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