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邻里矛盾

2025-08-15 3982字 1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初冬的风带着凛冽的寒意,刮过清溪村的屋顶,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飘向远方。村头的老槐树枝桠光秃秃的,像一双双伸向天空的手,在灰蒙蒙的天色下显得有些萧瑟。

苏晚星正坐在炕上,给沈父缝一件厚实的棉背心。沈父的咳嗽病到了冬天就容易犯,她特意找了块暖和的羊羔绒,想给老人做件贴身的背心,抵御风寒。沈砚则在灶房里忙碌着,劈柴、烧水,时不时传来一两声斧头撞击木头的闷响,在这寂静的冬日里显得格外清晰。

“晚星啊,外面好像有人在说啥呢。”沈父坐在炕沿上,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侧耳听着外面的动静,眉头微微皱着,“听着像是冲着咱家来的。”

苏晚星手里的针线顿了一下,抬起头:“爹,您别多想,许是别家在说别的事呢。”话虽如此,她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这几天,她总觉得村里人的眼神有些异样,见了面也不像以前那样热络地打招呼了,偶尔还能听到一些窃窃私语,一看到她就立刻停了下来。

“我这老骨头了,啥没听过。”沈父磕了磕烟袋锅,叹了口气,“准是有人闲不住,又在嚼舌根了。你别往心里去,咱做人光明磊落,不怕别人说。”

苏晚星点点头,心里却明白了几分。自从家里买了地,建了果园,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就难免有人眼红。只是她没想到,这流言蜚语来得这么快。

果然,没过多久,王大娘就匆匆忙忙地跑来了,脸上带着焦急和气愤。

“晚星丫头,沈大叔,你们听说了吗?”王大娘一进门就嚷嚷起来,“那个张寡妇,不知道吃了啥枪药,到处说你坏话呢!”

“张婶?”苏晚星愣了一下。张婶是村里的寡妇,丈夫前几年因病去世了,带着一个十岁的儿子过日子,日子过得确实有些艰难。苏晚星平日里看她可怜,还时常接济她些粮食和布料,没想到她会背后说自己坏话。

“可不是她嘛!”王大娘气得脸都红了,“我刚才在村口井边打水,听见她跟几个长舌妇说,晚星丫头你来路不正,说你一个没过门的姑娘,怎么懂得那么多本事,又是抄书又是治病的,肯定是在哪学了些旁门左道,还说你克父,不然苏知府怎么会刚去世你就跑了……”

“胡说八道!”沈父猛地一拍桌子,气得浑身发抖,“这张寡妇,我们家晚星待她不薄,她怎么能说出这种没良心的话!”

苏晚星的脸色也白了,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她可以忍受别人说她闲话,但绝不允许别人诋毁她己经过世的父亲,哪怕那只是原主的父亲。

“太过分了!我去找她理论去!”沈砚从灶房里冲出来,手里还拿着斧头,眼睛都红了。

“沈小子,别冲动!”王大娘连忙拉住他,“你现在去找她,岂不是正中她下怀?她巴不得你跟她吵起来,好让村里人觉得你理亏呢!”

“那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啊!”沈砚气得胸膛起伏,“她这么糟践晚星,我咽不下这口气!”

“沈砚,回来。”苏晚星叫住他,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很平静,“别去了。”

“晚星……”沈砚不解地看着她。

“她说就让她说吧。”苏晚星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心里的委屈和愤怒,“嘴长在她身上,她想说什么是她的事。我们行得正坐得端,不怕她胡说。”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苏晚星打断他,“跟她吵起来,只会让事情更糟。村里人自有公论,时间久了,大家自然会明白真相。”

沈父看着苏晚星,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晚星说得对。咱不跟她一般见识。只是这口气,确实难咽。”

“大娘,谢谢您来告诉我们。”苏晚星对王大娘说,“您也别生气了,不值得。”

王大娘叹了口气:“唉,你这孩子,就是太老实了。行吧,你们心里有数就好。我就是看不惯那张寡妇的嘴脸,太不是东西了!”

送走王大娘,屋里陷入了沉默。沈砚还在气头上,不停地在屋里踱来踱去。沈父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紧锁。苏晚星低头看着手里的棉背心,心里五味杂陈。

“晚星,真就这么算了?”沈砚忍不住问。

“算了。”苏晚星点点头,“与其跟她纠缠,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经事上。我们日子过得好,就是对她最好的回击。”

沈父点点头:“晚星说得对。沈砚,你听晚星的,别冲动。”

沈砚虽然还是有些不甘心,但看着苏晚星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听你的。”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的流言蜚语果然愈演愈烈。张婶像是找到了什么乐趣,每天在村里东家长西家短地散播苏晚星的“坏话”,添油加醋,说得有鼻子有眼。有些不明真相的村民,还真就信了她的话,对苏晚星一家疏远了不少。

苏晚星却像没事人一样,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每天给沈父缝衣服,研究果园的规划,偶尔还去村里帮人看看小病小痛。面对村民们异样的眼光和疏远的态度,她从不辩解,只是微微一笑,该打招呼还是打招呼。

沈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知道苏晚星心里不好受,只是不想让他和沈父担心。他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地干活,把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让那些说闲话的人看看,他们家晚星是多么好的一个人。

沈父也时常开导苏晚星:“晚星啊,别往心里去。爹活了大半辈子,什么样的人没见过?像张寡妇那样的,就是典型的见不得别人好。你越是过得好,她就越难受,越要找点事出来。咱不理她,她自己就觉得没趣了。”

苏晚星点点头:“爹,我知道。您放心吧,我没事。”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深冬。一场大雪突如其来,下了整整三天三夜,把整个清溪村都覆盖在一片白茫茫的积雪之下。雪停之后,气温骤降,村里的路都被冰封了,出行十分困难。

就在这时,王大娘又急匆匆地来了,这次脸上带着几分同情和无奈。

“晚星丫头,沈大叔,”王大娘搓着手,跺着脚,显然是冻坏了,“那……那张家,怕是要断粮了。”

“张婶家?”苏晚星愣了一下。

“是啊。”王大娘叹了口气,“她家本来就没多少存粮,这场大雪把路都封了,想买粮也出不去。刚才我路过她家,听见她儿子饿得首哭,她自己也在屋里唉声叹气的,看着怪可怜的。”

沈砚哼了一声:“她活该!当初说咱坏话的时候,怎么不想想今天?”

沈父也皱起了眉头,没有说话。

苏晚星却沉默了。她想起张婶那个十岁的儿子,虎头虎脑的,平时见了她还会怯生生地叫一声“苏姐姐”。她又想起自己刚到清溪村时,那种无依无靠、食不果腹的滋味,心里不由得软了下来。

“王大娘,她家真的一点粮都没有了吗?”苏晚星问。

“怕是真没有了。”王大娘点点头,“我刚才去敲了敲门,想问问情况,她都没敢开,估计是不好意思。”

苏晚星站起身:“爹,沈砚,我去粮仓看看。”

“晚星,你要干啥?”沈砚不解地问。

“她家孩子还小,不能饿着。”苏晚星说,“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村的乡亲,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挨饿。”

“晚星,你疯了?”沈砚急了,“她那么说你,你还想帮她?”

“沈砚,”沈父开口了,“晚星说得对。不管她怎么说我们,孩子是无辜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哪能真看着人家断粮?”

“可是爹……”

“没什么可是的。”沈父打断他,“做人要厚道。她对咱不仁,咱不能对她不义。”

苏晚星感激地看了沈父一眼,转身去了粮仓。不一会儿,她就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出来了,里面装着满满的小米。

“王大娘,麻烦您帮我把这袋米给张婶送去吧。”苏晚星把布袋递给王大娘,“就说是……就说是村里统一发的救济粮。”

她不想让张婶觉得难堪,也不想让她觉得自己是在施舍。

王大娘看着苏晚星,眼里满是敬佩:“晚星丫头,你真是个好人。行,我这就给她送去。”

王大娘走后,沈砚还是有些不开心:“晚星,你就是心太善了。”

苏晚星笑了笑:“我只是不想让孩子挨饿。再说了,一点米而己,没什么大不了的。”

沈父点点头:“晚星做得对。积德行善,总是好的。”

果然,没过多久,王大娘就回来了,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晚星丫头,你可真是做了件好事。”王大娘说,“我把米送去的时候,张寡妇都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我跟她说了是村里发的救济粮,她才接过去,眼里都快哭了。我看啊,她心里肯定也后悔了,知道自己之前说的那些话有多不对。”

苏晚星笑了笑,没有说话。她要的不是张婶的感激,只是问心无愧而己。

从那以后,村里关于苏晚星的流言蜚语渐渐平息了。张婶再也没有在背后说过苏晚星的坏话,见了面虽然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但也会低着头打个招呼。

村里的人看在眼里,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谁好谁坏,谁善谁恶,不是靠嘴说的,而是靠实际行动证明的。苏晚星用一袋米,不仅救了张婶一家的急,也堵住了那些长舌妇的嘴,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

这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吃饭,沈父看着苏晚星,欣慰地说:“晚星啊,爹真是没看错你。你这孩子,不仅能干,心还这么善。沈家能娶到你这样的媳妇,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苏晚星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笑了笑:“爹,您别这么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沈砚也握住苏晚星的手,眼里满是爱意和骄傲:“晚星,你真棒。”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屋里的地上,一片银白。苏晚星看着眼前这对善良、朴实的父子,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流言蜚语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善良和真诚,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真正的尊重和友谊。

而她和沈砚,还有沈父,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过着他们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邻里之间的小摩擦,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点小插曲,只会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安宁。